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丹

作品数:21 被引量:115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脑梗
  • 12篇脑梗死
  • 12篇梗死
  • 9篇溶栓
  • 9篇溶栓治疗
  • 9篇急性
  • 9篇急性脑梗死
  • 6篇血管
  • 6篇纤溶
  • 5篇溶酶
  • 5篇组织型
  • 5篇组织型纤溶酶...
  • 5篇组织型纤溶酶...
  • 5篇纤溶酶
  • 5篇纤溶酶原
  • 5篇纤溶酶原激活
  • 5篇纤溶酶原激活...
  • 5篇激活物
  • 4篇重组组织型
  • 4篇重组组织型纤...

机构

  • 2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作者

  • 21篇许丹
  • 13篇孙晓江
  • 6篇陈静炯
  • 5篇耿直
  • 5篇段昊
  • 4篇赵玉武
  • 4篇张彬
  • 4篇王枫
  • 3篇沈洁
  • 3篇段淏
  • 2篇孙晓江
  • 2篇项静燕
  • 1篇冯丽青
  • 1篇周莉华
  • 1篇陈自柳
  • 1篇姚继国
  • 1篇张舒凤
  • 1篇王峰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2008年天...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0
  • 4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海绵窦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恶性淋巴瘤临床研究(附1例报道)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的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表现为痛性眼肌麻痹、额部痛觉减退和视乳头水肿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并复习了既往报道的19例类似病例。结果:其中大部分患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可以较早发现病灶,肿块或淋巴结的活检或穿刺是诊断的重要组织学依据。结论:恶性淋巴瘤是海绵窦综合征的一个重要鉴别诊断。
耿直冯丽青许丹项静燕沈洁
关键词:海绵窦综合征淋巴瘤首发症状
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分析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相关因素。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均采用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9 mg/kg)溶栓治疗,其中10%静脉推注,90%滴注。结果:81例中死亡10例(12.3%),死亡原因与溶栓开始的时间、心脏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及患者整体状况等有关;MRI检查对于溶栓的安全性非常重要。结论:脑卒中发病<6 h溶栓治疗较安全,但患者的选择对预后的好坏产生重要影响。
张彬孙晓江王峰许丹段昊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安全性
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治疗被引量:15
2005年
血管性痴呆(VD)的治疗药物繁多,按药理机制大致可分为非胆碱能药物及胆碱能药物,按治疗机制又可分为一级防治(即各种脑卒中及脑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二级防治(包括脑卒中的急性与康复期治疗,预防卒中再发等)和症状治疗(对各种不同程度认知障碍的治疗及非认知性精神症状的治疗等)。研究显示,药物治疗疗效有限且差异较大,可能与各临床研究的病例数、随机性不同及目前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及评分量表不统一有关。
许丹孙晓江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药物治疗
不同类型脑梗死后凝血及纤溶功能的改变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脑梗死后凝血及纤溶系统不同的连续改变。方法发病48h内的脑梗死患者136例,分为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CEI)组(45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ATI)组(39例)及腔隙性脑梗死(LI)组(52例),以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38例)。测定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h内、1周及3周时血浆中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维蛋白肽A(FpA)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CEI组患者发病后48h内、1周及3周时血浆中TAT、FpA和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5)。ATI组患者发病后48h内及1周时血浆中TAT和F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5),发病后1周及3周时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5)。LI组患者不同时间各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不同类型脑梗死后凝血及纤溶系统的改变是不同的,从而为明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提供一些线索。
耿直孙晓江沈洁陈静炯段昊许丹
关键词:脑梗死血栓形成纤溶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r-tPA溶栓治疗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r- t PA)溶栓治疗发病 6h内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共收集本院 2 0 0 1~ 2 0 0 3年 43例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病例 ,其中 32例经静脉溶栓 ,1 1例经动脉溶栓。分别对两组病例进行溶栓前后的 NIHSS,ESS及 ADL量表评分 ,根据 3个月时的随访记录判断溶栓疗效 (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结果 静脉溶栓组和动脉溶栓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79.3%、90 .9% ;治愈率分别为2 7.6%、45.5% ,溶栓后脑出血率分别为 1 0 .3%、1 8.2 % ,但由于动脉组例数较少 ,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6 h内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低 NIHSS的患者有较好转归。
许丹段淏张舒凤孙晓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治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并发症
以脑血管病为首发表现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诊治体会
目的浅谈两例以脑血管病为首发表现的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IE)的诊疗体会。方法病例1:男性,43岁,发现二尖瓣关闭不全1年。因'突发头部胀痛伴反应迟钝1天'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萎,贫血貌,双手杵状指,颅神经阴性,脑...
陈静炯许丹姚继国耿直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MRI特点,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例诊断明确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结果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复发性纵向延伸性脊髓炎或球后视神经炎,实验室检查血清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抗体(4例)、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抗体(3例)、视神经脊髓炎特异性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3例)阳性。头部MRI病灶主要分布于双侧基底节和大脑脚皮质脊髓束走行区、双侧额叶、右侧皮质脊髓束区、双侧侧脑室旁和脑干;脊髓MRI病灶以累及颈胸髓为主,≥3个椎体节段(3例)或累及延髓(2例)。急性期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和序贯口服泼尼松,并辅助免疫抑制药治疗为主。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视神经脊髓炎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二者关系密切。对于视神经脊髓炎和(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建议行血清自身抗体和抗AQP4抗体检测,抗AQP4抗体阳性者复发率高,预后不良。建议辅助应用免疫抑制药,以减少复发。
陈静炯许丹赵玉武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视神经脊髓炎水孔蛋白质类
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基因G894T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探讨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 (e NOS)基因 G894T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取病例组 1 4 8例 ,对照组 1 0 9例 ,各例抽取新鲜静脉血 5 ml,提取 DNA后 ,通过 PCR- RFL P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各基因型分布 GG、GT、TT分别是 83.1 % ,1 4 .2 % ,2 .7% ,对照 90 .8% ,9.2 % ,0 .0 0 % (χ2 =3.1 78,P=0 .0 75) ,符合 Hardy- Weinberg平衡 ,两组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但 T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中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 .0 2 7) ,相对危险度 1 .33(95% CI:0 .61 7~ 0 .92 2 )。病例组中 ACE D等位基因频率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 .0 1 7)。病例组 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浆胆固醇水平较 GG纯合子患者明显升高 (P=0 .0 2 5) ,而在对照组中并无此差异。结论  e NOS基因 G894T突变可能是国人脑梗死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其致病机理可能与 ACE D缺失型及血浆胆固醇水平有协同作用。
许丹孙晓江
关键词: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G894T脑梗死脑血管病
动脉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局部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动脉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局部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有完整资料的动脉溶栓病例21例,用NIHSS评分评定溶栓的疗效,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溶栓治疗90d时的转归,并对溶栓治疗的再通率、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动脉内局部溶栓转归良好的比例为42.9%,有症状脑出血发生率为9.5%,病死率为9.5%。57.1%的溶栓病例完全再通,38.1%的病例部分再通。溶栓后再通等级为Ⅲ级的患者预后良好的比例为58.3%,再通等级为Ⅱ级的患者预后良好的比例为25%。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动脉溶栓后的转归良好,动脉溶栓可降低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的病死率结论:动脉内rtPA局部应用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再通等级与闭塞部位和预后相关。
张彬许丹段淏王枫孙晓江
关键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被引量:1
2003年
孙晓江许丹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