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宇峰

作品数:24 被引量:134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6篇理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质谱
  • 8篇生物转化
  • 8篇肠道
  • 7篇电喷雾
  • 6篇牛蒡
  • 6篇牛蒡苷
  • 5篇电喷雾质谱
  • 5篇质谱研究
  • 5篇肠内
  • 5篇肠内细菌
  • 4篇代谢产物
  • 4篇牛蒡苷元
  • 4篇苷元
  • 3篇血脂
  • 3篇血脂升高
  • 3篇植物雌激素
  • 3篇内酯
  • 3篇乌头
  • 3篇乌头碱
  • 3篇木脂素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富山医科药科...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24篇赵宇峰
  • 9篇刘淑莹
  • 8篇宋凤瑞
  • 7篇刘志强
  • 5篇赵立平
  • 4篇国新华
  • 3篇申剑
  • 3篇越皓
  • 3篇赵梅
  • 2篇贺尊诗
  • 2篇刘郗娟
  • 2篇吴欢
  • 2篇李梦
  • 2篇牟峻
  • 2篇方超
  • 2篇贾益群
  • 2篇张旭
  • 2篇徐佳
  • 1篇冯雨佳
  • 1篇徐佳

传媒

  • 4篇中国微生态学...
  • 3篇基因组学与应...
  • 2篇分析化学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化学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2005年全...
  • 1篇中国有机质谱...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肝病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的关联性被引量:6
2019年
湿热证是常见临床证候,伴见特定胃肠道症状,提示湿热证患者潜在独特的肠道微生态特征,阐释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和病理机制对于阐释中医证候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现以常见慢性肝病为例,提出湿热证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要立足于临床,设立好对照,通过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比较探求湿热证的特性和共性;并借助无菌小鼠菌群移植等现代科技手段,探讨肠道微生态与湿热证候的因果关系。以期抛砖引玉,为证候研究探索有效方法。
赵瑜赵宇峰彭景华冯琴胡义扬
关键词:湿热证肠道微生态客观化慢性肝病中医证候
一种由牛蒡苷生物制备4,4'-二羟基肠内酯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牛蒡苷生物制备4,4′-二羟基肠内酯的方法。本发明是以牛蒡苷为先导化合物,在厌氧条件下,以肠道细菌将牛蒡苷转化为4,4′-二羟基肠内酯。4,4′-二羟基肠内酯为木脂素类化合物,在人的肠道中能被转化为植物雌...
刘淑莹赵宇峰刘志强宋凤瑞
文献传递
有机工业废水喷射雾化强氧化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甲醛、苯酚等低碳有机工业废水喷射雾化强氧化处理装置的设计,该装置由网筛、综合槽、搅拌器、储水池、水泵、流量计、雾化器、燃烧室、开关、调节阀组成,处理废水效率高达99.9%,是日产不高于四吨废水厂家的理想水处...
贾益群刘玉清牟峻贺尊诗赵宇峰刘郗娟
文献传递
人肠道内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分离、鉴定及优良菌株筛选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本研究通过特异性引物PCR、ERIC-PCR指纹图谱,从一健康人体肠道内筛选到20种ERIC类型的分离物。选取不同ERIC类型的代表菌株进行16S r RNA全长基因测序并在NCBI中进行BLAST,发现15种代表菌株的16S r RNA基因序列与库中的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相似性均达到97%以上,初步将这些代表菌株鉴定为普拉梭菌。为了筛选出与人体健康具有密切相关性且生物学活性强的优良菌株,通过综合分析15种ERIC类型的分离物的分离丰度及遗传距离,从鉴定出的15株代表菌株中挑选了7株候选优良菌株,进行胆汁酸盐耐受、丁酸盐产生和对肠屏障功能的障影响等评价。研究表明:胆汁酸盐浓度高于0.1%时,F18、F22、F109和F139菌株仍然可以生长,表现出较强的耐胆汁酸能力;菌株间产丁酸盐能力差异显著,F31的丁酸盐产量最高,其次为F18、F20、F33和F139,且这4株菌株间产丁酸盐能力无显著差异;菌株F31使肠屏障功能受损,而其他菌株无明显影响。综合实验数据,筛选出F18和F139为优良菌株。本研究成功实现了普拉梭菌的分离鉴定及优良菌株筛选,为后续的体内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
方超徐佳李娜张晓君申剑赵宇峰
关键词:丁酸盐肠屏障
利用软电离质谱技术研究乌头碱在肠内细菌中的生物转化被引量:33
2008年
采用人肠内细菌和乌头碱温孵的方法及电喷雾质谱技术,探讨了乌头碱在人肠内的生物转化规律.根据在正离子电喷雾电离条件下乌头类生物碱质子化分子[M+H]+提供的分子量信息,并结合精确质量测定提供的元素组成及串联质谱提供的结构信息,可以对乌头碱的转化产物直接进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头碱在人肠内细菌环境中可通过脱乙酰基、脱甲基、脱羟基以及酯化反应产生新型的单酯型、双酯型和脂类生物碱等20余种转化产物.
赵宇峰宋凤瑞国新华刘淑莹
关键词:乌头碱生物转化电喷雾质谱
哺乳期过度喂养对幼鼠肥胖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哺乳期过度喂养对幼鼠肠道细菌组成的影响以及肠道细菌与哺乳期过度喂养导致的幼年肥胖的相关性。方法将正常出生体重的4日龄雄性ICR仔鼠分为正常喂养组(NF组,每8只由1只母鼠喂养)和哺乳期过度喂养组(OF组,每4只由1只母鼠喂养),哺乳至3周龄时,对仔鼠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称量体重、各种器官和脂肪组织的重量,用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实时定量PCR分析仔鼠的粪便细菌组成,对细菌类群数量与表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OF组仔鼠从10日龄起体重显著高于NF组,3周龄时附睾和肾周脂肪垫重量显著高于NF组,两组仔鼠的空腹血糖以及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DGGE图谱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两组仔鼠的菌群结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量PCR显示,OF组仔鼠粪便中产生内毒素的肠杆菌科细菌和产生破坏肠屏障功能的H2S的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显著高于NF组,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丁酸盐产生菌的数量在两组仔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粪便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与内脏脂肪的重量显著正相关。结论哺乳期过度喂养增加了肠道中肠杆菌科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数量,这些细菌的增加与仔鼠幼年期肥胖相关。
唐璜王京晶吴欢赵宇峰张旭申剑
关键词:肥胖肠道菌群
UPLC-Q-TOFMS/MS联用技术分析大鼠肠道微生物体外对小檗碱的代谢产物被引量:7
2014年
采用大鼠肠道微生物和小檗碱进行体外厌氧共培养,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MS)分析小檗碱的代谢产物,探讨大鼠肠道微生物对小檗碱的生物转化过程.采用UPLC的方法,有效分离得到小檗碱及其代谢产物,再采用串联质谱对代谢产物进行结构解析及鉴定.研究结果发现,在体外条件下,大鼠肠道微生物通过脱甲基、脱羟基、去亚甲基等反应将小檗碱转化为小檗红碱,药根碱等5种代谢产物.
李梦徐佳赵梅吴欢赵宇峰
关键词:小檗碱肠道微生物生物转化
重度肥胖患者肠道内机会性致病菌Escherichia coli微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本研究利用志贺氏菌显色培养基和ERIC-PCR指纹图谱技术,从一名重度肥胖患者肠道内分离出19种不同ERIC类型的分离物。选取不同ERIC类型的代表菌株进行16S r RNA基因分子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19种代表菌株的16S r RNA基因和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志贺氏菌属(Shigella)的相似性达到99%。经生理生化反应鉴定,19种代表菌株均为肠杆菌科的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体外生物学分析发现19种E.coli代表菌株在生化特性、耐药性、毒性方面有明显差异。本研究表明来自一名重度肥胖患者肠道内同一种群的E.coli在菌株水平上具有丰富的微多样性,不同ERIC类型的E.coli在生理生化特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且部分菌株具有潜在致病性。
赵梅王睿瑞徐佳方超赵宇峰
16-O-去甲基去氧乌头碱在肠内细菌中的生物转化研究被引量:15
2007年
采用人肠内细菌和乌头碱体外温孵的方法,探讨乌头碱的代谢产物16-O-去甲基去氧乌头碱在人肠内的生物转化。利用离子阱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n)方法直接分析16-O-去甲基去氧乌头碱的代谢产物。乌头类生物碱在ESI正离子模式条件下形成质子化分子[M+H]+。16-O-去甲基去氧乌头碱可被人肠内细菌转化,通过脱乙酰基、脱苯甲酰基、脱甲基、脱羟基以及酯化反应产生新型的单酯型、双酯型和脂类生物碱等10余种代谢产物。双酯型生物碱具有较高的毒性,相对应的单酯型和脂类生物碱毒性较低。16-O-去甲基去氧乌头碱被肠内细菌转化为单酯型和脂类生物碱会使其毒性降低。
赵宇峰宋凤瑞越皓国新华李慧琳刘志强刘淑莹
关键词:生物转化电喷雾质谱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2011年
目的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前后肠道菌群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收集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手术前后8个时间点的粪便样品,提取样品总DNA进行16S rRNA基因的V3区的bar coded 454焦磷酸测序,并用MANOVA、聚类分析、Pearson相关等统计方法对菌群结构的变化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HSCT移植前,经过放、化疗及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发生显著的改变,多样性明显减少;移植4周后,菌群多样性有恢复的趋势,但菌群结构和组成与治疗前仍有明显的差异。整个HSCT过程中,Escherichia/Shigella及Enterococcus属变成肠道中最优势的细菌类群。结论肠道菌群结构在HSCT术前已发生显著的改变,机会致病菌Escherichia/Shigella及Enterococcus属成为HSCT患者肠道中最优势的细菌类群。
刘嘉颀董陆佳赵宇峰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肠道菌群菌群失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