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民

作品数:169 被引量:2,634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5篇期刊文章
  • 31篇会议论文
  • 1篇标准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5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24篇地震
  • 36篇地震活动
  • 31篇地震预报
  • 30篇前兆
  • 29篇强震
  • 24篇地震前
  • 24篇地震前兆
  • 24篇震前
  • 20篇孕震
  • 16篇数值模拟
  • 16篇值模拟
  • 14篇地震活动性
  • 14篇强震活动
  • 13篇大陆地震
  • 12篇活动地块
  • 11篇震灾
  • 9篇地震预测
  • 9篇震源
  • 8篇有限元
  • 8篇孕震过程

机构

  • 95篇中国地震局
  • 5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7篇国家地震局
  • 23篇中国地震台网...
  • 2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9篇中国地震局地...
  • 16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天津市地震局
  • 6篇上海市地震局
  • 6篇辽宁省地震局
  • 4篇东北大学
  • 4篇同济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应急...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新疆...
  • 1篇安徽省地震局

作者

  • 168篇张国民
  • 39篇石耀霖
  • 33篇刘杰
  • 27篇马宏生
  • 26篇李丽
  • 18篇焦明若
  • 14篇王辉
  • 12篇张永仙
  • 10篇邵志刚
  • 8篇张怀
  • 8篇王新岭
  • 8篇张晓东
  • 7篇陈化然
  • 6篇宋治平
  • 6篇张培震
  • 6篇薛艳
  • 6篇汪素云
  • 5篇尹继尧
  • 5篇朱元清
  • 5篇傅征祥

传媒

  • 41篇地震
  • 15篇地震学报
  • 15篇中国地震
  • 14篇国际地震动态
  • 9篇地球物理学报
  • 8篇地震地质
  • 4篇中国科学(D...
  • 3篇中国基础科学
  • 3篇东北地震研究
  • 3篇中国地震学会...
  • 3篇中国地震学会...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邢台地震40...
  • 2篇地震海啸与地...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城市防震减灾
  • 1篇国外科技动态
  • 1篇群言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13篇2006
  • 14篇2005
  • 6篇2004
  • 10篇2003
  • 6篇2002
  • 11篇2001
  • 15篇2000
  • 11篇1999
  • 5篇1998
  • 7篇1997
1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地区强震重复性模式的讨论
1994年
根据位错量与地震应变能的关系及岩石不均匀脆性材料在受力后小破裂增加的特点,本文对华北这一相对完整块体的强震、强震丛、中强地震的活动参数与发震时间间隔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一种强震重复性的非线性简化模式,对强震丛之前中强地震的时间分布及物理力学过程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长期地震预测中的两个具体问题:①如何估计地震活动高潮时段开始时间;②高潮时段强震规模与结构的估计。
姜秀娥张国民李丽
关键词:地震强震
地震预测试验场
2001年
地震预测试验场是针对特定的地震危险区,通过密集的、多学科的强化观测,研究与短临地震预测有关的科学问题.作为一类"大科学"项目,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新技术的应用赋予地震预测试验场以新的内涵,并为地震预测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吴忠良张东宁张国民
关键词:地震地震预测试验场地震前兆
地震预报研究的发展展望被引量:11
2003年
对40年来地震科学家就地震预报工作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国际间在地震预报方面下一步的工作做了介绍;同时,对我国今后的地震预报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应认真考虑以下3个问题:(1)基础理论研究与地震预报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2)地震预报观测技术在地震预报工作中的角色定位问题;(3)“地震预报实验场”在地震预报实践中的作用问题。
张国民尹京苑
关键词:地震预报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复杂性成因机理研究的讨论(二)——地震前兆复杂性成因机理被引量:13
1998年
针对前兆复杂性的种种表现 ,作者从震源、构造应力场、断裂力学、前兆监测等方面探讨了前兆复杂性产生的可能原因。认为前兆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 ,与共性一起构成前兆的二重性。因此在研究前兆时 ,既要研究共性 ,也要研究复杂性 ,才能更好地掌握或认识前兆。同时从复杂性中再寻求普遍性 ,进一步完善孕震理论和开展新的分析预报方法 ;造成前兆复杂性的根本原因是孕震的物理力学过程的复杂性 ,其中包括地质构造、孕震环境、动力学过程、震源破坏机制、破裂发展过程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在地震前兆复杂性中 ,短临阶段的地震前兆复杂性更为突出 ;试图寻找地震与前兆一一对应的理想化情况是困难的。“有异常无地震”情况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干扰 ,它是构造块体不均匀应力场发展演化过程的结果 ;虽然“场兆”、“源兆”观点有助于分析前兆复杂性 ,但在实际中实现严格区分尚待深入研究 ;面对我国中短期地震预报的成功率只有 2 0 %左右的现实 ,应大力强化基础理论的研究 。
焦明若张国民
关键词:地震前兆震源场源前兆监测
地震预报回顾与展望被引量:41
2005年
回顾了古代的地震记录和研究,中国20世纪以来经历的几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初期的地震考察、新中国的地震预报开展、地震预报的大发展、90年代新技术发展几个阶段,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预报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并展望未来地震预报持久科学探索的长远发展。
张国民张晓东吴荣辉江在森刘杰张永仙李刚黎明晓
关键词:地震预报
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被引量:16
2005年
地壳应变场研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领域, 以往文献的探索大多集中在地壳形变的测量和研究上, 包括大面积水准测量和GPS观测等。文中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利用哈佛CMT目录和现代中国地震目录得到了中国大陆不同区域面波震级与标量地震矩的统计关系, 进而采用中国大陆历史地震资料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给出地震最大剪切应变率场的分布。研究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最大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 帕米尔和阿萨姆地区的应变率值最大。与GPS得到的应变场结果进行比较, 两者的结果存在一致趋势。利用NEIC宽频带地震辐射能量目录研究了中国大陆的地震视应变分布, 显示地震的视应变分布与地壳应变水平存在一定相关关系, 且发生在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地震的视应变水平较高。这些研究结果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探讨提供了新的科学资料。
王辉张国民江在森马宏生王新岭
关键词:应变场历史地震应变率
地温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
<正>傅承义先生提出“红肿”假说以来,地壳热状态和热过程对地震蕴育和发生的影响以及地温作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为了尽可能地深刻理解现有资料和在下一步工作中减少盲目性,有必要对地温变化的机制作一初步的...
张永仙张国民石耀霖
文献传递
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被引量:40
2002年
回顾和总结了 1 96 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 ,并将其归纳为建立了 4个方面的基础 ,即 :地震预测预报的多学科观测基础 ;获取了一批中强以上乃至大地震资料的震例基础 ;建立了经验性预测方法和判据的经验预报基础 ;初步探索了地震孕育发生的地震预报理论基础。文中还阐述了我国 2 0世纪 90年代在长期预报、中期预报。
张国民
关键词: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地震资料地震前兆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强震活动被引量:200
2005年
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 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共2 6个活动边界带的构造变形与强震活动,包括强震分布与活动边界带的关系,边界带构造活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水平及强震复发期等的关系.给出了边界带强震活动水平与构造活动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和强震复发期长短与构造活动速率的反向变化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构造及其块体运动特征,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构造变形对强震的控制作用.
张国民马宏生王辉王新岭
关键词:活动地块强震活动
应用全球九个区域的大震预测中国大陆强震被引量:7
1992年
在一年尺度内,全球有九个区域的大震(M_s≥7 3/4)与中国大陆强震(M_s≥7.0)对应的次数较高,总的大震对应率达85.5%,二者相关性较好,因此,可根据这九个区域发生的大震预测中国大陆将要发生强震的概率,作为预报中国大陆地震趋势的一种方法。文中对一些现象做了定性解释。
李献智张国民
关键词:地震强震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