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景民

作品数:17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藻胆体
  • 7篇藻蓝蛋白
  • 7篇光谱
  • 5篇复合物
  • 3篇多变鱼腥藻
  • 3篇鱼腥藻
  • 3篇时间分辨光谱
  • 3篇物理机制
  • 3篇六聚体
  • 3篇蓝藻
  • 3篇PE
  • 3篇变藻蓝蛋白
  • 2篇多管藻
  • 2篇荧光
  • 2篇藻胆蛋白
  • 2篇藻红蓝蛋白
  • 2篇藻类
  • 2篇体膜
  • 2篇聚体
  • 2篇类囊体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7篇张景民
  • 14篇赵井泉
  • 12篇蒋丽金
  • 10篇赵福利
  • 9篇汪河洲
  • 9篇郑锡光
  • 4篇张建平
  • 2篇余振新
  • 2篇赵继全
  • 2篇张建平
  • 1篇彭程航
  • 1篇谢洁
  • 1篇谢洁
  • 1篇谢洁
  • 1篇张建平
  • 1篇陈建新
  • 1篇杨紫萱
  • 1篇郑锡光

传媒

  • 6篇科学通报
  • 4篇生物物理学报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科学(B...
  • 1篇中国科学(C...

年份

  • 1篇2001
  • 4篇1999
  • 5篇1998
  • 7篇199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变鱼腥藻中藻红蓝蛋白三聚体内能量传递的机制(Ⅱ)
1998年
通过利用稳态光谱技术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对多变鱼腥藻 (A .vari abilis)中藻红蓝蛋白三聚体 (αβ) 3 内能量传递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藻红蓝蛋白三聚体内 ,单体内α PVB发色团与β PCB发色团间的能量传递仍然存在 ,其能量传递时间常数分别为 30和 1 75~ 2 0 0 ps;与单体不同的是在各向异性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结果中 ,得到一个 45ps左右的时间传递常数 ,把其归属为PEC三聚体内 β84 PCB发色团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 .同时也证实在PEC三聚体内 ,β84 PCB发色团与β15 5 PCB发色团的激发态能级发生反转 .
张景民赵井泉蒋丽金陈建新叶彤张启元
关键词:藻红蓝蛋白二聚体多变鱼腥藻鱼腥藻
蓝藻(Cyanobacteria)藻胆体内核结构与功能的研究I.变藻蓝蛋白六聚体(αβ)5APβ16.3LCM42分离及其表征被引量:2
1997年
利用藻胆体温和解离的方法和超速离心分离技术首次得到了变藻蓝蛋白六聚体,并通过光谱技术,凝胶柱过滤柱色谱方法,和SDS-PAGE电泳方法以及蔗糖密度超速离心方法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变藻蓝蛋白六聚体的最大吸收峰(λAmax=652nm),荧光发射峰位于666nm,并且在680nm处有一明显肩峰;其分子量大约为240KD左右;其分子组成为(αβ)5APβ16.3LCM42;离心沉降系数为12S(0.2-0.5mol/L线性蔗糖密度梯度于0.05mol/L磷酸盐缓冲液)。该六聚体在5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0)发生解离,通过羟基磷灰石柱分离可得到两种变藻蓝蛋白三聚体(αβ)3AP和(αβ)2APβ16.3LCM42,这说明该变藻蓝蛋白六聚体是由两个变藻蓝蛋白三聚体组成;通过差谱的方法得出锚蛋白的吸收光谱(λmax=660nm);根据稳态光谱测定的结果,推断出锚蛋白碎片LCM42的光谱性质与整个锚蛋白的光谱性质相同,进而得出LCM42保留了整个锚蛋白中的发色团,因而保留了其传递能量的功能。
张景民谢洁张建平赵井泉蒋丽金
关键词:蓝藻藻胆体变藻蓝蛋白六聚体
红藻藻胆体内部蛋白间的能量传递研究 Ⅰ.人工合成R-PE/R-PC/APC复合物内的能量传递被引量:3
1998年
研究了人工合成的藻胆体模拟复合物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并运用多指数拟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能量在R-PE和R-PC之间的传递时间与能量从R-PC传递到APC的时间几乎相等(50ps);除此之外,R-PE到APC还有两种能量传递的通道,能量在这两个通道的传递时间分别为110ps和400ps.即:蛋白之间的能量传递通道是并行的.
赵福利张景民郑锡光汪河洲余振新
关键词:藻胆体藻胆蛋白红藻
红藻藻胆体内部蛋白间的能量传递研究 Ⅱ.人工合成复合物RPE/RPC以及RPE/APC内的能量传递被引量:1
1999年
研究了2种人工合成的二元藻胆体模拟复合物(RPE/RPC和RPE/APC)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并运用多指数拟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证实了能量在RPE和RPC之间的传递时间与能量从RPE传递到APC的时间几乎相等(50ps);此外,RPE到APC还有2个能量传递的途径,能量在这2个通道的传递时间分别为:135ps和436ps,而RPE到RPC的光谱解叠结果并未显示有上述的通道,即:能量可以从RPE直接传递到APC同时也可以经过RPC传递到APC。
赵福利张景民郑锡光汪河洲余振新
关键词:藻胆体藻胆蛋白红藻APC
R-藻蓝蛋白的分离及其结构表征被引量:24
1997年
本文对传统藻胆蛋白的分离方法进行改进,利用柱层析法直接从新鲜多管藻提取分离出纯的R-藻蓝蛋白。分别用凝胶柱层析法和电泳法测定了其分子量。结果表明:通常实验条件下:R-藻蓝蛋白的最稳定聚集态是三聚体,其分子量为122.8KD,它由分子量分别为18.1KD(α)和20.5KD(β)两个亚基组成,其分子组成为(αβ)3。利用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了R-藻蓝蛋白的光谱性质。R-PC的三聚体在可见光范围有两个明显的吸收峰,分别为546nm和614nm,与同系的C-PC和PEC明显不同,表明各类色团光谱特性在三聚体状态基本不变,说明三聚体内色团间无强相互作用。R-PC荧光发射峰位于640nm,与同系的C-PC和PEC基本一致,说明三聚体保证了高效的能量传递。单体的荧光发射呈现双峰(566nm,643nm),说明单体内能量传递效率不高。从光谱性质可知,在PC家族中。
张建平张景民赵井泉蒋丽金
关键词:R-藻蓝蛋白多管藻
变藻蓝蛋白内能量传递过程的物理机制——Ⅰ.单体内的能量传递机制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时探测被引量:1
1999年
从广义主方程 (GME)理论出发 ,以变藻蓝蛋白的光谱性质和结构及其态的制备和探测技术为基础 ,从理论和实验上对变藻蓝蛋白单体内的能量传递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结果表明 :在变藻蓝蛋白单体内 ,2个亚基间的能量传递过程的最好探测技术为时间分辨各向异性光谱技术 ;实时探测结果 ( 80~ 10 0ps)与理论计算结果 ( 85 6ps)比较吻合 ,表明在变藻蓝蛋白单体内 ,能量在两个亚基间的传递过程服从F rster机制 ,能量传递过程不可能在其激发态的高振动量子态上发生 .
张景民郑锡光赵福利汪河洲张建平赵井泉蒋丽金
关键词:变藻蓝蛋白光谱性质
C-藻蓝蛋白六聚体内能量传递途径及其机制被引量:3
1998年
利用皮秒级时间分辨荧光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光谱技术对C 藻蓝蛋白六聚体内的能量传递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从实验上证实 :在孤立的六聚体内 ,连接 2个C PC三聚体的能量通道是由以 1 β15 5 6 β15 5 和 2α84 5α84为代表的两条途径来承担的 ,并且其能量传递的时间分别为 2 0和 1 0 ps左右 ;所探测到一个 45ps左右的时间常数来源于该六聚体内同一C PC三聚体内 3个简并β84 PCB发色团间的能量传递过程 .这些能量传递的作用机制可用F rster偶极
张景民郑锡光赵福利汪河洲赵继全赵井泉蒋丽金
关键词:藻胆体时间分辨光谱
藻胆体杆核复合物的能量传递途径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研究了藻胆体杆核复合物在低温(77K)下时间分辨荧光光谱,讨论了激发能量传递过程以及途径.实验结果说明低温下藻胆体的能量传递途径有2条,1条经过核中的中间受体,另1条不经过核中的中间受体.
赵福利郑锡光汪河洲张景民赵井泉
关键词:藻胆体时间分辨光谱
藻胆体-类囊体膜复合物内能量传递机制研究——Ⅱ.皮秒级时间分辨荧光发射光谱(77K)方法被引量:1
1997年
在前文,我们利用稳态光谱技术(77K)和光谱解叠方法对藻胆体-类囊体膜复合物在不同光状态条件下能量传递途径及机制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复合物内,能量由藻胆体(PBS)向两个反应中心(PSⅠ和PSⅡ)的传递是并行的,只是在不同光状态条件下,能量由PBS向PSⅡ和PSⅠ反应中心传递的能量份额发生相对变化而已,即二元复合物模型。为了进一步证实前文的结论,本文通过皮秒级时间分辨荧光发射光谱技术对藻胆体-类囊体膜复合物内的能量传递途径和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
张景民赵井泉张建平蒋丽金郑锡光赵福利汪河州
关键词:藻胆体类囊体膜复合物荧光发射光谱
多变鱼腥藻中藻红蓝蛋白内能量传递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通过利用稳态光谱技术,光谱解叠技术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对PEC单体内的能量传递过程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PEC单体内.α亚基上的PVB发色团可以将激发能传递给β亚基上的2个PCB发色团上;其能量传递时间常数分别为34.7和130ps;1.57us的组分归属为β亚基上PCB发色团终端发射;515ps的组分可初步指认为β亚基上两个PCB发色团间的能量传递时间常数.
张景民张建平杨紫萱赵井泉蒋丽金陈建新叶彤张启元
关键词:藻胆体藻红蓝蛋白多变鱼腥藻蓝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