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英

作品数:4 被引量:104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溢油
  • 2篇近红外
  • 2篇近红外光
  • 2篇近红外光谱
  • 2篇光谱
  • 2篇海面溢油
  • 2篇红外
  • 2篇红外光
  • 2篇红外光谱
  • 1篇溢油鉴别
  • 1篇油类
  • 1篇有机污染
  • 1篇水样
  • 1篇主成分
  • 1篇主成分聚类分...
  • 1篇温度
  • 1篇污染
  • 1篇离群点
  • 1篇近红外光谱技...
  • 1篇监测方法

机构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厦门大学
  • 1篇深圳出入境检...

作者

  • 4篇王小如
  • 4篇赵英
  • 2篇金兴良
  • 2篇何鹰
  • 2篇王丽
  • 2篇荆淼
  • 2篇庄峙厦
  • 2篇李伟
  • 1篇王颜萍
  • 1篇卓林
  • 1篇刘丽
  • 1篇李伟

传媒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05
  • 2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海面溢油被引量:47
2004年
为快速了解和掌握海面溢油的种类 ,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提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模式识别鉴别海面溢油的方法。自行配制了 5 6个汽油、柴油、润滑油的模拟海水样品 ,用有机溶剂萃取出海水中的溢油后记录其近红外光谱 ,将原始光谱进行多元散射校正 (MSC)和Norris一阶导数平滑预处理后 ,在主成分分析 (PCA)提取不同种类溢油样品特征的基础上引入马氏距离建立溢油样品的识别模型。研究了光谱预处理对溢油鉴别的影响 ;探讨了马氏距离阈值的确定。结果表明 ,主成分分析可将原始数据压缩而马氏距离判别可给出离群点的阈值 ,本文建立的校正模型能正确判别浓度在 0 4 μL·mL-1以上的溢油类别 ,为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校正模型进行海面实际溢油样品的分类提供了思路。
王丽卓林何鹰赵英李伟王小如Frank Lee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技术离群点海面溢油水样油类
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聚类分析判别海面溢油种类被引量:38
2004年
鉴于目前没有一种方法能独立解决溢油鉴别的所有问题,本文提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聚类分析鉴别溢油种类的方法。通过有机溶剂萃取出自行配制的汽油、柴油和润滑油模拟样品中的溢油后记录其近红外光谱,对5800~6200cm-1区段范围内的谱图经多元散射校正(MSC)、Norris一阶导数平滑预处理处理后求其主成分,并在主成分的基础上引入Ward聚类分析法(离差平方和法)对样品分类。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聚类分析能对体积分数在0.4~0.8mL/L间的海面溢油样品正确、快速分类,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聚类可作为溢油鉴别的一种辅助方法。
王丽何鹰王颜萍赵英李伟王小如Frank Lee
关键词:近红外主成分聚类分析溢油鉴别
DO、BOD与COD的监测方法与相互关系探讨及其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7
2005年
本文简要综述了DO,BOD和COD的监测方法,指出集三者功能于一体的光纤传感器方法作为其新的发展方向。着重论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实例证明这种相互关系依然存在于复杂的海洋环境中,有望通过集三者功能于一体的现场监测仪器来研究所存在的相互关系,建立起有机污染预防机制。
金兴良刘丽赵英周凯荆淼庄峙厦王小如
关键词:CODBOD海洋监测有机污染监测方法
温度对Nafion-结晶紫光纤湿度传感器性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The optical fiber relative humidity sensor based on Nafion-crystal violet film was developed. The effect of samples temperature in the range from 299.15 K to 324.15 K on the sensing performance of the sensor was investigated. The mathematical func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ensor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reactive theory of sensor to the relative humidity, which was validated with the experiment. With the research,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the sensor was extended, which made the sensor keep a good veracity when it was used in situ.
金兴良荆淼赵英王壮雄周凯李伟庄峙厦王小如
关键词: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