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玲
- 作品数:6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适宜技术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胸骨敞开对心脏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1995年
- 1991年5月至1992年12月,我们共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534例,对其中5例低心输出量合并其它严重并发症的病人采用了敞开胸骨延迟关胸的处理方法,并取得一些经验,报告如下:
- 陈同陈智群彭玲
-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血液动力学
- 抗坏血酸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观察抗坏血酸对肠缺血再灌注(I/R)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48 只,体重252-335 g,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A组):开腹仅暴露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组(B组):肠系膜上动脉阻断2 h后再灌注6 h;抗坏血酸组(C组):缺血再灌注同B组,再灌注前10 min经尾静脉注射抗坏血酸200 mg/kg(用生理盐水稀至1 ml),A、C组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均靶控输注异丙酚维持麻醉。各组分别于再灌注1、6 h处死8只大鼠,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Na+-K+-ATP酶活性及含水率,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和间质水肿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C组再灌注1、6 h肺组织MDA含量、含水率均升高,B组再灌注1 h Na+-K+-ATP 酶活性升高,再灌注6 h Na+-K+-ATP酶活性降低,C组再灌注1、6 h Na+-K+-ATP酶活性均升高(P< 0.05);与B组比较,再灌注6h C组肺组织MDA含量及含水率降低,Na+-K+-ATP酶活性升高(P< 0.05或0.01)。光镜下A组肺组织未见异常改变,B组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度扩张,C组出现轻微充血现象。各组均未见PMN浸润和间质肿胀征象。结论静脉注射200 mg/kg抗坏血酸对小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肺损伤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提高Na+-K+-ATP酶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
- 郑晓春陈彦青黄风怡彭玲于荣国林丽珊吴晓丹
- 关键词:抗坏血酸小肠小肠缺血再灌注NA^+-K^+-ATP酶活性肺损伤
- 右美托咪啶用于全麻患者清醒气管插管的效果被引量:14
- 2010年
- 困难气道患者,表面麻醉联合小剂量麻醉药物行清醒气管插管是预防气道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但传统的镇静药,如苯二氮革类、阿片类药物和异丙酚,常出现镇静不足,大剂量应用时又易引起呼吸抑制。
- 彭玲傅少雄郑艇陈彦青
- 关键词:清醒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右美托咪啶困难气道阿片类药物麻醉药物
- 脑复苏成败探讨(附16例临床分析)
- 1996年
- 脑复苏成败探讨(附16例临床分析)福建省立医院麻醉科彭玲,李传醋,王丽冰我院1994年1~12月围麻醉期发生心搏骤停16例(占同期手术麻醉总例数的0.34%),其中胸复苏存活7例,本文就其成败的经验与教训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16例中,男11例,...
- 彭玲李传醋王丽冰
- 关键词:脑复苏
- 麻醉前不同程度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对右心前负荷的影响(附22例分析)被引量:7
- 2002年
- 目的 研究 AHH在麻醉前应用对心脏前负荷以及血浆渗透压的影响程度。方法 腹部手术患者 2 2例 ,无 AHH禁忌症。入手术室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并开放上肢大静脉 ,由两路静脉同时以重力滴注法输入预定容量的 6 % HES扩容。全部病例分为两组 :A组 (n=12 )预定容量为 10 ml/kg;B组 (n=10 )预定容量则为 15 ml/kg。于AHH前、 30和 6 0分钟取 MAP、CVP、HR并取血样查 Hb、Hct、电解质及血浆渗透压。结果 (1) AHH时间两组分别平均 2 9.1和 4 7.3分钟 (P<0 .0 5 )。 (2 )两组 CVP不同程度升高。而 B组的 CVP变化较大 ,由 2 .3± 1.5 cm H2 O升高至 9.7± 2 .9cm H2 O,差别显著 (P<0 .0 1)。 (3) A组 Hct由 36± 6 %降至 2 7± 3% (P<0 .0 5 ) ,B组由 36± 5 %降至 2 1± 4 % (P<0 .0 1)。结论 AHH选择贺斯 10 ml/kg已足够使国人达到较满意的血液稀释水平 (Hct水平 ) ,以重力法滴注对循环影响较小 ,在麻醉前应用安全可行 ,在
- 黄风怡郑晓春彭玲李传醋
- 关键词:血液稀释血浆代用品麻醉
- 鼻咽通气道用于肥胖患者麻醉恢复期气道管理的效果被引量:25
- 2009年
- 目的评价鼻咽通气道用于肥胖患者麻醉恢复期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全麻术毕患者80例,年龄48~72岁,ASAⅠ-Ⅲ级,体重指数〉30kg/m^2,随机分为2组(n=40):鼻咽通气道组(Ⅰ组)和口咽通气道组(Ⅱ组)。待患者呼吸恢复(呼吸频率≥10次/min,潮气量≥5ml/kg)后,拔除气管导管,Ⅰ组即刻经鼻腔置入鼻咽通气道,Ⅱ组经口腔置入口咽通气道,置入通气道后均以面罩给氧(氧流量3L/min)至苏醒,脉搏血氧饱和度〈90%时采取补救措施。于置入通气道后1min(T1)、5min(T2)、10min(T3)和20min(T4)时记录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记录置入通气道后20min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置入通气道后,两组患者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维持在正常范围。与Ⅱ组比较,Ⅰ组各时点脉搏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4时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躁动、恶心呕吐和喉痉挛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与口咽通气道相比,鼻咽通气道维持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上呼吸道通畅的效果相同,但诱发的应激反应较低、并发症发生较少。
- 陈彦青彭玲林莹
- 关键词:鼻咽麻醉恢复期肥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