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丽娜
- 作品数:8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青少年近视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中央和旁中央曲率变化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观察分析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前表面中央和旁中央曲率的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7~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3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分别在戴镜前及戴镜后1天、1周和1个月检查角膜地形图。采集右眼角膜中心及水平、垂直子午线距角膜中心4、3、2、1mm共17点(分别记为:颞4、颞3、颞2、颞1;中心;鼻1、鼻2、鼻3、鼻4;上4、上3、上2、上1:下1、下2、下3、下4)的切线曲率。观察戴镜前角膜各点曲率的分布特征及戴镜后各时间点各点曲率的变化趋势。结果戴镜前角膜曲率从中央到周边逐渐减小,颞侧曲率较鼻侧高,下方曲率较上方高,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47,15.33;P=0.000,0.000)。颞3,颞1、中心、鼻2、上2、下2、下3点的曲率戴镜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62,9.507,19.113,11.417,3.732,5.480;P〈0.05)。各点曲率戴镜第1天开始变化,1周变化量最大,之后稳定。-与戴镜前比,戴镜后角膜中央区变平:颞侧比鼻侧、下方比上方变平明显。旁中央区曲率变陡峭:鼻侧比颞侧、上方比下方变陡明显。周边曲率基本不变。结论角膜中央陡峭,周边平坦;颞侧较鼻侧、下方较上方陡峭。青少年近视夜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中央区曲率水平方向较垂直方向变化明显。角膜前表面中央区变平,旁中央区变陡,周边部基本不变。镜片塑形中心偏向颞下方位。
- 符爱存谢红波吕勇尚丽娜李秀红朱豫
- 关键词:角膜塑形术角膜曲率偏心
- 圆锥角膜患者验配RGP便捷方法探讨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通过了解硬性高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rneal contact lens,RGP)度数(degree of rigid gas permeable corneal contact lens,RGPD)与主觉验光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 degree,SSED)之间关系,RGP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rigid gas permeable corneal contact lens,RGPVA)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主觉验光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subjective refraction,SBCVA)之间关系,探讨圆锥角膜患者验配RGP便捷方法,观察RGP矫治圆锥角膜患者的疗效、安全性、舒适度及并发症。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5年5月我院圆锥角膜患者64例(102眼),记录UCVA、主觉验光结果及其SSED、RGPVA、RGPD及定期复查情况。为探讨RGPD、RGPVA与SSED、SBCVA间大小及关系,分别把圆锥角膜102眼作为一组(A)及以散光度数2.0 CD、3.0 CD、4.0 CD、5.0 CD、6.0 CD为界分别把102眼分为两组,即(B1、B2)、(C1、C2)、(D1、D2)、(E1、E2)、(F1、F2)来研究。结果相关性分析:除F2组外,其他各组RGPD与SSED均呈正相关(均为P<0.01);除E2、F2组外,其他各组RGPVA与SBCVA均呈正相关(均为P<0.01);所有组RGPVA与UCVA间均无相关性(均为P>0.01)。差异分析:除D2、E2、F2组外,其他各组RGPD与SSED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组RGPVA较UCVA、SBCVA均有明显提高(均为P<0.05)。随访期间RGP配戴者无明显不适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圆锥角膜患者其主觉验光度数和视力可为RGP验配提供重要参考,使RGP验配更快捷,但随着散光度数的增加,此参考价值减小。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GP后能达到更好的矫正视力,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 李秀红段素芳吕勇符爱存尚丽娜朱豫
- 关键词:圆锥角膜
- 角膜塑形镜对角膜作用的可逆性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的作用是否完全可逆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中心就诊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55例(110眼,塑形镜组)、配戴单光足矫框架镜近视患者55例(110眼,框架镜组),随访2年。2年后塑形镜配戴者停戴至少30d。框架镜组:检查患者戴镜前及2年后等效球镜度(SE)及眼轴长度(AL)。塑形镜组:检查戴镜前及2年后的SE、AL、散光度、角膜平均散光(SimK)、角膜水平及垂直屈光力等以及戴镜前、各随访时间点的裸眼视力(ucva)。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年后,框架镜组和塑形镜组完成随访例数分别为46例(92眼)和43例(86眼)。框架镜组和塑形镜组2年SE分别增加(-1.68±0.84)D和(-0.80±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P〈0.01);AL分别增加(0.59±0.48)mm和(0.37±0.34)ra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0.13,P〈0.01)。塑形镜组2年后散光度及SimK较初戴时均有所增加(t=5.83、5.45,P〈0.05),分别为(0.30±0.24)D、(0.28+0.22)D;角膜水平屈光力较初戴时减小(0.31±0.18)D(t=7.43,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各时间点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后UCVA较戴镜前均有明显提高(F=250.80,P〈0.01)。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明显提高近视患者UCVA,与框架眼镜相比。能更好地控制近视增长。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即使停戴后也较戴镜前存在散光略增加、角膜水平屈光力略变平的变化。说明角膜塑形镜作用也许并非完全可逆。
- 李秀红周路坦吕勇朱丽娟尚丽娜符爱存朱豫
- 关键词:角膜塑形术近视可逆角膜屈光力
- 不同光学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研究被引量:18
- 2017年
- 目的比较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及框架眼镜2 a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评估不同光学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者50例(99眼)为角膜塑形镜组、RGPCL近视者48例(95眼)为RGPCL组及单光足矫框架眼镜近视者50例(100眼)为框镜组,随访2 a。记录三组患者戴镜前及戴镜2 a后的近视球镜度、柱镜度、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及角膜塑形镜组戴镜6个月内每次复查时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为准确测量屈光度及AL,角膜塑形镜组和RGPCL组2 a后至少停戴30 d再进行检查。结果戴镜前3组间年龄、屈光状态、AL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 a后,三组的AL及SE均有所增加(F=278.43、140.12,均为P<0.01),AL和SE增加分别为:角膜塑形镜组(0.30±0.39)mm、(0.83±0.97)D,RGPCL组(0.55±0.41)mm、(1.55±0.63)D,框镜组(0.59±0.34)mm、(1.73±0.62)D,角膜塑形镜组增加量最少,另两组增加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后各时间点的UCVA较配戴前均明显提高(F=486.38,P<0.01)。结论角膜塑形镜、RGPCL及框架眼镜3种光学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控制作用以角膜塑形镜效果最佳,配戴角膜塑形镜还能明显提高近视者的UCVA。
- 李秀红王敏吕勇符爱存尚丽娜朱豫
- 关键词: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框架眼镜眼轴长度近视
- 圆锥角膜患者就诊和确诊过程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回顾性研究圆锥角膜患者的就诊及确诊过程。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74例圆锥角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就诊原因和确诊过程。结果男性55例,女性19例;确诊年龄10~42岁,平均(20.5±4.3)岁。根据角膜地形图分为四组:可疑组18例(24%),轻度组29例(39%),中度组14例(19%),重度组13例(18%)。就诊原因分为9类:配戴框架眼镜视力未能矫正至正常27例(36%),初诊验光散光度数较大或复诊验光散光度数增加较大12例(16%),配戴框架眼镜单眼视物重影9例(12%),近视度数增长过快8例(11%),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检查发现5例(7%),验配硬镜前检查发现5例(7%),准分子术后近视反弹用框架眼镜无法矫正视力3例(4%),眼痒等不适3例(4%),角膜移植后视力渐下降2例(3%)。根据常规眼科检查,首次确诊63例(85%),多次检查误诊11例(15%)。结论圆锥角膜多见于20岁左右的男性,初诊为轻度的圆锥角膜患者稍多。就诊的主要原因是视力下降而戴框架眼镜不能矫正至正常或有重影、散光较大、近视度数增加过快。应综合评估,警惕误诊的蕞≮、
- 符爱存李秀红尚丽娜吕勇朱豫
- 关键词:圆锥角膜就诊原因确诊角膜地形图
-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目的:探讨夜戴OK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序贯收集70例6~18岁近视患者的性别、年龄、屈光度、角膜地形图(Orbscan Ⅱ Z)、眼轴(IOL-master)等数据.采用易侕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 符爱存吕勇李秀红尚丽娜
- 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屈光度和视力观察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回顾性研究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度和视力变化规律。方法共收集2-9岁屈光度为-2.0D-14.0D,平均(-6.8±4.5)D的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47例86只眼。根据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共分3组:-2.0D~6.0D为低中度近视组,共45只眼;-6.25D-9.0D为高度近视组,共22只眼;-9.25D~14.0D为超高度近视组,共19只眼。3±6个月散瞳验光1次,根据验光结果进行全矫配镜和弱视治疗。随访3~5年,平均(4.1±1.8)年,观察屈光度和视力的变化。结果平均每年屈光度增加:低中度近视组为0.21D、高度近视组为0.05D、超高度近视组为1.31D,三组的增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与矫治前相比,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通过戴镜和弱视治疗,视力均提高。平均矫正视力(5分记录法):低中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45/4.92,治疗后30只眼(67%)视力达正常。高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33/4.87,治疗后12只眼(55%)视力达正常。超高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01/4.59,治疗后2只眼(10%)视力达正常。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中低度近视组视力提高最快(P〈0.05)。结论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高度近视组增加最快,低中度近视组次之,高度近视组基本不变。通过戴镜和弱视治疗,视力均能提高或达正常。随近视度数增加,弱视程度加重,视力提高减慢。
- 符爱存叶良曹木荣吕勇李秀红尚丽娜朱豫
- 关键词:近视弱视屈光度儿童视力
- 近视患者角膜横径与眼球其他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2014年
- 背景 近视患者角膜横径数据用途广泛,但其与眼球其他参数的相关性各研究结论不同.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角膜横径与眼球其他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性纳入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患者310例310眼,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角膜地形图等数据.采用易俪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右眼角膜横径与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角膜曲率、角膜散光、中央角膜厚度(CCT)和前房深度的关系. 结果 近视患者右眼角膜横径分布在10.8~ 13.5 mm,平均(11.7±3.8)mm.男女之间的角膜曲率和前房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74,P<0.001;t=-1.145,P=0.034).经平滑曲线拟合、阈值效应分析、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因素相关分析,角膜曲率与角膜横径为负向线性相关(β=-0.085,P=0.011);前房深度与角膜横径为正向线性相关(β=0.722,P<0.001);角膜横径与近视等效球镜度、角膜散光、CCT和性别等参数均无相关性(β=0.000、0.084、-0.001、0.105,P>0.05),而年龄与角膜横径为存在拐点的曲线关系,且男女间的拐点不同. 结论 6 ~ 50岁近视患者的角膜横径与角膜曲率呈线性负相关,与前房深度呈线性正相关;角膜横径与性别、近视等效球镜度、角膜散光和CCT等参数无相关;与年龄存在拐点的曲线关系.
- 符爱存吕勇李秀红尚丽娜朱豫
- 关键词: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