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花
- 作品数:16 被引量:87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柿子滩遗址第9地点出土的动物烧骨被引量:3
- 2019年
- 柿子滩遗址第9地点(S9)位于山西省吉县柏山寺乡高楼河村黄河支流的清水河畔,西距黄河约7 km。从2000年发现至今,该遗址前后历经三次发掘,出土大量细石叶制品、动物化石、数件蚌制品、骨针及磨制石器等。本文重点对S9地点第4层(12,575-11,600 cal.BP)及第5层(13,000 cal.BP)出土的动物遗存,尤其是其中测量尺寸在2cm以下的大量烧骨进行了埋藏学与动物考古学方面的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S9地点的烧骨是古人类烧烤猎物、维护遗址(甚至可能还包括以骨骼作燃料)等生存行为活动的文化残留。此外,S9地点出土烧骨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古人类在上述行为活动之后,可能又将烧灼后的残存骨骼(与灰烬等)清理出火塘并堆放在其核心生活区的周边位置。
- 张双权宋艳花宋艳花张乐张乐石金鸣
- 关键词:柿子滩遗址埋藏学动物考古学旧石器时代
- 柿子滩遗址穿孔饰品的穿系方式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由于旧石器时代饰品的发现较少,且分布零散,所以关于饰品的研究多集中于前期制作,而对于穿系方式少有深入,这就成为目前旧石器时代饰品研究的新领域。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中出土有30件穿孔饰品,通过对其穿孔位置和表面绳索压磨痕迹的观察分析,饰品可以明确识别出单绳单孔、单绳双孔、双绳单孔和多绳单孔四种穿系方式,相应形成以串饰和坠饰为目的的多种穿系方式的组合。这项研究为探索旧石器时代饰品的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信息。
- 宋艳花石金鸣
-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柿子滩遗址装饰品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旧石器考古学被引量:2
- 2005年
-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变革的年代,新的发现接连不断,新的方法逐渐应用并普及,新发现和新方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形成了国内活跃的学术气氛,也促使学科向更深的领域扩展.
- 宋艳花
- 关键词:旧石器考古学旧石器时代学术气氛考古发掘史前
- 山西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装饰品研究被引量:11
- 2013年
- 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省吉县,分布在黄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的二级阶地上。该遗址于1980年发现,并于当年试掘了S1地点,2000。2010年又连续对S9地点、S14地点、S24地点、S29地点和S12地点群等进行了发掘(图一),出土遗物数万件,主要是人类烧肉取食后残留的动物化石和与之相关的石制品。除此以外,一系列装饰品的发现成为遗址的特色之一。这些不同材质的装饰品分布于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对研究中国早期装饰品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过程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也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现代人类行为的起源和人类意识形态的进步提供了依据。
- 宋艳花石金鸣
- 关键词:柿子滩遗址旧石器时代装饰品
- 山西柿子滩旧石器遗址蚌饰品制作工艺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本文是对柿子滩遗址蚌饰品制作工艺的研究。该遗址分布于山西省吉县清水河流域,是一处含有细石器遗存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年代为25000BP—10000BP。蚌质的出土遗物17件,发现于不同地点的不同层位中,其中有穿孔的5件,有磨制痕迹的3件,分别发现于S9、S12A和S29三个地点。研究表明,蚌饰品穿孔有"钻孔"和"磨孔"两种形式,存在三种制作程序,早期到晚期的制作和穿孔技术表现出越来越进步的特点。
- 宋艳花石金鸣沈辰
- 关键词:柿子滩遗址
- 尉家小堡遗址石制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山西北部桑干河中游的尉家小堡遗址,是华北地区以细石器加工技术为特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制品岩性以硅质岩和火山角砾岩为主。细石核全部为楔形石核,显示出一套较为成熟而稳定的制坯及剥片工艺,包括软锤修整楔状缘、压制产生细石叶等。石器类型全部为刮削器。5.6%的拼合率说明此处为原地埋藏遗址。通过与同时代桑干河流域的其他遗址石制品的比较和遗址出土较精致的穿孔骨制品的现象判断,此遗址的年代应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
- 宋艳花石金鸣
- 关键词:细石器拼合
- 大学小型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以山西大学文物陈列室为例被引量:1
- 2005年
- 宋艳花
- 关键词:陈列设计陈列室博物馆文物成果展览
- 柿子滩文化技术研究
- 该文是对柿子滩遗址群所出土的典型遗物进行技术上的初步研究.'柿子滩技术'以'柿子滩刮削器'和'柿子滩尖状器'为典型代表,二者以相同的技术模式打制石片毛坯和修整成器.柿子滩技术影响了周边一些地区,从而形成了黄土高原和黄河中...
- 宋艳花
- 关键词:考古发掘
- 文献传递
- 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末次盛冰期人类对植物性食物的利用被引量:3
- 2017年
- 为了探索末次盛冰期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本文对出土于黄河中游柿子滩遗址第十四地点(距今约23,000年-19,500年)的三件研磨器作了使用痕迹和残留物的分析。在末次盛冰期,资源普遍匮乏,植物性食物在人类的日常食谱中可能变得越来越重要。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件工具是用来加工包括小麦族(Triticeae)和黍族(Paniceae)植物、豇豆属(Vigna sp.)、薯蓣山药(Dioscorea opposita)以及栝楼根(Trichosanthes kirilowii)在内的多种植物。块茎类植物是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的重要食物资源,黍族植物在被驯化前就已经被开发利用了约12,000年。对一些特定植物群的长期强化利用的传统使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更好地掌握了这些植物的性能以及药用价值,也最终让这些植物被人类所驯化。本研究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在农业起源之前,中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的广谱生计策略的悠久历史。
- 刘莉希恩.贝斯泰尔石金鸣宋艳花陈星灿杨旭刘岩
-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食物资源动植物
- 黄河中游山西吉县冯家坡遗址发掘简报
- 2023年
- 冯家坡遗址是山西吉县境内黄河中游一级阶地的一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遗址。2021年,在面积3 m2、厚约0.15 m的地层中,我们发掘出342件石制品和130件动物骨骼。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其他为燧石、石英、砂岩和变质岩;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片)、碎屑、细石叶和石器;石器类型丰富,中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端刮器、砍砸器和研磨石等;另外,还有使用过的石片和断片;打片和加工以锤击法为主,也使用了压制法,未见砸击技术。动物骨骼破碎,且多被钙质裹覆;只能辨识出鹿科和牛科动物的牙齿碎片;有4件碎骨表面尚保留清晰切割痕迹。遗物中较多的碎屑,表明未经较远距离搬运,属于原地埋藏。文化层中动物骨骼AMS 14C测年数据约11.5~10.7 kaBP cal,正好处于新仙女木冰阶后的气候迅速回暖期。
- 宋艳花申如梦
- 关键词:黄河旧石器细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