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晶燕
- 作品数:37 被引量:169H指数:7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运动前后心功能与ANP变化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运动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心功能和房促尿钠多肽(ANP)变化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121例EH患者和41例血压正常值者进行组间血压心率比较和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评价两组运动前后心功能与ANP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运动可使EH患者心功能得到一定改善,血清ANP含量可反应心脏舒张功能储备损害和左心室顺应性损害的程度。结论 EH患者适当运动有益于降低血压和改善心功能。
- 关德明朴晶燕苏亚芬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功能
- 吸烟对正常人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摘要)被引量:6
- 1997年
- 吸烟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吸烟对自主神经功能有何影响及其与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有无关系尚不清楚。本组选择拍例健康男性有长期吸烟史者,按轻、中、重度吸烟分为三组.另设年龄、性别相符的非吸烟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组,分析其短程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和频域变化;选AMI吸烟者58侧,非吸烟者131例,分析其长程HRV,并与其病情,预后作对比分析。
- 曲秀芬黄永麟朴晶燕宋丽云纪树彦
- 关键词:吸烟者心率变异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HRV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 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3例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分析间歇性完全左束支阻滞(CLBBB)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3例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出间歇性完全左束支阻滞患者的病因、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60岁以上患者12例,占92%。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多见。本组冠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的7例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中确诊为冠心病者3例。超声心动图结果:53.8%患者心房增大或心房心室同时增大。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见间歇完全左束支阻滞常合并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结论间歇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常发生在老年患者,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
- 刘洪艳苏亚芬曲秀芬朴晶燕高冠宇
- 关键词:器质性心脏病动态心电图
-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室复极时间变异性研究被引量:6
- 2001年
- 目的 :研究正常人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室复极时间变异性 (RDV)。 方法 :对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组 )及 30例健康人 (正常对照组 ) ,采用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进行记录 ,同步分析RDV及心率变异性 (HRV )。 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高频、低频显示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 ,夜间明显高于白昼 (P <0 0 5 )。②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的SDNN、SDANN、高频、低频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且失去了昼夜间差异。③RDV的频谱分析呈现出与HRV相似的两个主要的频谱成分即高频和低频。高频在正常人RDV与HRV有较好的相关性 (γ=0 82 ,P <0 0 1) ,而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此相关性降低 (γ =0 6 1,P <0 0 5 )。 结论 :RDV提供了又一无创方法评价心室复极的自主神经调节机制 ,可对心肌梗死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进行预测。
- 曲秀芬刘莹黄永麟苗润芳纪树彦高冠宇苏雅芬朴晶燕张卓琦杜晓东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室复极时间变异性心率变异性
- 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室复极时间变异性研究被引量:1
- 2001年
- 朴晶燕池洪杰刘莹顾晓辉
- 关键词:扩张性心肌病心律失常
- 变异型心绞痛发作前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活动在变异型心绞痛(VA)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观察20例VA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心肌缺血发作前5 min及前30 min的心率变异频域指标低频(LF)、高频(HF)及低频与高频比值(LF/HF)的变化。全部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查。结果前降支单支病变的VA患者,在夜间心肌缺血发作前5 min较发作前30 min LF明显增加[(44.48±6.65)ms比(19.33±4.56)ms,P<0.05],HF未见明显下降[(15.22±3.78)ms比(23.23±4.76)ms,P>0.05],LF/HF比值显著增加(2.923±0.352比0.832±0.221,P<0.05)。结论前降支单支病变的VA患者在夜间发生的短暂心肌缺血中,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及交感迷走功能失衡可能起重要作用。
- 刘洪艳曲秀芬朴晶燕苏亚芬
-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变异型心绞痛自主神经系统心率变异性
- 心阻抗微分图与X线左心室造影测定射血分数的比较
- 2000年
- 朴晶燕池洪杰曲秀芬苏亚芬高冠宇纪树彦黄永麟
- 关键词:心阻抗微分图射血分数
- 健康人24小时不同导联的QT间期变异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健康人 2 4h不同导联的QT间期变异。方法 31例健康人在保持日常工作和生活起居的情况下佩戴 1 2导动态心电图监测 ,计算机辅助下自动测量QT间期 ,计算每个导联每小时、2 4h、白天 (6 :0 0~ 2 2 :0 0 )和夜间 (2 2 :0 0~ 6 :0 0 )QT间期均值和QT间期标准差 ,它们分别代表相应时间段的QT间期均值 (QTm)和QT间期变异(QTv)。再以频域法同步分析心率变异性。结果 夜间迷走神经活性增高时 ,QTm值大 ,其最大值为 (389± 2 0 )ms,见于 3:0 0~ 4 :0 0时间段 ;QTv值小 ,其最小值为 (6 .2 7± 1 .72 )ms,见于 1 :0 0~ 2 :0 0时间段。白天交感神经活性增高时 ,QTm值小 ,其最小值为 (32 1± 1 6 )ms,见于 1 0 :0 0~ 1 1 :0 0时间段 ;QTv值大 ,其最大值为 (1 4 .5 9± 1 .35 )ms,见于 7:0 0~ 8:0 0时间段。不同导联间的QTv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健康人 2 4h的QT变异呈昼夜节律性变化 ,与自主神经活性状态有关 。
- 郭晓宁曲秀芬刘丽王言苏亚芬朴晶燕高冠宇
- 关键词:身体健康QT间期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 健康人心率震荡的昼夜节律及其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 2007年
- 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一些资料表明其与压力反射敏感性高度相关,且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本组资料观察健康人HRT的昼夜变化并通过与HRV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探讨HRT与自主神经的关系。
- 刘丽曲秀芬郭晓宁朴晶燕苏亚芬黄永麟
-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心率震荡健康人昼夜节律压力反射敏感性病理生理机制
- 缬沙坦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缬沙坦治疗后,血浆镁浓度(PMC)、红细胞镁含量(EMC)和红细胞Na+/Mg2+交换速率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内科12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加缬沙坦组(观察组)和不加缬沙坦组(对照组),采用原子吸收光谱火焰法测定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PMC、EMC以及Na+/Mg2+交换速率,以Holter检测两组治疗6个月时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前两组PMC、EMC、VTmax(红细胞总镁外流量最大速度)、VNImax(红细胞非钠依赖性镁外流最大速度)、VNDmax(红细胞钠依赖性镁外流最大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PMC、EM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VNImax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Tmax、VNDmax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1)心衰治疗加缬沙坦后,Na+/Mg2+交换速率降低,PMC与EMC增加,并由此减少了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2)缬沙坦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增加了细胞的Mg2+稳态有关。
- 毕亚艳朴晶燕李智博黄永麟
-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离子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