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长君

作品数:24 被引量:276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江苏省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卒中
  • 7篇脑卒中
  • 6篇康复
  • 5篇急性
  • 3篇日常生活活动
  • 3篇卒中患者
  • 3篇膝关节
  • 3篇脑卒中患者
  • 3篇康复训练
  • 3篇康复治疗
  • 3篇肌力
  • 3篇肌力训练
  • 3篇骨密度
  • 3篇关节
  • 2篇点火
  • 2篇点火系
  • 2篇点火系统
  • 2篇电刺激
  • 2篇心肺运动
  • 2篇心肺运动试验

机构

  • 11篇南京医科大学
  • 8篇江苏省人民医...
  • 4篇南京市第一医...
  • 1篇扬州大学
  • 1篇解放军第三五...

作者

  • 24篇俞长君
  • 15篇李雪萍
  • 11篇程凯
  • 10篇陈安亮
  • 10篇林强
  • 6篇周奕戈
  • 5篇张会慧
  • 3篇杨婷
  • 3篇于俊龙
  • 2篇周俊
  • 2篇杨婷
  • 2篇林爱翠
  • 2篇高政
  • 2篇高明霞
  • 2篇袁冰
  • 2篇林强
  • 2篇林强
  • 2篇杨婷
  • 2篇王琪
  • 2篇林爱翠

传媒

  • 4篇中国伤残医学
  • 3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广西医学
  • 1篇民航医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首届全国康复...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5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携载辛伐他汀的超声靶向微泡的制备方法及其使用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携载辛伐他汀的超声靶向微泡的制备方法,将辛伐他汀溶于四氢呋喃中溶解,生理盐水稀释成0.01‑0.1mg/mL浓度;加入三甲基壳聚糖、三聚磷酸钠,则、复合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果,获得悬浮液,将其冻干、复溶后,将...
李雪萍夏鹏陈安亮王馨伟程凯林强俞长君杨婷高明霞王晓菊王琪宋九龙
文献传递
呼吸肌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9
2016年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首次发病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由于患者失去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出院等原因,有5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2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45例患者完成本研究。2组患者均根据自身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的常规康复功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肌训练。每日2次,每周6d,康复治疗共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血气分析、肺通气功能测定和呼吸肌肌力测定,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及下肢部分对2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分;然后随访观察3个月,分析和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和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用力肺活量(FCV)、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静止吸气压(Plmax)、最大静止呼气压(PEmax)、上肢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除FMA和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发现,2组患者肺部感染率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通过呼吸肌训练能有效增加呼吸肌肌力,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俞长君李雪萍林强程凯蔡雨星张会慧赵秋云夏鹏
关键词:脑卒中呼吸肌肺通气
肌力训练对下背痛患者胸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下背痛患者胸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观察组为2008年9月~2010年8月间本院门诊的50例下背痛患者,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50-70岁,平均59.7±5.7岁。对照...
李雪萍于俊龙程凯陈安亮俞长君周奕戈林爱翠林强
关键词:康复治疗下背痛骨密度生物力学
文献传递
具有智能点火系统的智能艾灸治疗仪
具有智能点火系统的智能艾灸治疗仪包括外壳、位于外壳内部的框架,所述智能点火系统包括储烟室,所述储烟室内部具有第一抽屉,第一抽屉内包括绝缘板、安装在绝缘板上的点火架、若干个用于产生艾烟的艾绒柱,所述艾绒柱穿过绝缘板后连接到...
俞长君
文献传递
针刺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49
2015年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康复组与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组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针刺康复组在接运动康复训练的同时,还接受4周的针刺治疗。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①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FMA较常规康复组显著提高(P<0.05),但BBS和BI与常规康复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急性期亚组的FMA和BI较常规康复组急性期亚组显著升高(P<0.05),而BBS在两个急性期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经过4周康复干预,FMA、BBS和BI在两个恢复期亚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而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林强陈安亮程凯俞长君周奕戈王晓菊杨婷袁冰李雪萍毕海平
关键词:针刺疗法脑卒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瘫痪对偏瘫侧和健侧肢体骨密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瘫痪对偏瘫侧和健侧肢体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产LUNAR)和定量超声检查仪(DBM Sonic 1200)联合测定45例单侧偏瘫患者(男28例、女17例)骨密度,对比两侧桡骨、股骨颈、跟骨骨密度变化。结果偏瘫后遗症期患侧桡骨骨密度和超声波传导速度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侧股骨颈、跟骨骨密度和超声声速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偏瘫患者的骨量变化随偏瘫时间呈现规律性及阶段性变化。脑卒中后遗症期患侧上肢骨质丢失明显,应加强上臂康复功能训练以减少骨钙丢失。
俞长君林强周俊张会慧
关键词:卒中偏瘫骨密度
肌力训练对下背痛患者胸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下背痛患者胸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观察组为2008年9月~2010年8月间本院门诊的50例下背痛患者,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50~70岁,平均(59.7±5.7)岁。对照组为50~70岁的正常人群,其中男23例,女27例,平均(61.1±5.6)岁。观察组进行肌力训练,每次40 min,每天2次,共12周。两组人员分别行在治疗或入组前、治疗后12周行胸腰椎X摄片,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试,采用测骨器测量胸腰椎相关形态检查,同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前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均明显减少,2组差异显著(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腰椎曲度、骶骨倾斜角及骨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患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 肌力训练对下背痛患者的胸腰椎生物力学改变有积极的影响,并能缓解疼痛。
于俊龙李雪萍王大新程凯陈安亮俞长君周奕戈林爱翠林强
关键词:康复治疗下背痛骨密度生物力学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康复治疗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称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好发于老年人,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临床上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按病情轻重分为7种类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患者在神经内科病情稳定后即转入康复医学科,并在入住康复医学科的24小时内进行医疗、治疗、护理的整体评估,对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预测疾病转归、制定康复治疗措施极为重要。本研究通过病例讨论的方式,来探讨急性GBS患者转入康复医学科的合适时机及注意事项,结果发现全面康复介入的最好时机在患者病情平稳以后,在急性进展期内以临床药物治疗为主,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应动态监测肌电图等电生理指标变化。
徐迪陈安亮俞长君袁冰杨婷蒋桂花
关键词: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康复方案
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索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患者的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观察组)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项研究,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刺激仪经直肠内采集盆底肌静息状态(10S)、快速收缩(2s×3)、持续收缩(10S)时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并对2组盆底肌不同状态下的数值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盆底肌静息时的RMS最大值(16.61±2.83)和平均值(13.52±2.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41±5.55)和(3.45±1.5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组内比较,持续收缩时RMS最大值(20.24±13.99)和平均值(13.36±2.39)、快速收缩时的RMS平均值(13.40±2.31)与静息时RMS最大值和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肌电可作为评定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状况和盆底肌功能的量化指标,对进一步制定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协调训练计划,改善肠道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雪萍陈安亮周俊程凯于俊龙张红飞周奕戈俞长君
关键词:脊髓损伤肠道功能障碍表面肌电盆底肌
呼吸肌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俞长君李雪萍林强程凯蔡雨星赵秋云夏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