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昀
- 作品数:35 被引量:146H指数:7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法律建筑科学更多>>
- 华莱坞电影研究的基本内涵、方法取径与实践展望被引量:4
- 2017年
- 中国电影场域长期以来充满多种概念之争议。华莱坞作为电影研究新近概念,则是观察中国电影新时期图景变化的一扇窗口。华莱坞建构的理论内涵一方面包含了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全球电影工业典范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如何在复杂的中华性脉络中重新寻找检视民族电影工业的整合性视角,无疑方是核心命题依归。基于既有华莱坞论述所形成的共识,已经至少形成涵盖批判性政治经济学、历史维度分析、跨国分析以及产业经济分析在内的交叉化方法体系。在创新自身理论视野的过程中,华莱坞研究或可注意如下四种实践面向:即文化杂糅的电影史观、融合媒介的内容商品、软实力形态的全球符号、公共空间化的观念生产,从而促进华莱坞概念成为可供当代传播影视学进一步讨论、提炼与实践的知识架构。
- 邵培仁王昀
- 关键词:电影研究中国电影中华性
- 中国电影进入4.0时代,华莱坞版图走向融合——“华莱坞电影发展战略研究”高端论坛暨华莱坞电影研究联谊会综述被引量:4
- 2015年
- "华莱坞"概念自2012年底由邵培仁教授提出并界定以来,以其兼蓄并包的视角吸引了不同学术领域学者的关注。随着华莱坞电影研究蔚然成风,华莱坞研究队伍日益扩大,研究成果引人瞩目,研究领域也逐步拓展,如何进一步调动、整合现有平台和资源,逐渐成为华莱坞电影研究者关切的核心议题。
- 王昀潘戎戎
- 关键词:电影研究电影史中国电影
- 本土化方法革新:一种认知传播视角的回应被引量:8
- 2016年
- 认知传播的交叉性价值使得其在中国传播理论研究框架中具备丰富的可能性。当下,本土化正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将认知传播视角引入本土化研究,有利于探寻本土化方法的革新空间。以认知传播为路径,即是推动本土化研究回归个体机制,在此基础上,了解共同体认同如何形成、变迁。认知传播需要强调从认知情境的移转、文化记忆的互构以及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去探讨本土被社会不断认知与重建的过程。在认知传播的范式转型之下,传播本土化研究应当反思以国家为主体的框架,超越研究者的经验限制,将本土落实为更为具体的可感官、可认知的存在,从而不断回应中国的问题,创造新的知识资源,提升本土与世界的对话。
- 邵培仁王昀
- 关键词:本土化文化记忆
- 另类公共领域?——线上游戏社区之检视被引量:7
- 2015年
- 互联网的公共性令线上游戏社区成为一个"另类"的公共领域。作为玩家实现身份认同的共同体空间,"游戏"提供了公共化的传播结构与用户自主的社区建构方式,其基本动力在于:保护私人领域存在,维系社区知识生产机制以及塑造用户线上、线下空间的社会地位。线上游戏社区的传播内容存在一种包含了游戏世界、日常世界与政治世界的公共舆论气候。政治意志与资本力量在此之中影响着社区成员的行动秩序,与用户形成了相互依赖的权力关系。本文认为,考量线上游戏中的权力再生产现象可以基于玩家的三种身份特质:一是作为线上行动者的玩家;二是作为私人消费者的玩家;三则是作为政治公民的玩家。不过,作为公共领域的线上游戏社区依然在现实实践意义、公共辩论精神、公共利益保障等问题上存在多重困境。
- 王昀
- 关键词:公共领域公共性
- 转向“关系”的视角:线上抗争的扩散结构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在新传播技术条件下考量抗争行动的线上传播,应当脱离"官民之争"这一传统思维,从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结构上进行解释。通过圈子内部以及圈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持续性互动,以及行动角色不断建立并试图满足外界关于自身的预期,抗争行动中的社会关系得以在线上生态重构与提升。线上抗争的扩散结构受制于三种面向之关系:一是抗争行动者之间的社会认同关系;二是抗争话语流动的资本交换关系;三是抗争利益群体的权力估价关系。讨论被"关系"所定义的抗争真实,我们既应该强调抗争本身作为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同时关注抗争为当代中国公共政治实践注入的可能性以及其所反映的新的社会权力关系。
- 邵培仁王昀
- 亚洲主张:全球传播中的亚洲意识及其核心价值被引量:3
- 2015年
- 在中国传播学视域内,"亚洲"长久以来是被忽视的存在。随着亚洲在国际舞台开始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亚洲必然要开始重新确认自身在全球历史进程中的定位,转向一种趋于文化话语独立的"亚洲主张"。传播的"亚洲主张"应当汲取、超越"非西方"的批判主义取向以及"亚洲中心"理念,走入既发挥本土内部多样性,又融合东西方理论的道路。在此之中,三种面向的亚洲需要得到关怀:一是历史传统的亚洲,二是西方经验的亚洲,三是现代转型的亚洲。"亚洲主张"应当提供重构彼此认同,超越内部博弈,回归世界问题的核心价值。同时,"亚洲主张"之于中国的意义也在议题之中。
- 邵培仁王昀
- 消失的边界:华语电影的魔幻景观与传统重构被引量:2
- 2014年
- 华语电影市场持续兴起的魔幻类型片从表征上可以抽象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好莱坞主流商业模式的融合产物。审视这些影片所塑造的景观,无论是历史与现代,或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都存在一种"消失的边界",即时间层面与空间层面的双重文化沟壑正被全球化共同市场所统合。通过从宏观上民族电影到华语电影传播语境的变迁,中观上中式神怪与好莱坞模式之整合以及其中传统文化的重构,微观上三部魔幻类型片案例这样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好莱坞主流模式的影响下,杂糅了西方元素的魔幻景观是华语影片为适应工业市场与文化审美,权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妥协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影片依然呈现了一种多元的"中国的想象"。
- 王昀
- 关键词:华语电影
- 看得见的狂欢与看不见的寂寞——“脸谱式”网络社交现象初探
- 2015年
- 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播现象,脸谱式网络社交凸显了人们在网络世界互动中对于符号使用、情感传递与自我表达的关注,代表了身处多元化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其社交模式在推进个性文化及网络公共领域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于舆论理智与网络隐私的挑战,体现出浓厚的大众文化色彩。
- 谢清果王昀
-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播
- 触碰隐匿之声:舆情认知、大数据治理及经验反思被引量:16
- 2016年
- 大数据时代带来了舆情认知的方法转向。这种新的技术治理手段更为重视舆情结构的关系化,舆情研究被纳入一种日常化的沟通机制,舆情信息则被进一步整合为社会性资源。大数据虽在舆情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亦面临诸多批评声音。传播研究者应在技术反思基础上,重新检视线上舆情存在的价值偏见,通过结合数据认知与情境认知,突破方法工具的局限性,谨慎对待大数据与小数据之间的认知取向问题。大数据治理的前提是鼓励更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将舆情分析融入公共领域结构,以在最大效应层面推动当代公共政治文化的转型契机。
- 邵培仁王昀
- 关键词:舆情大数据
- 风险社会治理中的政府信任:一种风险感知的解释框架被引量:13
- 2017年
- 风险孕育出潜在的政治危机,并冲击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分析一组美国全国性调查数据,本研究尝试回答构成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如何影响政府信任。研究发现:人们的安全风险感知程度越低,政府信任越高;而公平风险感知程度与环境风险感知程度越高,政府信任越高。大众媒介来源亦对不同类型的风险感知产生了一定影响。高风险感知并非一定会降低人们的政府信任,风险社会亦为建构政府信任提供了有利机会。政府部门可通过积极建立风险规避与风险管控机制,提升人们对于政治系统的认同。引入"风险感知"作为解释框架,有助于重新考察风险社会理论如何应用于政府信任建构,从而为我国新时期风险社会治理提供政策启示。
- 王昀
- 关键词:社会治理政府信任风险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