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素娟
- 作品数:9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试论当下文学的大众化与商业化被引量:1
- 2008年
- 历史上的历次文学大众化运动,都没有给于受众足够的重视和培养。当前文学发展中由于商业、网络和影视的介入,受众首次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受众在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上存在的众多缺陷,这种看似繁荣的"大众化"现象,就隐藏了对文学发展带来致命伤害的重重危机。因此,如何处理文学与媒体的关系、如何培养成熟的受众群体,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 杜素娟
- 关键词:文学大众化
- 论《野草》的现代伦理价值被引量:2
- 2010年
- 与强调"我应该做什么"的义务论伦理传统不同,《野草》提出了重要的现代伦理命题,即"我是谁",从而指出了"自我伦理"对于民族伦理体系的重要性。同时,《野草》试图打破既定的善恶标准,以具有现代色彩的善恶相对性观念,以鲜有的"以恶对恶"的伦理态度,促进善恶观念的更新和现代化发展,体现出了鲁迅对于现代伦理的设想。
- 杜素娟
- 关键词:鲁迅《野草》
- 解放的“个性”与“禁锢”的自我——论“五四”个体伦理的困境
- 2012年
- 个体伦理的提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伦理建设的最重要贡献,也是它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伦理思想的真正接轨之处。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对个体伦理的阐释还是倡导,"五四"的个体伦理都与西方存在重要的区别,充满了内在的悖论和外在的困境。最主要的体现为对于"个性"的片面理解,以及对于旧式"德性"的不自觉沿袭所造成的现代伦理价值标准的建构空白。这使得"五四"伦理思想试图建构的独立个性与自我意识,携带着各种影响至今的局限与矛盾。
- 杜素娟
- “苗窠”伦理的现代价值——沈从文苗族文学的伦理研究
- 2011年
- 沈从文笔下的“苗窠”不只是作为现代都市物质文明的对照物而存在,它包含着沈从文对于现代文化伦理形态的反思,也包含着他主动的现代伦理设想。他对于人性普遍本质的反思,特别是对于人性的生理法则和世俗内容的认可,以及他对于个人经验和先验理性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和处理,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近现代以来伦理思想的薄弱之处。这也使得原始的“苗窠”伦理,呈现出一种现代伦理的视野和深度。他所展现和描述的那些原始的、乡土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状态,甚至比刻意模仿西方的“五四”伦理启蒙更能体现真正的现代命题和现代思路。
- 杜素娟
- 关键词:现代伦理
- 契约伦理与公民意识的提出:“五四”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2013年
- "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新伦理",虽然没有冠之以"契约"的名头,但透过它所提供的伦理思考,可以看到其所包含的契约伦理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积极思考了中国传统伦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方案,即契约伦理的建设以及公民意识的培养。从这个角度去观察"五四"的伦理思想,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这场运动留下的伦理资源,对于今天的伦理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 杜素娟
- 关键词:契约伦理公民意识
- 从个人德性到制度伦理--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对于现代伦理建设方案的深层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关于制度伦理,以往被认为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转型加速期以后,才逐渐出现的伦理建设思路。事实上,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制度伦理的建设思路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思想界,其载体是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促成了中国思想界和文学界对于制度伦理的思考,特别是在左翼文化界促进了关于制度伦理的思索和讨论。
- 杜素娟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制度伦理左翼思潮
- 新伦理的尴尬与局限——“五四”伦理启蒙的内在矛盾分析
- 2012年
- 围绕"如何建设现代性社会伦理"的问题,"五四"伦理思潮提出了很多伦理主张,但也存在诸多局限和缺陷。只注重道德行为模式的提供,却缺乏行为背后的人性机制的关怀;只唤醒了人的"个体愿望",却未能培养支持这愿望的"个体理性"。这些局限和缺陷都导致了"五四"伦理启蒙的挫败,对于当下的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 杜素娟
- 从作者的伦理身份看叙事伦理的生成——兼论近年来中篇小说创作被引量:1
- 2010年
- 刘小枫曾在他的《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一书中,把小说创作能否具备叙事伦理,看做是小说现代性的重要前提,认为叙事伦理是"小说在现代性这块铜币的历史花纹上刻写的道德纹章"①。更有学者呼吁:"
- 杜素娟
- 关键词:叙事伦理现代性伦理伦理视野
- “新”、“旧”之间的误区——“五四”新文化运动伦理策略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伦理策略集中体现为"新、旧"二元对立伦理价值体系的建立,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批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在这一伦理策略中,隐含着对于进化论的功利化误读。其结果不仅造成传统伦理资源没能被很好地整理、反思和继承,更使得新的伦理倡导充满内部悖论和尴尬,导致道德虚无与伦理茫然。相比于"新"与"旧"这样一组冲突色彩明显的概念,"绝对"和"相对"更容易展开思想谱系之间的互动与争鸣,西方曾借此命题,实现伦理从传统向现代的自然转变。"五四"时期,我们也一度获得这一思考途径的契机,但由于功利性的考虑,这组概念最终在新文化运动中一闪而过,留下诸多理论和实践的遗憾。
- 杜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