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宝剑

作品数:49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艺术
  • 5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7篇书法
  • 9篇艺术
  • 6篇魏晋
  • 5篇魏晋南北朝
  • 5篇南北朝
  • 5篇北朝
  • 4篇审美
  • 4篇书法作品
  • 4篇书学
  • 4篇文化
  • 4篇范本
  • 3篇玄学
  • 3篇智永
  • 3篇书法史
  • 3篇启功
  • 3篇启功先生
  • 3篇王献之
  • 3篇教育
  • 3篇教学
  • 3篇法史

机构

  • 41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艺术研究...
  • 2篇中央财经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广州美术学院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湖北省委
  • 1篇中国人民政治...
  • 1篇中华诗词学会
  • 1篇江西省委

作者

  • 47篇邓宝剑
  • 2篇张冰
  • 2篇陆明君
  • 1篇郑开
  • 1篇何劲松
  • 1篇罗安宪
  • 1篇丛文俊
  • 1篇向世陵
  • 1篇张啸东
  • 1篇方爱龙
  • 1篇何西来
  • 1篇周笃文
  • 1篇虞晓勇
  • 1篇邱才桢
  • 1篇吴慧平
  • 1篇王志远
  • 1篇金丹
  • 1篇言恭达
  • 1篇朱天曙
  • 1篇丁四新

传媒

  • 10篇中国书法
  • 3篇中华书画家
  • 3篇大学书法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书法研究
  • 2篇艺术百家
  • 2篇书法教育
  • 2篇艺术教育
  • 2篇中国书画
  • 2篇书画世界
  • 2篇关东学刊
  • 1篇东南学术
  • 1篇东方艺术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文史知识
  • 1篇书法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拟议以成其变化”——书法评论的对象、层次与类型
2023年
书法评论的对象是书法作品,而评论家的视野总在书法作品及其语境之间循环。书法评论具有描述、解释与评价的层级结构,人们对书法的认同与分歧因此呈现为复杂的形态。依据评价方式的不同,书法评论可以分为书品与书评。依据语言风格的不同,书法评论又可分为直陈与譬喻。在描述现象、解释意义、评判价值的过程中,蕴含在书法艺术中的“理”丰富而澄明起来。
邓宝剑
关键词:书法评论书品书评譬喻
易道与书法——谈中国书法的本体论渊源被引量:1
2003年
本文旨在从先秦文化典籍《周易》那里探求中国书法的本体论渊源 ,看《易》道在哪些方面启示着中国书法的审美品格。首先 ,《易传》强调易道周盈天地 ,而中国书论所一贯强调的也正是尊崇天地、妙合自然的原道观念。从《易传》中的“乾坤其易之门”到书法理论中的“书肇于自然”,正是易道向书法艺术领域的贯注与延伸。其次 ,《易》对书法的启示还在于境界之学的内在品质。重视自然形象与人格境界的统一 ,人道与天道的统一 ,使得易学自《易传》始成为真正的境界之学。而书学同样是在人的情感境界上实现着从“肇于自然”向“造乎自然”的转换和提升。再次 ,易学中“立象尽意”的理论也启示着中国书法重意趣、重精神的审美品格。
邓宝剑
关键词:天地自然立象尽意
书法作品的形式与神韵——二者之关系以及在书法批评中的含义被引量:1
2020年
从形式到神韵,有似于从符号到意义,却又与其有着根本的不同。形式与神韵的关联是极为紧密的,因为艺术形式是“自我指涉”的,它将注意力引向形式自身而不是形式之外,读者是从形式自身的构造而体味出神韵的。体察书法艺术形式,要将其置于“形式—神韵”的张力之下,也要将其置于“技法——形式”的张力之下,如此才能洞察形式,也才能不执于形式。形式与神韵本来是书法作品中两个纵贯的层面,但是在实际的书法批评中,二者常被用来指称两个横摄的维度,其意义有似于“工夫”与“天然”。
邓宝剑
关键词:神韵意味书法批评
深宜体用见新思--牛军《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品读
2019年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牛军博士所著《熊十力文化思想研究》一书于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研究熊十力文化思想的一部力作。熊十力是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著述从问世伊始便得到学界的重视。时至今日,他的思想依然倍受关注。牛军博士的著作在诸多研究成果中独树一帜,在笔者看来,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邓宝剑
关键词:文化思想熊十力品读现代新儒学
“更开一门”——王献之行草书的“混合”与“化合”
2021年
关于王献之书法的特色、地位,古来多有置评,而且常常是在与其父王羲之书法的对比下进行的。有从艺术风格讨论的,如虞龢认为"二王"有质、妍之别;也有从综合技巧特征与艺术风格而立论的,如袁裒认为"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1)。在诸多论述中,唐人张怀瓘的品评较为细致,他分各种字体对"二王"做出了评判,并且阐发了各自的审美特征。
邓宝剑
关键词:行草书王羲之书法王献之艺术风格二王
邓宝剑作品
2020年
邓宝剑
兼观则明:书法范本的存在样态与研习方法
2021年
一、复数的范本习字总是离不开范本,而范本在传播的过程中呈现为非常复杂的样态。书家亲笔写的字为真迹,王羲之、王献之等名家的书信、文稿皆成为后人习字的范本。可是经典作品的真迹是非常难以获见的,即使有幸获见,也难以长久地保留在身边。为了保存与传播,就有了对真迹的复制。
邓宝剑
关键词:王献之真迹书法习字
民国文献中的少儿习字教育
2019年
少儿的习字教育比起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看似简单易行,其实困难甚多。根本的难处在于教学的过程既要遵循习字的门道,又要切合少儿的身心特点。好的教学犹如'第一推动',可以启发孩子们在写字的过程中体悟真、善、美的价值,犹如始生之苗,历久或可参天。而蹩脚的教学,非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少儿的进步,还容易让他们对习字感到枯燥厌倦,甚至望而生畏。
邓宝剑
关键词:书法教育课程标准写字教学
论陆维钊的书法艺术观与教育观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探讨了陆维钊先生的书法艺术观与教育观。论文指出,陆维钊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本体性意义和功能性意义有明晰的分辨,并分别对此二者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在书法教育方面,陆维钊先生以范本引导为教育的途径,以个性成全为教育之鹄的,切中艺术教育的特性。论文还对陆维钊先生提出的书法艺术三层级、书法艺术的范本系统等观点做出了评析。
邓宝剑
关键词:书法艺术观教育观范本
黄庭坚笔下的苏轼书法——一个品评的范例被引量:1
2023年
黄庭坚对苏轼用笔特征、书写状态的描述,和苏轼的书迹构成相互印证的关系。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渊源进行了细密的讨论,并因取法、风格与境界的不同,将苏轼书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黄庭坚认为苏轼书法具有“天然”“笔圆”“韵胜”的特点与价值,并将苏轼书法列入书法史中的经典谱系。
邓宝剑
关键词:黄庭坚书法品评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