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钢
- 作品数:37 被引量:16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局部晚期和复发性乳腺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布特点及靶区勾画意义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通过对局部晚期和区域复发性乳腺癌患者区域淋巴结累及范围的分析,探讨常规区域淋巴结放疗技术对淋巴引流区照射的合理性,并为合理的靶区勾画原则提供临床证据。方法搜集2003--2009年本院收治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完整的局部晚期和局部一区域复发性乳腺癌患者11l例胸部CT片。将淋巴结引流区分为以下亚结构:锁骨上内侧组(sc—M)、锁骨上外侧组(sc—L)、第1站腋窝淋巴结(ALN—I)、第Ⅱ站腋窝淋巴结(ALN-Ⅱ)、第Ⅲ站腋窝淋巴结(ALN-Ⅲ)、锁骨下淋巴结(IFN),肌间淋巴结(RN)、内乳淋巴结(IMN)。统计各亚结构累及淋巴结频率及解剖特征。结果共111例患者199处亚结构进入分析,其中sc—M33处,sc—L21处,ALN—I30处,ALN-Ⅱ25处,ALN-Ⅲ和IFN35处,RN27处,IMN28处。锁骨上及腋窝是累及频率最高区域,达72.3%。SC中心平均深度分别为内侧组33.48mm(〉3cm者51.5%),外侧组45.62mm(〉3cm者71.4%)。局部晚期患者和术后患者淋巴结在腋静脉头侧与脚侧比分别为5:20和64:28。IMN除2处外余26处均位于1~3肋间。复发IMN中心距表皮和体中线平均距离分别为24.23mm和29.38mm,与内乳血管横向距离为6.19mm,纵向距离为5.73mm。结论区域淋巴结个体差异变化较大,传统固定野照射技术无法达到合理的剂量覆盖,建议采用CT定位为基础的三维适形计划优化。
- 陈剑马金利张盛箭杨昭志蔡钢冯炎郭小毛陈佳艺
- 关键词:靶区勾画区域淋巴结
- Ⅰ-Ⅱ期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放化疗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 目的 分析Ⅰ-Ⅱ期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以放射治疗为主的放化疗综合治疗疗效,探讨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5年2月5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Ⅰ/Ⅱ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男34例...
- 蔡钢曹璐许赪曹卫国赵维莅陈佳艺
- 早期乳腺癌乳房保留术后部分乳腺加速照射的临床Ⅰ/Ⅱ期试验及影像引导下放射治疗的初步探索
- 本文目的在于观察在低危的早期乳腺癌接受乳房保留治疗的患者中采用部分乳腺加速照射替代全乳照射的可行性和乳房的急性皮肤反应,并进行图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IGRT)技术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运用的初步探索。研究结论指出,三维适形外...
- 蔡钢陈佳艺伟刚陈兰飞俞晓立杨昭志潘自强
- 关键词:乳腺癌
- 乳腺恶性肿瘤质子放疗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 2024年
-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光子放疗相比,质子线独特的布拉格峰效应限制了靶区范围外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同时满足了靶区内的剂量覆盖,成为乳腺癌放疗新的治疗选择。现有研究提示,乳腺癌质子放疗在心肺保护方面有明显的剂量优势,但同时存在皮肤反应、肋骨骨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的潜在风险。现阶段,后续研究应着眼于对质子线射程中相对生物效应变化等性质的进一步理解,以及筛选乳腺癌质子放疗临床最大获益的患者以应对其低可及性及高成本的困境。本文就乳腺癌质子放疗的现有临床经验、研究进展及争议做一综述。
- 吴潇雨陈媚曹璐李敏李敏蔡钢张毅斌
- 关键词: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 逆向IMRT下内乳放疗心肺剂量学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逆向IMRT(IP-IMRT)技术下内乳淋巴结放疗(IMNI)能否把正常组织体积剂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方法回顾性入组2015-2016年间上海瑞金医院收治的以IP-IMRT技术行乳房切除术后放疗、处方剂量为50 Gy分25次的乳腺癌患者并按比例抽样。在定位CT上对抽样患者全心、患侧肺进行勾画,并在ADAC Pinnacle系统上收集心肺"剂量-体积"参数。结果对67例左侧乳腺癌IMNI患者全心Dmean 2016年低于2015年,分别为(976.65±411.16)cGy和(687.47±134.65)cGy(P=0.008)。样本中2015年心脏Dmean在12、10、8 Gy以上的各占33.3%、33.3%、66.7%,而2016年则各分别占0%、3.8%、11.5%。对65例右侧乳腺癌患者,2016年IMNI组心脏Dmean、V2Gy、V10Gy、V15Gy、V20Gy均较无IMNI组显著增高(均P<0.05)。对于患侧肺,IMNI组Dmean、V10Gy、V20Gy、V30Gy均较无IMNI组有所增高(均P<0.05)。结论IMNI客观上带来一定程度的心肺体积剂量增加,但随着调强放疗实践经验的增加及对心脏剂量限制意义的强化,将心脏剂量增加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
- 吴华玲曹璐蔡钢蔡嵘许赪陈佳艺
- 关键词:剂量学
- 整合呼吸因素后三维适形及调强放疗计划在胃癌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比较整合呼吸移动因素后胃癌术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计划的靶区及部分正常组织剂量学差异,为临床计划设计时参考.方法 10例胃癌术后患者在平静自由呼吸状态下进行常规CT定位,设计三维适形(3DCRT)及调强放疗(IMRT)计划.根据患者呼吸时相情况生成概率分布函数(PDF),将所得PDF与三维静态剂量进行三维剂量卷积计算,得到自由呼吸状态下整合后的3DCRT与IMRT计划.比较呼吸移动因素整合后3DCRT与IMRT计划在靶区剂量分布和部分正常组织受量差异,如CTV接受100%处方剂量45 Gy的体积占靶体积百分比(V45)、肝脏接受40 Gy的体积(V40)和双侧肾脏V15、V18等.结果 整合呼吸移动因素后靶区剂量覆盖率和均匀性的IMRT计划优于3DCRT计划,其中V45为98%:87%(t=-3.35,P=0.010)、平均剂量为(46.81±0.75)Gy:(45.99±1.12)Gy(t=-0.31,P=0.030).正常组织中肝脏V40的IMRT计划明显低于3DCRT计划(12%:16%;t=3.75,P=0.010),左肾脏V15和V18的IMRT计划也明显低于3DCRT计划[34%∶50%(t=2.17,P=0.050)和27%∶46%(t=3.11,P=0.020)],右肾V15和V18的3DCRT计划略优于IMRT计划[15%∶21%(t=-2.42,P=0.040)和11%∶15%(t=-2.71,P=0.030)].结论 整合呼吸移动因素后,IMRT较3DCRT计划有更好靶区覆盖率和较低肝脏及左侧肾脏受量.
- 孙文洁章真胡伟刚顾卫列朱骥李桂超蔡钢马学军
- 根治术后盆腔复发直肠癌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 分析直肠癌根治术后盆腔复发规律以及放疗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06年直肠癌根治术后盆腔复发接受放疗患者93例,分别为单纯放疗21例、放化疗56例、放疗结合手术和(或)化疗16例.放疗采用60Co或加速器X线,中位剂量59.4Gy,其中90例采用常规分割技术.68例患者放疗后接受了1~8个(中位数3个)疗程化疗,42例行同步放化疗,多为氟尿嘧啶为主的化疗方案.16例患者在放疗后接受了复发灶切除术,其中RO切除7例,姑息性肿块切除9例.结果 全组共132处复发,常见复发部位为直肠周围(31.8%)和骶前区(30.3%),髂外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少见(1.5%和3.0%).总随访率为92%,随访满2、5年者分别为39、4例.有局部症状的84例患者中83%(70例)放疗后症状缓解.全组2、5年局部无进展率分别为49%、22%,2、5年生存率分别为46%、1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后治疗方法是影响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局部无进展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复发灶最大径、无病间期、放疗后有无远处转移是影响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顶后因素.结论 直肠周围区、骶前区、髂内淋巴结区是直肠癌主要复发部位;放疗可明显改善直肠癌根治术后盆腔复发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放疗联合手术和(或)化疗可提高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局部无进展率,复发灶直径>5 cm、无病间期<2年、放疗后有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 蔡钢章真马学军朱骥陈佳艺胡超苏冯炎
- 乳腺癌脑转移全脑放疗预后及预后指数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脑转移患者全脑放疗(WBRT)预后以及不同预后指数差别。方法对2006-2010年间接受WBRT的99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Logrank法单因素与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计算并比较RPA、GPA、BSBM、Rades、Carsten预后指数评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脑转移时卡氏评分、是否伴有颅外转移、原发肿瘤控制情况、脑转移数目和WBRT后全身治疗与总生存相关(X2=0.00~55.51,P=0.013~0.000),多因素分析证实卡氏评分〈70和WBRT后全身治疗与总生存相关(X2=35.26、7.21,P=0.000、0.007)。RPA、GPA、BSBM、Rades、Carsten预后指数评分对预测生存期≤3个月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5%、95%和62%、95%和86%、95%和84%、95%和85%。结论乳腺癌脑转移患者WBRT后全身治疗可改善患者总生存。对预测生存期≤3个月患者敏感性最好的为RPA指数,特异性最好的为BSBM指数。
- 章倩陈剑俞晓立蔡钢杨昭志曹璐陈星星郭小毛陈佳艺
- 关键词:肿瘤脑转移乳腺预后
- 头部热塑膜固定于乳腺托架联合标记线提高乳腺癌调强放疗摆位的准确性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乳腺/胸壁和锁骨上、下区一体化调强放疗时,采用头部热塑膜固定于乳腺托架,配合标记线对减少摆位误差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行调强放射的10例乳腺癌术后病人。每例病人在乳腺托架固定下,分别放置3个摆位:无头部热塑膜固定和核对颈胸部标记线(A组)、核对颈胸部标记线(B组)、头部热塑膜固定与核对颈胸部标记线(C组)。每例病人每周1次,共5周,在X线模拟机下复核,得到和比较3个模式下照射野中心、锁骨区棘突和锁骨测量点的摆位误差值。所有病人的治疗采用C组摆位。结果:每组得到47组数据,3组摆位共141组数据。比较3组照射野中心的左右、头足和前后方向摆位,C组摆位误差显著小于A、B组(P<0.05)。锁骨区棘突的左右位移,距离锁骨头下缘越往上,摆位误差越大。A、B、C组在棘突锁骨头上6 cm处,左右位移>5 mm的病人分别占12.8%、6.4%和2.1%。除了棘突锁骨头上缘和其上方1、2 cm处外,C组其他不同测量点处的摆位误差均小于A、B组(P<0.05)。在锁骨头内缘外侧7 cm处,C组锁骨测量点的头足摆位误差也小于A、B组(P<0.001)。结论:在乳腺托架联合头部热塑膜和标记线固定下,照射野中心点、锁骨区棘突和锁骨摆位误差较小,能满足乳腺癌调强放疗摆位准确性的要求。
- 蒋清竺铭许赪王舒蓓曹璐蔡嵘陈佳艺蔡钢
-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托架摆位误差
- 乳腺癌脑转移全脑放疗后的神经系统进展及预后分析
- 欧丹曹璐蔡钢许赪陈佳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