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瑞君
- 作品数:27 被引量:8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缔结条约程序法治化的进展与展望被引量:2
- 2023年
- 缔结条约不仅是在开展对外交往,更是在创制国际法律规范。因此,缔约程序的法治化尤显必要。以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和2023年《缔结条约管理办法》的出台为标志,中国缔约程序法律制度经历了从分散立法到逐步体系化、精细化的发展进程。特别是2023年开始施行的《缔结条约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缔约重大问题的最终决定权,规范缔约权行使主体,严格条约草案合法性审核程序,表明条约之间及条约与国内法的位阶关系,完善条约公布制度,开启了中国缔约程序法治化新阶段。进一步完善缔约法治,还需要明确国家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缔约权限,补足条约合宪性审查程序,明确条约适用的领土范围和时间范围。而完善条约法治,则要求制定一部不仅包含程序事项,也解决条约适用、条约解释等实质问题的统一的条约法。
- 戴瑞君
- 关键词:缔约权特别行政区
- 论联合国人权条约监督机制的改革被引量:4
- 2009年
- 联合国人权条约监督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随后围绕如何完善这一机制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与此同时条约监督机制自身也在不断进行调整,然而时至今日,改革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通过梳理和反思以往联合国内部的改革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改革提议,提出了人权条约监督机制改革可能的努力方向。
- 戴瑞君
- 关键词:联合国人权条约
- 论国际人权条约中的国家间来文被引量:3
- 2021年
- 国家间来文是国际人权法的一项重要监督机制,广泛规定在联合国和区域人权条约中。综观各项人权条约中的国家间来文程序,它们具有强制性或任择性、法律性或政治性、对应性与非对应性、公益性与自利性等特征。与国际人权法其他监督机制相比,国家间来文在程序的便利性、适用对象的广泛性、发起程序的规范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鉴于该程序难以克服的政治化倾向,各国出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国际关系等因素的考量,很少启用这一程序。2018年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迎来了联合国层面的首批国家间来文,该程序的启动主体、适用事由、受理条件等制度要素首次经历了实践检验。其中巴勒斯坦国针对以色列的来文引发的国际人权法对世性与国家同意原则之争,预示着需要更加规范地利用国家间来文程序。
- 戴瑞君
- 关键词:种族歧视
- 论基本权利制度变迁之国际人权法动因被引量:6
- 2015年
- "国际人权宪章"生效后的近40年中,受到国际人权法的启发和影响,各国宪法基本权利制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基本权利的主体从公民逐步扩展至所有人;基本权利的内容从公民及政治权利扩展到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基本权利的保障从传统的公权力保障扩展到有专门人权机构参与的保障;基本权利的救济途径从普通的司法救济、宪法救济扩展到国际机构的救济。国际人权法日渐增强的监督机制、各国对国际人权法的普遍接受、宪法对国际人权法的高度定位等因素,为国际人权法促成基本权利制度的变迁创造了条件。
- 戴瑞君
- 关键词:基本权利人权国际人权条约救济
- 论国际人权条约制度对国家人权保障制度的影响
- 人权从国内管辖的事项进入到国际社会的视野,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虽然人权的国内保护依然是实现人权的决定因素和主要力量,但是人权国际保护在很大程度上督促和指引着人权国内保护的发展。如今,人权国际保护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茶;国际人权...
- 戴瑞君
- 批准人权公约与切实保障人权不能等同——以美国法院对一项国际人权公约的适用为例证被引量:2
- 2009年
- 美国联邦法院在审理有关主张违反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案件时既考虑相关的程序问题,也考虑实质问题。但是大量案件的结论都显示该公约对美国法院没有拘束力。那些根据该公约主张权利的当事人,他们想通过美国法院执行权利的愿望常常遭到拒绝。由是观之,从批准人权公约到实现人权,其间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 戴瑞君
- 关键词:联邦法院人权条约
- 我国妇女权益公益诉讼刍议被引量:8
- 2022年
- 将妇女权益纳入公共利益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制度基础和实践基础。凡是能够纳入公共利益的妇女权益问题皆与对妇女基于性别的歧视密切相关,这类行为只要根源于男女不平等或构成对妇女基于性别的歧视,就可能成为公益诉讼的追诉对象。侵害妇女权益问题的系统性、顽固性、普遍性,妇女权益立法的虚化、弱化,权利保障制度的供给不足,个人救济的无效与局限等都使得将妇女权益纳入公益诉讼必要而迫切。近年来,经法律授权的公益诉讼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构建起基本的制度储备,为妇女权益公益诉讼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为契机,我国的妇女权益公益诉讼制度即将获得法律确认。未来该制度应考虑明确将家庭暴力行为纳入受案范围,赋予维护妇女权益的社会组织以公益起诉人资格,同时,应突出救济的示范意义和长效影响,以更好地实现公益诉讼的目的和初衷。
- 戴瑞君
- 关键词:妇女权益公益诉讼男女平等司法救济
- 中国缔结条约程序法治化的进展与展望
- 2024年
- 缔结条约不仅是在开展对外交往,更是在创制国际法律规范。因此,缔约程序的法治化尤显必要。以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和2023年《缔结条约管理办法》的出台为标志,中国缔约程序法律制度经历了从分散立法到逐步体系化、精细化的发展进程。特别是2023年开始施行的《缔结条约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缔约重大问题的最终决定权,规范缔约权行使主体,严格条约草案合法性审核程序,表明条约之间及条约与国内法的位阶关系,完善条约公布制度,开启了中国缔约程序法治化新阶段。
- 戴瑞君
- 关键词:行使主体缔约权
- 法律如何定义对妇女的歧视被引量:6
- 2021年
- 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已列入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现行《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了男女平等、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的基本原则,但没有界定什么是"歧视"。中国批准的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1条就对"对妇女的歧视"作出定义,明确了构成对妇女歧视的事由、行为、不利后果、因果关系、适用领域等关键要素,表明对妇女的歧视包括直接歧视、间接歧视、制度性歧视,揭示了歧视妇女的主要根源来自私领域的歧视和结构性歧视。中国现行法律没有对"歧视妇女"下定义,致使实践中难以识别歧视、预防歧视和救济歧视。为实现男女事实上的平等,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中国法需要按照国际人权公约的义务要求,借鉴比较法的经验,基于中国实际,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对歧视妇女作出全面定义。
- 戴瑞君
- 关键词:男女平等性别平等歧视妇女权益保障法
- 联合国人权条约机构对“禁止性别歧视”的解释与发展
- 2024年
- 禁止性别歧视是实现性别平等的前提和基础,具有独立的价值。联合国核心人权条约几乎都包含禁止性别歧视的条款,各条约机构通过不定期发布意见、建议的形式,对禁止性别歧视的内涵和外延作出与时俱进的解释与发展。其中的性别不仅指生理性别,更指向社会和文化构建的对男女角色的陈规定型观念。对于歧视,除直接歧视、间接歧视之外,条约机构敦促缔约国识别系统性、结构性歧视,强调解决交叉歧视的重要性。为加速实现实质平等而采取的暂行特别措施、保护母性的特别措施不构成歧视。根据条约机构的解释,禁止性别歧视是一项即时义务、一项不可克减的义务,缔约国禁止性别歧视的义务及于公共和私人的各个领域,这要求缔约国采取一切适当措施保证男女在实质上平等享有各项权利。
- 戴瑞君
-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