季正华
- 作品数:110 被引量:511H指数:1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372例儿童染色体异常与临床表型关系的研究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儿童染色体异常核型的主要分布情况以及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给优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G显带 ,必要时进行C带、R带和高分辨G显带分析。结果 1798例患儿中染色体异常 372例 ,异常检出率 2 0 7% ,异常核型中常染色体异常 313例 ,性染色体异常 5 9例 ;染色体数目异常 2 96例 ,结构异常 76例。结论 染色体异常核型患儿均有某些特异的临床表型。
- 何亚香何军季正华曹丽寅高锦声
- 关键词:临床表型染色体异常核型儿童G显带性染色体异常常染色体异常
- 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 2010年
- 目的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淋巴细胞亚群,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学变化。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07年11月苏州地区住院2563份血清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应用ELISA进行肺炎支原体(MP)抗体定量检测;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30例(年龄1个月~36个月)MP肺炎患儿外周血进行CD3+、CD4+、CD8+、CD19+、NK(CD16+56)+及CD23+指标测定,设同龄健康对照组20例。结果 2563例标本,MP阳性557例(21.74%)。MP感染3~岁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小于3岁组(x2=167.087,P<0.01);女性儿童MP阳性率高于男性儿童(x2=45.047,P<0.01)。MP肺炎患儿CD3+、CD4+、NK(CD16+56)+细胞百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t=-2.207、P<0.05,t=-2.505、P<0.05,t=-7.137,P<0.01),CD19+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t=3.832,P<0.01);CD8+和CD23+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差异(t=-1.491、P>0.05,t=1.915、P>0.05)。结论苏州地区MP感染3~岁儿童多见,MP肺炎患儿细胞免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
- 孟静张学兰季正华计雪强朱宏丁云芳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细胞免疫
- 人博卡病毒感染肺炎患儿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及免疫功能变化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分析人博卡病毒(hBoV)感染肺炎患儿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25-OH-VD)、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的变化。方法:对住院肺炎患儿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包括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病毒抗原,痰细菌培养,应用实时PCR检测hBoVDNA,同时采用逆转录PCR检测人偏肺病毒RNA,荧光定量PCR检测支原体DNA,明确hBoV感染,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部分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25-OH-VD水平的测定。并以30例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hBoV感染肺炎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NK细胞及25-OH-VD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相仿(P>0.05),但CD19+B细胞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hBoV感染的发生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hBoV感染肺炎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
- 万凤国邵雪军季正华
- 关键词:肺炎人博卡病毒免疫功能
-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自噬上调抑制前血小板形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研究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巨核细胞自噬水平上调对前血小板生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吉姆萨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观察巨核细胞形态及前血小板的生成,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骨架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自噬调节药物(自噬诱导剂Rap,自噬抑制剂3-MA)调控小鼠巨核细胞的自噬。结果:ITP患儿巨核细胞内存在空泡状结构,自噬相关蛋白LC3-II/I和复合物Atg12-Atg5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C3-II/I:ITP 1.32±0.18 vs Ctrl 0.49±0.16,P<0.05;Atg12-Atg5:ITP 0.69±0.17 vs Ctrl 0.12±0.08,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ITP患儿巨核细胞细胞微丝排布异常,同时肌球蛋白磷酸化显著增强((ITP 0.74±0.09;Ctrl 0.05±0.02,P<0.05);自噬诱导剂和抑制剂能调控小鼠巨核细胞生成前血小板并改变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Cyclin D1(Veh 1.08±0.12;Rap 0.46±0.04;Rap+3-MA 0.70±0.03),Cyclin D2(Veh 0.47±0.04;Rap 0.27±0.04;Rap+3-MA 0.41±0.03),P21(Veh 0.15±0.01;Rap 0.04±0.01;Rap+3-MA 0.05±0.01)。结论:ITP患儿巨核细胞自噬上调是前血小板形成障碍的关键因素。
- 王琦李阳丰涛冯笑季正华计雪强邵雪君
- 关键词:巨核细胞自噬
- 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呼吸道7种病毒的流行病学监测被引量:22
- 2008年
- 目的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苏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7种病毒进行流行病学监测。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17715份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RSV等7种病毒抗原检测。结果(1)7年中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以RSV为发病首位,7年平均年阳性检出率为23.42%。流行高峰季节在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3月份,5月份至9月份是低谷期;流感病毒(IV)平均年检出率为6.17%,以流感病毒A型(IVA)优势流行,但每年3月份流感病毒B型(IVB)检出率有所上升;副流感病毒(PIV1~3型)平均年检出率为3.84%,PIV流行呈常年性,检出率由高至低依次为PIV3、PIV1、PIV2;腺病毒(ADV)平均年检出率为1.32%,以春、夏两季相对较高。(2)RSV感染以1岁以内婴幼儿(尤为男性)多见(P﹤0.01);IV与ADV感染以3岁以上儿童多见(P﹤0.01);PIV3感染以2岁以内婴幼儿多见(P﹤0.01)。结论RSV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1岁以内婴幼儿是其主要感染源;IV与ADV以冬春、夏季检出率较高,偏向3岁以上儿童;PIV流行无明显季节性,各亚型检出率及年龄分布不同。
- 张学兰季正华季伟丁云芳朱宏严永东
-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学病毒感染儿童
- 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体内两类树突状细胞的检测及其意义
- 2010年
- 目的:通过检测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外周血(PB)和骨髓(BM)中髓系树突状细胞(mDC)即CD11C+DC和浆细胞样DC(pDC)即CD123+DC的比例,探讨两类DC在儿童B-ALL发病时和缓解后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B-ALL儿童20例、PB正常对照20例及BM正常对照16例,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初诊、治疗第33天PB和BM中CD11C+DC和CD123+DC亚群的比例。观察两类DC在B-ALL患儿治疗前后、BM和PB中的分布情况。结果:B-ALL患儿初诊PB和BM中CD123+、CD11C+比例与正常对照相比明显下降,P<0.001;动态观察同一ALL患儿在治疗后PB和BM中CD123+、CD11C+DC比例明显上升,P<0.01;治疗后PB和BM中CD123+DC比例与正常对照相比略低,仅P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6,P=0.049;对不同部位样本(BM和PB)的DC比例检测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后PB的CD123+比例较BM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9,P=0.02。结论:B-ALL儿童初诊时体内mDC和pDC水平显著下降,经治疗后明显上调,尤其是mDC亚群;与正常儿童相比,治疗第33天时pDC的水平较低。同时检测BM和PB样本中的DC亚群比单纯PB或BM检测更能反映机体内DC的水平。
- 韩燚赵文理季正华
- 关键词:儿童树突细胞
- 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到2010年8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T-ALL 3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B系ALL中危组、高危组患儿共78例作为对照,比较两者泼尼松试验敏感率、诱导化疗第33天完全缓解(CR)率、复发率及3年无事件生存(EFS)率。结果表明,T-ALL与B-ALL两者在年龄、肝脾淋巴结肿大、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及染色体异常、融合基因比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系ALL患儿比较,T系ALL患儿在性别构成、白细胞计数≥50×109/L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LL、B-ALL患儿对泼尼松预处理敏感率分别为51.9%和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儿诱导化疗未缓解率分别为15.4%、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例T系ALL患儿中有8例(30.8%)复发,74例B-ALL患儿中有11例(14.9%)复发。T系和B系ALL患儿CR至复发时间分别为(9.78±3.48)个月和(21.28±14.32)个月(p<0.05)。中、高危组B-ALL和中、高危组T-ALL患儿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3年EFS率分别为(66.7±7)%、(37.5±17.1)%、(51.7±9.3)%、(22.2±9.8)%(p<0.05)。结论:与B-ALL患儿相比T-ALL男性比例和初诊白细胞数均较高,且早期泼尼松反应和3年EFS率均较B-ALL差。
- 张艳兰赵文理聂述山郭豆豆季正华柴忆欢
-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T细胞
- 肠缺血再灌注肠P-选择素表达与肠损伤的关系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蛋白的表达及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在抗肠损伤方面的作用。方法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制作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小肠P选择素表达的变化,同时检测肠组织、血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血DAO活性在再灌注60min时达高峰(1.27±0.19)u/ml;肠组织中DAO活性假手术组(1.12±0.14)u/mgpro,再灌注60min组为(0.50±0.13)u/mgpro,P<0.01。血MPO活性假手术组为(46.16±6.19)u/l,再灌注30min达高峰(148.83±22.80)u/l,P<0.01,小肠组织P-选择素蛋白表达显著;而在再灌注同时给予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治疗,再灌注30min,血MPO活性可见明显降低为(70.17±17.70)u/l。结论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肠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上调,可能在介导中性粒细胞聚集、活化并导致早期肠黏膜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可有效地防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 顾志成刘维明孙庆林王兴东季正华张志德
- 关键词:P选择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P-选择素肠损伤
- 辅助性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亚群与过敏性紫癜患儿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辅助性(Th)(CD3^(+)CD4^(+))和调节性(Treg)(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与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HSP患儿(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SP症状积分将其分为轻度组(<33分,50例)、中度组(33~67分,56例)、重度组(>67分,44例);另选择同期于门诊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150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儿童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通过曲线拟合及阈值效应分析CD3^(+)CD4^(+)和CD4^(+)CD25^(+)与HSP症状积分的关系。通过LASSO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SP患儿病情加重的影响因素,建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儿皮肤紫癜持续时间>28d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0,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对照组儿童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免疫球蛋白A(IgA)、CD3^(+)CD4^(+)、CD4^(+)CD25^(+)、白细胞介素-21(IL-2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559、9.707、29.202、12.719、7.671、5.290、10.226、19.119、13.329,P<0.05),随着HSP病情加重,WBC、CRP、D-D、IgA、TGF-β1及TNF-α水平均有所升高,而CD3^(+)CD4^(+)、CD4^(+)CD25^(+)及IL-21水平均有所降低。随着HSP患儿病情的进展,CD3^(+)CD4^(+)和CD4^(+)CD25^(+)的水平均有所下降,当CD3^(+)CD4^(+)<37.3%时,随着CD3^(+)CD4^(+)水平升高,HSP症状积分呈下降趋势(OR=0.962,95%CI:0.947~0.977,P<0.001);当CD4^(+)CD25^(+)<10.2%时,随着CD4^(+)CD25^(+)水平升高,HSP症状积分呈下降趋势(OR=0.976,95%CI:0.953~0.99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12.4mg/L(OR=5.017,95%CI:4.609~5.811)、D-D>3.4mg/L(OR=4.391,95%CI:4.051~5.132)、IgA>2.3g/L(OR=3.148,95%CI:2.742~3.524)、TGF-β1≥6.5pg/mL(OR=4.137,95%CI:3.372~4.512)及TNF-α≥14.5pg
- 张丽丽林慧晶吴明赴季正华李晓忠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辅助性T淋巴细胞调节性T淋巴细胞疾病严重程度
- 伴t(8;21)(q22;q22)易位的儿童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生物学特征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伴t(8;21)(q22;q22)易位的儿童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分析7例伴t(8;21)(q22;q22)易位的儿童BAL,取同期诊断的30例t(8;21)阴性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其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免疫学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特征。结果 7例伴t(8;21)(q22;q22)易位的儿童BAL占同期连续190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3.7%。骨髓细胞形态学均显示为AML-M2,分类中原始细胞均显著增多(均P<0.01);免疫表型均为髓细胞系伴B淋巴细胞系表达;CD34为高表达阳性;均有t(8;21)(q22;q22)染色体改变,且常伴有染色体复杂易位或缺失等改变;融合基因AML1/ETO检测均为阳性;7例患儿经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71.4%,对兼顾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联合治疗方案效果较好。结论 BA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亚型,其预后不良可能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CD34高表达阳性有关,对于BAL采用兼顾AML和ALL的联合治疗方案可提高其疗效。
- 季正华计雪强黄益萍何亚香邵雪君徐俊胡绍燕王易何海龙赵文理
- 关键词: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免疫表型急性双表型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