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东旭

作品数:8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卫生厅青年基金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间充质干细胞
  • 7篇干细胞
  • 7篇充质干细胞
  • 6篇细胞
  • 5篇星状细胞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骨髓间充质干...
  • 5篇肝星状细胞
  • 3篇P27
  • 3篇大鼠骨髓
  • 2篇凋亡
  • 2篇星状细胞增殖
  • 2篇增殖
  • 2篇周期
  • 2篇细胞增殖
  • 2篇细胞周期
  • 2篇共培养
  • 2篇肝星状细胞增...
  • 2篇RHOA
  • 2篇大鼠骨髓间充...

机构

  • 6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王东旭
  • 6篇苏思标
  • 6篇姜海行
  • 6篇梁梓宇
  • 6篇覃山羽
  • 2篇梁昌宇
  • 1篇赵艳梅
  • 1篇何燕
  • 1篇罗显克
  • 1篇于冰
  • 1篇钟国强
  • 1篇柯红红
  • 1篇李金轶
  • 1篇陈传华
  • 1篇陆正峰

传媒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0
  • 3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肝星状细胞系凋亡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凋亡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MSCs,HSC-T6系及纤维原细胞系冻融后传代使用。用6孔塑料培养板,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分3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以上体系培养观察24、48和72 h,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HSCs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HSCsα-SMA表达;WST-8法检测HSCs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双染法和DNA凝胶电泳(DNA Ladder)检测HSCs细胞凋亡;RT-PCR、Western blot检测HSCscaspase-3、BAX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出现明显的DNA Ladder,24 h后HSCs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和caspase-3、BAXmRNA和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MSCs可在体外抑制HSCs增殖,可能通过旁分泌途径诱导HSCs凋亡,其凋亡发生是通过上调caspase-3、BAX表达发挥作用,本研究支持MSCs通过抑制HSCs产生而抗肝纤维化的机制。
梁梓宇姜海行覃山羽王东旭苏思标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凋亡BAX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肝星状细胞(HSC)细胞周期及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MSC对HSC增殖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MSC的分离:在无菌条件下分离SD雄性大鼠股骨骨髓,采用贴壁培养法进行MSC培...
王东旭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星状细胞共培养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素D1P27
文献传递
HGF诱导人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
姜海行覃山羽苏思标王东旭梁昌宇于冰罗显克梁梓宇陆正峰
肝脏疾病是中国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肝硬化是重要的致死原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 BMSC)是骨髓内的一种非造血干细胞,既有自我复制和高度增殖的能力,又有多向...
关键词:
关键词:肝脏疾病疾病治疗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急性肝损伤修复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转导通路对大鼠急性肝损伤修复过程的影响.方法: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SD大鼠BMSCs.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组,n=10)、CCl4组(C组,n=10)及CCl4+BMSCs组(T组,n=10).N组不予任何处理;T组和C组腹腔注射0.1mL/100g600mL/LCCl4花生油溶液制造急性肝损伤模型后24h,分别经鼠尾静脉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和等量PBS.各组于不同时间点留取标本,采用HE染色和血清肝功能酶学指标观察受损肝脏恢复过程;RT-PCR方法检测RhoA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hoA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T组移植BMSCs后能显著改善CCl4急性损伤大鼠肝功能(1d,ALT:89.70±3.09U/Lvs147.59±6.83U/L,AST:263.67±17.05U/Lvs472.68±19.04U/L,P<0.01或0.05;7d,ALT:42.38±14.31U/Lvs92.75±6.70U/L,AST173.85±16.80U/Lvs260.41±25.35U/L,均P<0.05),并迅速修复肝脏结构.N组大鼠肝脏RhoA mRNA和蛋白表达量极低,C组经CCl4损伤后RhoA mRNA和蛋白表达量迅速增加(1.39±0.046vs0.57±0.010,1.23±0.020vs0.35±0.036,均P<0.01),此后表达量缓慢降低.T组经BMSCs移植后,与C组比较,Rho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迅速下降.结论:Rho-ROC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CCl4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发生、发展和修复全过程.BMSCs可能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转导通路加速受损肝脏修复.
梁昌宇覃山羽姜海行王东旭苏思标梁梓宇
关键词:RHOA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缝隙连接蛋白43及缝隙连接蛋白45 mRNA的表达被引量:3
2009年
背景:细胞移植可以修复受损的心肌组织,但移植细胞是否和宿主细胞形成有效的电-机械偶联,并引起移植后细胞缝隙连接蛋白重构及心律失常等尚缺乏系统观察。目前只有少数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后缝隙连接蛋白45表达上调,而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缺血区缝隙连接蛋白45的表达尚无报道。目的:课题组假设通过改变缝隙连接蛋白水平、干预异常的GJ通道,来尝试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为此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缝隙连接蛋白43及缝隙连接蛋白45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2009-05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Wistar大鼠1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细胞移植组,45只/组。各组按干预后4,8,12周又分为3个亚组,15只/亚组。另取1月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用于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取传至第3代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10μmol/L5-氮胞苷进行诱导,4周后用于移植,在移植前2h行DAPI标记。心肌梗死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冠状动脉。造模后7d,细胞移植组将2×1010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分多点注射到心肌梗死的边缘区和中心区,心肌梗死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及缝隙连接蛋白45mRNA的表达。结果:①干预后4,8,12周,各组正常区缝隙连接蛋白43、缝隙连接蛋白45mRNA表达基本相似。②与正常区比较,心肌梗死组、细胞移植组缺血区的缝隙连接蛋白43mRNA表达均显著减少(P<0.01),缝隙连接蛋白45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③同一时间点与心肌梗死组比较,细胞移植组缺血区缝隙连接蛋白43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缝隙连接蛋白45mRNA表达显著减�
赵艳梅钟国强李金轶何燕柯红红王东旭
关键词:5-氮胞苷缝隙连接蛋白
体外共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CyclinD1与P27表达调控被引量:17
2010年
背景: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肝星状细胞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作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方法,但其逆转肝纤维化的机制不明。目的:探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调控机制。方法:实验组在半透膜上接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6孔塑料培养板上接种肝星状细胞,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对照组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换为成纤维细胞;空白组仅行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WST-8法检测肝星状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RT-PCR检测肝星状细胞CyclinD1和P27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肝星状细胞CyclinD1和P27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空白组、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共培养24,48,72h肝星状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显著升高(P<0.01);共培养72hG0/G1期细胞显著增加(P<0.01),S期细胞显著减少(P<0.01),可阻滞肝星状细胞由G0/G1期向S期转换。共培养24h,实验组CyclinD1mRNA及蛋白表达开始下调,至72h时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空白组(P<0.01);共培养全过程中各组p27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共培养24h时实验组p27蛋白表达较对照组、空白组均显著上调(P<0.01)。结果证实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CyclinD1表达、上调P27蛋白表达,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实现的。
王东旭姜海行苏思标覃山羽梁梓宇
关键词:CYCLIND1P27共培养肝星状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凋亡及Caspase-3表达。方法分离培养大鼠MSCs。将肝纤维化模型SD大鼠60只平均分为A(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B(鼠尾静脉注射含MSCs细胞悬液)、C(鼠尾静脉注射经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 d后的MSCs细胞悬液)组。鼠尾静脉输注2×105MSCs细胞悬液,于第1、2、3、4周末取肝组织,经HE、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程度,用TUNEL法检测各组HSCs凋亡,免疫组化检测Desmin,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因子Caspase-3。结果 B、C两组肝组织学改善明显,肝纤维化程度减轻,HSCs数量明显减少,Desmin、TUNEL染色阳性的细胞均增多,Caspase-3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且呈时间依赖性,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组较B组明显(P<0.01,P<0.05)。结论 MSCs可在体内诱导HSCs凋亡并上调Caspase-3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MSCs抗肝纤维化较单纯MSCs作用更强。
梁梓宇覃山羽姜海行王东旭苏思标陈传华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CASPASE-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肝星状细胞RhoA、P27的表达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观察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肝星状细胞(HSCs)RhoA信号因子及其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7表达的影响,探讨MSCs调控HSCs细胞周期G1/S转换机制.方法: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SD大鼠MSCs,传代至第4代使用;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系及纤维原细胞系冻融后传代使用.应用6孔塑料细胞培养盒,每孔使用半透膜(transwell insert)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常规培养.实验分3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MSCs实验组.用WST-8法对HSCs增殖率进行测定;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RT-PCR、Western blot检测MSCs与HSCs共培养后HSCs内RhoA,P27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HSCs与MSCs共培养24h后,HSCs表现明显增殖抑制(P<0.01),且呈现时间依赖性.MSCs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2)共培养12h后,MSCs可阻滞HSCs由G0/G1期向S期转换,使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共培养12h后,MSCs实验组RhoA m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随时间的延长呈递减趋势;共培养后,MSCs实验组P27 mRNA表达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4)共培养12h后,MSCs实验组RhoA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随时间的延长呈递减趋势;共培养12h后,MSCs实验组P27蛋白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随时间的延长呈递增趋势.(5)相关性分析显示:RhoA与P27mRNA的表达无明显相关(r=-0.105);RhoA与P27蛋白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943,P<0.01).结论:MSCs抑制HSCs增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RhoA-P27通路调控HSCs细胞周期改变;RhoA活性的下调可能是引起HSCs内P27蛋白表达增加的原因.
苏思标姜海行王东旭覃山羽梁梓宇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千细胞肝星状细胞RHOAP27细胞周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