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鲍文

作品数:8 被引量:27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岷江上游
  • 4篇降水
  • 3篇油松
  • 3篇土壤
  • 2篇油松林
  • 2篇植被
  • 2篇森林植被
  • 2篇松林
  • 2篇人工油松林
  • 2篇林冠截留
  • 2篇截留
  • 1篇凋落
  • 1篇凋落量
  • 1篇凋落物
  • 1篇油松人工林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系统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成...
  • 5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作者

  • 8篇鲍文
  • 7篇丁德蓉
  • 7篇包维楷
  • 6篇何丙辉
  • 1篇袁志忠

传媒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8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岷江上游土壤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被引量:5
2004年
岷江上游是成都平原的生态屏障,但由于长期的人为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该区旱涝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一系列土壤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土壤生态环境恶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鲍文丁德蓉袁志忠
关键词:土壤生态环境风蚀作用
岷江上游23年生油松纯林下凋落物与土壤截留降水的效应被引量:26
2004年
为了评价人工林下凋落物与土壤截留降水的能力,定位监测和分析了岷江上游23年生人工油松纯林下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对65次降水事件的截留与分配过程。结果表明,65次林外降水总量为400.9 mm,其中208.726mm以穿透雨、33.388 mm以树干茎流进入林地,凋落物层、土壤层分别截留25.695,214.375 mm,截留率分别是6.41%,53.47%。但林外降水量<0.3 mm时,不产生林内降水,凋落物与土壤层不能截留降水。在0.3~10 mm降水范围内,土壤截留量随着降水增大呈增加趋势,而凋落物层截留率先增后减,但降水量>10 mm后,土壤截留率逐渐趋于稳定,呈较小波动(63.46%~73.58%),而凋落物截留率趋于稳定,并略有下降趋势;土壤截留量与林内外降水量、土壤截留量与茎流量均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表明,人工油松林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对降水均有一定的拦蓄截留效应,其中:土壤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的截留量达同期林外降水量的1/2以上。
鲍文包维楷何丙辉丁德蓉
关键词:岷江上游土壤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与拦截效应被引量:65
2004年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截留、分配与拦截一般通过降水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乔木层、灌草植物、枯落物和土壤等组分间的转移过程来实现,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降水的分配效应是正确评估森林水文效应的关键。本文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降水分配效应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并指明了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对乔木层的大量观测研究表明,林冠截留率在9 0%~69 1%左右,树干茎流率在0%~5%间,并受森林类型、林分特征以及降水事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林下灌草层、枯落物层以及土壤层对降水的截留分配研究不足,还难于得出可靠的结论,已经制约着我们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截留效应的评估。森林对降水分配过程的建模及其优化研究相对缺乏,这无法使研究结果由点向面进行尺度转换和应用。目前已有的大多数研究还处于实验观测与现象揭示阶段,缺乏对过程与机理的深入研究,也很少进行多因素的动态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限制了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评估。强化对目前最薄弱的环节———灌草层、凋落物层、土壤以及整个系统对降水的分配截留贮存效应的综合定量监测与建模研究是阐明森林水文效应的关键。
鲍文包维楷何丙辉丁德蓉
关键词:生态系统降水
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对降水的截留分配效应被引量:59
2004年
为了评估人工油松林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 ,选择岷江上游典型的 2 3年生油松人工林 ,定位监测了冠层对 1年中共 136次降水事件的截留分配效应 .观测期降水总量为 80 5 8mm ,林冠截留、茎流和穿透水量分别是 2 97 892、6 7 771和 4 4 0 137mm ,林冠截留率、茎流率、穿透率分别为 36 97%、8 4 1%、5 4 6 2 % .林外降水量大于 0 3mm时才观测到林内穿透雨 ,而大于 2 8mm时 ,才观测到树干茎流 .林冠对降水的截流分配与降水量、降水形态以及林分特征密切相关 .冠层截留量、茎流量和穿透量与降水量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但冠层截留率与降水量呈对数负相关 ,而茎流率和穿透率呈对数正相关 ;林冠对降雪的截留强于降雨 ,而降雨的穿透量强于降雪 .同一降水事件下树干茎流量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加 .松针自身吸水对降水有一定的截流分配作用 .综合分析表明 ,岷江上游 2 3年生油松人工林较其他油松林林冠对降水有更好的截留率 .
鲍文包维楷何丙辉丁德蓉
关键词:油松人工林茎流林冠截留
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效应研究被引量:42
2004年
简单介绍了森林植被对降水截留作用,从林冠截留、树干截留和枯落物截留概述了研究现状及部分成果。迄今对森林截留效应的研究规模多集中在小尺度,要把一个地区的小尺度的研究成果可靠地应用于大尺度的其它地区,还必须加强对截留过程的机理研究。
鲍文何丙辉包维楷丁德蓉
关键词:植被林冠截留
岷江上游人工油松林凋落量及其持水特征被引量:31
2004年
通过对人工油松林凋落量及其持水性动态变化的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2002.9~2003.10)凋落量是5.900t/hm2·a,月凋落量在0.166~1.775t/hm2之间变化,其中以10月凋落最盛,该月占了全年凋落量的30.09%;而凋落最少则出现在5月,本月凋落量仅2.81%。凋落物自然含水量在13.75%~63.62%之间变化,半分解凋落物含水量普遍高于未分解凋落物,但2者月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凋落物自然含水量与其饱和持水率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2者有较好的拟合关系。未分解和半分解凋落物饱和持水率分别在85.05%~323.41%,147.66%~251.11%之间波动,半分解凋落物饱和持水率变幅相对较小,未分解凋落物呈现明显的"凸"形月变化,半分解凋落物则无明显变化规律。
鲍文包维楷丁德蓉何丙辉
关键词:人工油松林凋落物
森林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被引量:41
2004年
综述了森林植被各个层次对降水水化学影响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了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大量集中在乔木层的研究表明,与林外雨比较,穿透雨、树干茎流中多数元素的浓度均呈增加的趋势,浓度大小的总趋势为树干茎流>穿透雨>林外降雨,K、Mg、Mn等表现突出,浓度可增加10倍以上;影响元素浓度变化因素包括降水特征、林分类型、大气状况等;具体到某一种元素,不同区域、不同林型间研究结果差异很大,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对灌草层和枯落物层吸附淋溶作用研究较少,也就不能正确评价森林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的综合效应。因此,在空间尺度上,要加强不同区域森林植被各个层次的研究;在时间尺度上,短时间的观测缺乏代表性,长期定位观测更具科学性。此外,目前的研究,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只是对现象的揭示,缺乏过程及机理的深入研究,限制了我们对森林植被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鲍文包维楷丁德蓉何丙辉
关键词:植被大气降水水化学淋溶作用降水量
岷江上游中山区次生灌丛与人工油松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研究被引量:20
2004年
对岷江上游次生灌丛与人工油松林0—60cm深土壤理化性质对比测定,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土壤容重为1.40g/m3,比次生灌丛(1.01g/m3)高0.39g/m3;人工油松林自然含水量略高于次生灌丛,而人工油松林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非毛管含水量依次为:29.1%,20.9%,11.1%,它们分别比次生灌丛低23.8%,19.1%,1.9%;次生灌丛的土壤孔隙度是53.0%,高出人工油松林21%;土壤养分所测6项指标中,人工油松林土壤养分含量普遍低于次生灌丛,K表现尤为突出,是油松林的1.81倍;人工油松林和次生灌丛pH值分别为6.23和8.39。说明在人为干扰严重的环境下,人工油松林可能有恶化土壤物理性质、降低林地肥力的趋势。
鲍文包维楷
关键词:岷江上游土壤理化性质人工油松林次生灌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