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文韬

作品数:7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植物
  • 2篇东江流域
  • 2篇薇甘菊
  • 2篇流域
  • 1篇丹霞
  • 1篇丹霞地貌
  • 1篇地貌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凋落物分解
  • 1篇东南
  • 1篇东南部
  • 1篇动物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循环
  • 1篇珍稀
  • 1篇珍稀濒危
  • 1篇珍稀濒危动物
  • 1篇珍稀濒危植物
  • 1篇中国东南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任文韬
  • 6篇彭少麟
  • 3篇周婷
  • 3篇陈宝明
  • 2篇侯玉平
  • 1篇彭华
  • 1篇林真光
  • 1篇陈蕾伊
  • 1篇王冬梅
  • 1篇李岩

传媒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环境
  • 1篇中国第三届植...

年份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外来植物薇甘菊对本地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被引量:9
2008年
外来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H.B.K.)已入侵华南许多地区,并造成严重危害。探讨了外来植物薇甘菊凋落物对4种本地植物大叶榕(Ficus virens)、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和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凋落物分解采用网袋法,将薇甘菊凋落物分别与本地植物凋落物按3个比例混合,3个比例为,m(薇甘菊)∶m(本地植物)=M1(1∶4),M2(1∶1)和M3(4∶1)。分解60 d后,测定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养分释放。结果表明,薇甘菊与本地植物凋落物混合比例为M1时,凋落物分解速率变慢,但在M3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变快。与单独本地凋落物养分释放相比,薇甘菊凋落物混入后C释放有所下降,而N素释放量有所提高,这种N释放量的增加可能会对薇甘菊的入侵产生正反馈作用。
陈宝明彭少麟侯玉平任文韬
关键词:薇甘菊凋落物外来植物养分循环
东江河岸带各区段景观格局对水体恢复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对东江流域1998年,2006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利用Arc Gis对东江主干沿岸边缘做10km的缓冲区,通过监督分类划分出6类地物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流域集水区的范围分出河岸缓冲带的上中下游区域。以Fragstats为工具,分别计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数,进而分析河岸带各区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重点分析了河岸带各区段景观指数变化对水体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年的变迁,东江河岸带水体的恢复在各区段有不同的表现。上游地区水体斑块面积有所下降,破碎化程度降低,聚集分布,中下游地区水体面积增加,同时破碎化加强,水体斑块分散分布。河岸带不同区域中植被斑块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植被覆盖率增大。区域中耕地斑块面积在整个河岸带中的比例降低,对水体水质的污染会有减缓作用,尤以上游变化为明显。建成地斑块面积增加,分布更加聚集,反映出河岸带地区城市化水平加剧,尤其在中游地区表现明显。其中,植被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对水体恢复起到了促进的正效应,而建成地的增加不利于水体的恢复,起到负效应。由于各种景观要素作用的不同,不同区段水体表现出不同的恢复效果。上游基本保持现状,作为源头保护良好,中游水体有显著增加,下游区段,虽然水体有一定的恢复成效,但是由于人口密度较大,抵消了恢复的力度,所以没有中游地区的效果明显。各种因子的综合表明,在水体恢复的过程中,要结合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在流域尺度上进行恢复,注重多因子的协调。
周婷彭少麟任文韬
关键词:河岸带河段
东江流域景观格局沿河流变化规律初探
河流连续体理论认为河流中的非生物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从源头到河口有梯度变化的现象,本文假设河流两岸的景观从源头到河口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并以东流流域的河流为例,分析了河流沿岸景观格局从源头到河口的变化情况。东江干流方面,利用...
任文韬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东江河岸缓冲带景观格局变化对水体恢复的影响被引量:28
2009年
以1998年,2006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系统软件Arc GIS对东江主干边缘做10km的缓冲区。以Fragstats为工具,利用景观指数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分析河岸带景观格局变化。重点分析了各景观相关要素及景观整体对水体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a的变迁,东江水体斑块面积占河岸带景观面积的比例增加,水体连通性加强,破碎化程度有所下降,体现了在景观格局上流域水体有一定的恢复成效。河岸带区域中植被斑块面积增加,表明植被覆盖率增大,会有助于流域的水土保持;区域中耕地斑块面积在整个河岸带中的比例降低,对水体水质的污染会有减缓作用;整个河岸带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下降,空间连通性相对增加。以上3种因素都会对水体的恢复起到促进作用。河岸带地区城市化水平加剧,这可以从建成地斑块面积增加,形状更加规则等景观格局特征看出,反映了人类干扰还在增强,无疑会对水体恢复造成不利影响。综合分析东江河岸缓冲带景观格局变化可以看出,东江河岸带水体恢复有一定成效,但是恢复的力度还有待加强,特别要注重植被质量的优化,改善植被的空间配置结构和种类搭配。城市规划中对建成地的选择要考虑河岸带的特殊性。水体的恢复要在景观水平上采取恢复措施,注重多因子的协调整合,改善流域尺度的景观格局配置。
周婷彭少麟任文韬
关键词:河岸缓冲带
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珍稀濒危保护物种的初步分析被引量:8
2008年
根据野外调查和丹霞地貌申遗委员会提供的各丹霞地貌区的资料,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共有各类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78种,隶属于39科93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7科,34属,41种,?级5种,Ⅱ级36种;被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收录128种,隶属33科、77属,极危2种,濒危7种,易危65种;被《IUCN红色名录》(2006)收录的植物共14科15属17种,濒危种(EN)3种、易危种(VU)6种,极危种(CR)1种;CITES(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贸易公约)收录的有5科,46属,107种。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99),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1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10种,Ⅱ级重点保护61种;被IUCN收录85种,其中,濒危种8种,易危种20种,极危种2种,其他为低危种;CITES收录100种,隶属于14目29科,其中单目单科单种的有5种;中国动物红皮书的动物有72种,其中,濒危种(EN)7种、易危种(VU)26种,极危种(CR)1种,其他为低危种。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丹霞地貌区的野生重点保护植物数目高于黄山、神农架、武夷山,与三清山的相近。但从被子植物的野生重点保护植物来看,要比黄山、武夷山丰富,说明了丹霞地貌植物区系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丹霞山可能是历史变迁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避难所。
王冬梅任文韬彭少麟林真光陈宝明侯荣丰彭华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珍稀濒危动物
东江流域集水区城市化差异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基于东江流域1991、1998、2006年TM影像,通过分别代表东江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3个集水区各地物类型面积和景观指数分析了东江流域城市化程度与进程的差异及其对集水区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的城市化程度和进程依次增加;城市化对水体和植被的影响较大,城镇用地面积与水体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城镇用地面积总体上与森林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但当城市化发展到相对较高水平时可能促进森林恢复;1991—2006年间,上游的a集水区、中游的b集水区的景观格局均呈复杂化趋势;1991—1998年间,下游的c集水区景观格局呈复杂化,而1998—2006年间,则趋于简单,表明随着城市化的进行,景观格局呈"简单-复杂-简单"的变化趋势.研究东江流域景观格局从上游到下游的规律性变化对于整个流域的协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任文韬彭少麟周婷李岩
关键词:城市化东江流域
华南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水提物对土壤N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外来植物入侵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N循环过程。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华南主要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它具有很强的化感作用,其化感物质会影响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还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
陈宝明任文韬陈蕾伊侯玉平彭少麟
关键词:薇甘菊入侵土壤N化感水提物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