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
- 作品数:22 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德克萨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以蘑菇为方法:艺术、人类学和地灵纪的生与死被引量:2
- 2022年
- 唐娜·哈拉维用“地灵纪”来指称当下地球的生态时段。艺术作为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促成人类在“地灵纪”与其他物种和存在模式的合作,从而应对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但是为了达到此种合作和共生的目的,艺术必须重构自身。罗安清的松茸叙事为重构艺术提供了可能。借鉴蘑菇以“干扰为基础的共生共织”模式,艺术能够成为一种关注的技艺,进而重新讲述地球故事,最后为地灵纪的所有物种提供一个避难之所。
- 冯雪峰
- 关键词:艺术蘑菇
- 重塑北京城市空间--跨国建筑、先锋艺术和本土纪录片被引量:2
- 2010年
- 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给北京带来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本文将聚焦于北京城市重建进程中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方面是代表着全球化、现代化和进步性的纪念碑式建筑在这座城市的崛起,另一方面则是整顿市容的行动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变动。本文将主要通过三个内容来考察这种城市空间的转变:公共性的纪念碑式建筑、先锋艺术和本土纪录片实践。
- 鲁晓鹏冯雪峰
- 关键词:先锋艺术纪录片建筑
- 语言技能与情感劳动:对非物质劳动两种形式的辨析被引量:2
- 2019年
- 针对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全球化,意大利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了“非物质劳动”这一概念,用以理解和批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正在经历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剧变。本文聚焦于“非物质劳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即维尔诺等人提出的以语言一沟通为中心的非物质劳动与内格里和哈特所倡导的以情感为中心的非物质劳动,通过对这两种非物质劳动形式的梳理和辨析,本文尝试展示出这个概念本身包含的复杂性,特别是不同非物质劳动形式在理论资源、发展轨迹和论述侧重点方面的异同。一方面,意大利自治主义者的“非物质劳动”理论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简化,另一方面它又有助于丰富和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更好地分析和批评在当代社会涌现出的新经济形式和社会现象。
- 冯雪峰
- 关键词:非物质劳动一般智力语言技能
- 从中国美学兴味蕴藉传统看通俗艺术品位提升——以赵本山作品为个案被引量:14
- 2011年
- 随着我国通俗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强劲,与之相伴随的争议也愈益激烈。那么,通俗艺术是否应当具有起码的文化品位?从中国美学兴味蕴藉传统角度,重新审视当前通俗艺术的品位提升方略,认为以赵本山作品为代表的新世纪以来的艺术作品确实存在文化品位上的缺憾。大多只是达到了"感目"层次,而很少能抵达"会心"层次,更无理由谈论"畅神"层次,因此陷入"眼热心冷"的困境。因此,要提升通俗艺术作品的文化品位、形成"俗而雅"的艺术风格,就需要借鉴、学习感兴美学的相关因素,在作品中灌注进意味深厚的兴味蕴藉,从而真正地打动观众。有兴味蕴藉的艺术才能真正动人。
- 王一川冯雪峰
- 关键词:通俗文化
- 中国现代学视野中的兴辞诗学——王一川学术述略
- 2010年
- 文学研究如何讲述“中周故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地成为了学界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十几年间关于文学研究的数次重要争论,都与文学思想界表述“中国”的焦虑及努力密不可分。只有以这一问题意识为切入口,我们才能在逻辑上把握住王一川自90年代以来的学术思考和内在理路。
- 冯雪峰
- 关键词:学术诗学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再定义:从再现范式到非再现范式被引量:9
- 2019年
- 语言被赋予了过度的权力。语言论转向,符号学转向,阐释论转向和文化转向:在最近发生的种种转向中,所有的"事物"都被变成了一个语言的问题,或者变成了文化再现的形式。——凯伦·巴拉德"后人类表演性:理解物质的重要性"(2)本文要讨论的是当下英语世界文化研究对巴拉德语言批判的共鸣和回应。我把这个对文化再现的反思和挑战看成是文化研究在当下最为突出的发展特征之一。
- 冯雪峰
- 关键词:文化研究语言论转向文化再现文化转向语言批判
- 解构主义与政治批评——评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
- 2008年
- 马克·柯里的《后现代叙事理论》被看成是应用后现代理论对叙事学进行改造和转化的代表作品,作者在这本书的引论中说:"叙事学中的某种东西可能确已死亡,某种内在的东西,……但总的来说,叙事学不过经历了一次转折而已,而且是一种积极的转折"。在作者看来叙事学中已经死亡的是上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所标榜的科学性。
- 冯雪峰
- 关键词:后现代叙事政治批评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叙事学语言性质后现代理论
- “审美—社会”范式与英国艺术人类学——以霍华德·墨菲为个案的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英国社会人类学的学科危机促使了以霍华德·墨菲等人类学家为代表的“审美—社会”范式的兴起。墨菲以“物理—感官—认知”为基础重构了人类学研究的美学维度,发展出了“美学—艺术—社会”三位一体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视野。这一带有深刻英国社会人类学烙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与美国文化人类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当代民族志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也对这一研究范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 冯雪峰
-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审美民族志写文化
- 主体性、问题意识与知识生产——评陈光兴《去帝国:作为方法的亚洲》被引量:2
- 2010年
- 陈光兴《去帝国》一书试图以东亚社会的历史经验为资源,勾连起知识生产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尝试着重新建构亚洲知识圈独立的主体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认识图绘。而本文将遵循《去帝国》的内在理路,通过亚洲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批判来评估陈光兴著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最后,本文还试图将这一视野引回到中国内地的知识谱系之中,探讨青年一代如何在知识生产中建立起独立的思想主体性这一关键问题。
- 冯雪峰刘佳
- 关键词:主体性
- 中文电影研究的四种范式被引量:6
- 2012年
- 近二十年来,英文学界对中文电影(Chinesecinema)的关注日益增加,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大概可以说是对这一研究领域本身展开了自我反思。即使是在处理那些较为明显的被认为属于中文电影的作品时,也必须要思考那些看似不言自明的假设或前提。相关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提出以下问题,并致力于对它们做出合理的解答:中文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应该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这一研究的范围和边界又分别是什么?而哪些合适的理论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可以被应用于这一领域的研究之中?
- 鲁晓鹏冯雪峰
- 关键词:电影研究中文范式自我反思文学界标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