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锁
- 作品数:31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济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也谈网络文学的“中华性”
- 2017年
- 近日,读到一篇题为《是时候提出网络文学的"中华性"了》的文章,此文围绕当前中国网络文学的"中华性"相关话题展开。该文作者认为,经过近20年的发展,"网文世界正呈现出作者与读者共同成长、建设想象共同体、再造中华价值系统、确立国家民族认同的趋势",基于此,作者在文中做出了如下论断:作为一种"自然而然形成的精神质地",中国网络文学的"中华性"已得以凸显,且有待相关研究者在当下及未来予以更多关注,
- 刘新锁
- 关键词:精神质中国现代性篇题论断诗词歌赋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及其效应被引量:1
- 2012年
- 自产生之初,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元素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个体自由、个性解放与拯救民族危亡实现整体现代转型交织在一起。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者对前者形成强势压制,激烈吁求自由与个性的知识分子纷纷向各种群体回归。
- 刘新锁刘英利
-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效应
- “革命叙事”与传统伦理——“十七年文学”的伦理资源被引量:3
- 2011年
- "十七年文学"的革命叙事有效地借用了与其张扬的人民伦理相一致的传统伦理资源,借以整合民众思想;但二者相互背离或者对立时,则对传统伦理观念加以清除。本文通过文本对此进行了解析,阐释了其运作机制和深层动因。
- 刘新锁
- 关键词:革命叙事传统伦理扬弃
- 文学叙述与性别建构:对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的一种考察——评《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 2008年
- 《被建构的女性》一书在借用女性主义理论进行文学批评和研究时,就如何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而避免其绝对性和片面性的偏颇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作者对研究对象的“感同身受”的切身性以及由此获得的一种学术研究的“在场感”使女性的研究理论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 刘新锁
- 关键词:女性主义理论
- 史诗的沉浮——漫谈《黄河东流去》兼及“茅盾文学奖”评奖被引量:1
- 2012年
- 一1980年9月,茅盾病重住进医院。在病床上,自知病将不起的他留下两份遗嘱。其中之一,便是要拿出自己历年积攒下的25万元稿费设立一个文学奖项,'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这一奖项便是此后在中国当代文学界影响深远并引致聚讼纷纭的茅盾文学奖。显然,茅盾在遗愿中对未来的评奖标准做出了一定期许同时也是阈限。
- 刘新锁
- 关键词:评奖奖项
- 底层生存困境及其空间隐喻——论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空间”书写
- 2017年
- 在现代性社会背景下,"空间"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在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空间"书写中,其现实表征与意义指涉功能有着充分显现:有的作品记述数十年来农村人执着于"到城里去",试图通过地理位移实现身份转换过程中所遭遇的艰辛与绝望;有的作品关注"城市外来者"在心理层面对"象征性平等"的激烈吁求和浪漫想象;有的作品则展现了某些在财富、身份方面已成为"城市融入者",但由于社会资源和资本危机导致的内在焦虑与精神分裂。由此看出,"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格局和价值错位,依然是当下中国必须正视的严峻社会课题之一。
- 刘新锁
- 关键词:底层文学隐喻
- 逆行精灵
-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学界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独特存在。她的作品地域特色鲜明,个人风格显著,已日益引起更多文学研究者的关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文由对迟子建大量作品的细致解读获得的感性认识出发,借用中国传统的思想理...
- 刘新锁
- 关键词:叙事伦理悲剧
- 论近年来文学中的“底层”形象被引量:2
- 2010年
- 近年来的文学作品中,底层有时被描述为现代性规划的被抛出者,有时作为"被观看者"沦为大众文化的消费品。这种对底层的"他者化"和"非人格化"处理导致的是对其伦理关怀的丧失。要改变这种境况,知识分子应坚守道德良知,发挥自己的作用。
- 刘新锁
- 关键词:他者化非人格化伦理
- 论“打工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建构被引量:1
- 2013年
- 自20世纪80年代“打工文学”问世,至今已近三十年的时间,尽管也有一些研究者在关注、讨论和争议,但这些声音与其在普通读者及某些特定群体中曾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相较,却是远远不及。毋庸讳言.“打工文学”在艺术成就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对苦难无节制地宣泄与控诉、对生活场景表象化地罗列展示,价值判断的简单二元对立倾向,对人性探察与拷问的深度严重不够,细致、真切的细节描写相对匮乏、故事情节和结构安排得生硬或俗套,语言的稚嫩与粗鄙等;但若是将其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从叙事学角度进行整体考察,
- 刘新锁
- 关键词:打工文学女性形象艺术成就
-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 2012年
- "人的自由"这一现代性概念具有"人的整体解放"与"个体自由"双重内涵。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将个人自由与自主权利作为人实现现代转型的基础。20世纪上半叶大批作家多将"人"的觉醒和个人解放作为文学创作的自觉追求。20世纪30年代末,在初步获得个体自由后,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普遍流露出迷茫、孤独、苦闷情绪。
- 刘英利刘新锁
-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