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 作品数:309 被引量:785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造化的节律:山水画论中的“四时”
- 2014年
-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本是大自然永无停息的运转。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关于"四时"景象描述,斑斑可见。然而,有关"四时"的论述并非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的模写,而是人的心灵在自然物象召唤下的情感曲线的呈现。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物色》一篇中所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是刘勰所凝聚炼成的一个审美范畴,指由于四时变化而带来的自然物象。
- 张晶
- 关键词:自然物象画论审美范畴萧绎
- 以事表情 化事为境——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化叙事被引量:1
- 2021年
- 长期以来,叙事学研究似乎被规制了特定的文体范围。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往往被冠以"抒情诗"的标签而拒之门外,即使有"叙事诗"研究,也通常要泾渭分明地划清与抒情的界限。随着"叙事学"研究的"跨界化"和"语境化"发展,叙事与抒情、化境的审美关系开始融通。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化叙事研究就是围绕诗歌文体特有的含蓄蕴藉的诗学品性,来探索诗歌叙事从"在场的东西"通达"不在场的东西"的诗学逻辑,在"在场与不在场"贯通的视野中分析"以事表情、化事为境"的诗学审美特征。感事诗、纪事诗、述事诗尽管有情与事的场内、场外之分,但情不虚情、以事表情、挟情叙事、情事交融往往是诗歌叙事的不二法门。场景、人物、事件尽管被当作故事中的"实存",但"化境"却是诗歌叙事的着力点。审美化叙事拓展了中国古典诗歌"远近之间"的诗境空间,营构了"虚实之中"的审美灵境。
- 张晶李晓彩
-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表情化境
- 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神思”与审美构形被引量:3
- 2016年
- "神思"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最为系统地论述在刘勰《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首篇《神思》之中,其他艺术理论中也有相关的一些论述。"神思"是关于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包含着审美感兴、艺术构思、创作灵感、意象生成等环节,是对艺术创作思维的动态的整体地表述。审美构形是艺术创作在内在思维阶段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却是罕有学者探寻的一个话题。从对"神思"的内涵来看,构形应该是包括在"神思"之中的,而且也是"神思"产物。无论是造型艺术,抑或如诗(文学)这样的语言艺术,构形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构形是凭借着媒介的内化形态的,艺术家是以内在的媒介来进行构形的。构形是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这也是"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整体的体现。
- 张晶
- 关键词:媒介
- 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有待突破的空间指向被引量:1
- 2022年
- 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是国内学术界近几年兴起的研究领域。范畴研究作为中国新时期文论和美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范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崛起之势。范畴是命题的基础,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命题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谓"命题",通常是指具有判断性的短语或短句。从语言学的意义上来看,命题不是一个单词或并列性的复合词,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短语,在这个短语内部,已经有了相对复杂的语法关系。命题更为明确地表述了主体的思想观点,成为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元素。中国美学命题研究起步虽早,但目前尚处于自在阶段。王元化、童庆炳、叶朗、汤一介等学者开始自觉提倡命题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尝试明确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命题的学理意义,对诸多经典文学、艺术的命题进行诠解,全面、系统地推进了命题的学理性研究。其中,张晶更是把中国古代美学命题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大力倡导,并积极呼吁,中国美学研究须超越范畴研究的范式,提升命题研究的自觉意识,将现在的命题研究进一步学理化、系统化,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本专题邀请了多位专家,分别从空间指向、本体研究、功能研究、经典化路径及文献意义解读等方面对美学命题的学术体系建构发表高论。张晶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有待突破的空间指向》梳理了当下命题研究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指明了当下命题研究的迫切性及其研究的空间和方向。吴建民、唐萌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之本体、结构与应用》从本体论的意义出发,建构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理论内涵。吴建民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成果,这里,主要是阐述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的基本理论问题。李昌舒、曹务龙的《美学命题经典化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
- 张晶
- 《文心雕龙·比兴》赞语的美学意义被引量:5
- 2017年
- 刘勰《文心雕龙》每篇结尾都有赞语,赞语是《文心雕龙》各篇不可分割的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其中《比兴》篇的赞语内涵尤为深刻且丰富。《比兴》篇赞语是正文内容的凝练与升华,其中所提出的命题,可以作为理解《比兴》篇正文的钥匙。《比兴》篇内容颇为复杂,尚有若干难解之义。从赞语中或许可以得到对于正文内容的新解。《比兴》赞语的理论价值不止于此,其中所蕴含的美学阐释空间,是具有当代美学建设意义的。
- 张晶
- 关键词:比兴
- 画中“天趣”的获得被引量:1
- 2014年
- 宋人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卷十七专论书画,记载了一些画坛的故实,也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念,如:“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这与士夫画观念同一机杼。其中记述宋迪(字复古)教人如何得“天趣”之法,颇得画理,可供玩味。
- 张晶
- 关键词:天趣《梦溪笔谈》美学观念宋人画理
- 当代文艺美学视点对“妙悟”说的理解被引量:2
- 2013年
- 文艺美学作为当代世界美学的重要分支,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文艺美学由中国学者提出,经过多年的理论建构,已经臻于学科性的成熟,却仍然有继续发展和提升的必要与空间。文艺美学有浓厚的民族性根基,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是其主要的理论资源。宋代诗论家严羽倡导的"妙悟"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传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有着不可低估的美学理论价值。关于严羽诗学思想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如果从文艺美学的角度来重视观照,"妙悟"说包含了创作论、作品论和鉴赏论互相贯通的理论内涵,可以为文艺美学的内在结构的突破提供有益的借鉴。
- 张晶
- 关键词:文艺美学妙悟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
- 艺术训练论
- 习近平同志在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明确提出“艺术训练”的概念,予以高度重视.本文认为,对于艺术创新而言,艺术训练是最为基本的主体要素.“艺术训练”指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为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而进行的专业性训练,包括...
- 张晶
- 关键词:艺术家审美意象
- 中道与诗法——中国诗学的审美感悟之五被引量:3
- 2017年
- 中道(中观)是大乘佛学中最基本的重要观念,唐代诗僧皎然作为中国诗学史上重要的诗论家,在其《诗式》和《诗议》中颇为明确地以"中道"方法来建构其诗论系统,昭示了在中国诗学中借鉴佛学"中道"观念而呈现的一些诗学理论内涵。其他尚有很多诗人或诗论家的诗歌风貌和诗论具有"中道"色彩。"中道"观念主要的不是直接进入诗学的表层,而是作为一种内在的方法论,呈现为具有丰富理论蕴含的诗学命题。"中道"观念对于中国诗学异于西方诗学的特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使诗人作为审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由个别的、局部的变为整体性的把握和领悟;般若中观对中国诗学的渗透,使意象和意境有着明显的幻象特征;中道的"不A不B"或"非A非B"的思维方式,进入诗论后发生各种形态变异,大大增加了古典诗歌的内在张力;中道的"无分别"与"不二法门"对语言名相的消解,使诗论进一步形成了超越语言之上的审美价值系统。
- 张晶
- 关键词:诗法幻象
- 网络文艺的叙事本质探析被引量:1
- 2018年
- 日趋成熟的网络文艺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理论研究也方兴未艾,呈现出不同理论视域、研究方法与价值取向多元共存、交往对话的态势。本研究从叙事学角度对网络文艺的"网络性""虚拟性""超文本""草根气质""写作自由度"等特征进行本体辨析,发现网络文艺的叙事本质既依存于网络媒介又独立于媒介,两者是"水"与"水管"的关系。虚拟性对网络文艺叙事本质的影响集中体现为从"虚假叙事"到"模仿游戏"对"虚构叙事"本体的"扩容"与"解构"。然而,在从现实生活到虚拟世界的穿越中,作为本质的叙事传统,尽管添加了一些新品质,但更多的是对古典叙事的复活和对民间叙事的传承。
- 熊文泉张晶
- 关键词:叙事传统网络性虚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