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文静
-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武汉市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武汉市卫生局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儿童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析及血管内介入治疗
- 孙丹余春华刘智胜刘帆吴小满黄穗何丹胡家胜涂文静王丽娟
- 近几年,儿童脑卒中发病率明显增加,是儿童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半数以上的幸存者也会留有远期的神经和(或)认知功能障碍。因此,该课题从分析影响儿童缺血性卒中(PAIS)的获得性和遗传性危险因素、预后、以及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 关键词:
-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
- 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诊断延迟的原因分析
- 目的:本文研究自出现症状至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AIS)诊断成立的时间以及导致AIS诊断延迟的的原因.方法:收集的病例为武汉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Database中2003年1月至2012年11月初次诊断为AIS的新生儿(生后...
- 涂文静刘智胜胡家胜吴革非王芳琳
- 关键词:病例分析
- 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与病因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总结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的临床特点与病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ICD调查表,包括发病年龄、性别、个人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免疫检查、代谢检查等,对武汉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2002年2月-2008年6月住院的53例ICD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患儿中,男30例(56.6%),女23例(43.4%);起病年龄为9个月~12岁,其中≤6岁45例(84.9%);患儿分布农村(60.4%)多于城市(39.6%);全年均有发病。53例ICD患儿的首发神经功能障碍中,40例(75.5%)为肢体瘫痪,其中偏瘫32例(60.4%),交替性偏瘫5例(9.4%),单肢瘫3例(5.7%)。颅脑CT/MRI检查显示基底核区缺血病灶27例(50.9%),其次为多脑叶梗死15例(28.3%);磁共振脑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显示40例血管影像异常,其中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受累者最多[21例(52.5%)]。41例(77.4%)明确病因,以感染[13例(24.5%)]最多,其次为烟雾病8例(15.1%)、脑血管畸形5例(9.4%)、头部外伤4例(7.5%);12例(22.6%)病因不明。结论儿童ICD多以肢体瘫痪为首发症状,最常受累的病变部位为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其次为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脑血管畸形等。其发病原因以感染最多见,其次为烟雾病、脑血管畸形和头部外伤等,还有一部分原因不明。
- 夏琨孙丹涂文静刘智胜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儿童
- 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起病方式、梗死部位与病因诊断
- 2008年
-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AIS)的起病方式、梗死部位与卒中病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0月在武汉市儿童医院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经头颅影像学证实并诊断为AIS的病例97例。年龄6个月~18岁。按病因分为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32例)与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65例)(脑血管畸形、心源性栓塞、血液系统疾病及代谢疾病)。记录二组患儿年龄、起病方式及梗死部位,并将起病方式分为急性与非急性,梗死部位分为基底核区与大脑中动脉主干供血区。采用t检验比较二组AIS患儿平均年龄差异,χ2检验比较二组患儿起病方式与梗死部位差异。结果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与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3P>0.05)。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中急性起病者10例(31.2%),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中急性起病者38例(58.5%),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2P<0.05)。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21例(65.6%),非炎性反应性动脉病组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28例(43.1%),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1P<0.05)。结论起病方式与梗死部位可以提示儿童AIS的病因诊断。非急性起病、梗死灶位于基底核区的AIS,其病因多为炎性反应性动脉病。
- 涂文静刘智胜徐三清
- 关键词:起病方式梗死部位病因诊断儿童
- 儿童缺血性卒中早期维生素C治疗对氧化应激参数、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影响
- 涂文静刘智胜胡家胜吴革菲孙丹熊学琴吴舒华毛冰
- 关键词:维生素C抗氧化物
- 文献传递
- 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的起病方式、梗死部位与病因诊断
-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缺血性卒中(arterial ischemic stroke,AIS)的起病方式、梗死部位与卒中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确诊为AIS患儿97例,病因包括炎症性脑动脉病与非炎症性脑动脉病(动脉畸形、心脏疾病、血...
- 涂文静刘智胜徐三清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