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敏
- 作品数:9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淮南子》儒道融合的人性论被引量:1
- 2008年
- 《淮南子》的人性论是对儒、道两家人性论的总结。在人性本质上,《淮南子》既主张人性虚静,又提出了"民性善"的命题,同时,为了强调教化的必要性,持"人性不等"和"人性可塑"论。在养性上,《淮南子》认为养性的前提是"知道",养性的关键是要克服身内情、欲、知和身外物、俗的影响,原心返性;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形、神、气的关系,人性与礼乐法度的关系,并注重教化。
- 刘爱敏
- 关键词:《淮南子》人性论儒道融合
- 《管子》四篇哲学思想对《淮南子》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淮南子》深受《管子》四篇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宇宙论上,继承和发展了《管子》的精气说;在心气论上,继承了《管子》的"以心受道"理论;在政治论上,继承了《管子》的心体君位说;在修养论上,继承了《管子》的心形双修理论。《管子》四篇理论是典型的齐文化思想,《淮南子》之所以受到齐文化影响,一是与汉初齐文化的盛行有关;二是与《淮南子》的部分作者来自齐地有关;三是齐、楚文化风格有契合之处。
- 刘爱敏
- 关键词:《管子》四篇哲学思想《淮南子》
- 汉初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及其理论来源被引量:1
- 2011年
- 汉初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一种是黄老道家的"身国同治",一种是儒家的"家国同构"。前者实质为君主无为下的法治,或称道法结合;后者实质为君主有为下的法治,或称外儒内法。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源自儒、道不同的人性论,而两家不同的人性论又源自不同的天论。
- 刘爱敏
- 关键词:汉初治国理念
- 《管子·幼官》三十时之“火历”考释被引量:3
- 2021年
- 《管子·幼官》三十时保留了“火历”印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三十时岁首确立的重要天文依据是“农祥晨正”,而先秦时期的“农祥”指的是大火星。第二,《幼官》中的“八卯”指的是大火星的晨见和昏见,上半年的“小卯”,指二月份大火星短暂晨见后即沉落到地平线之下,“始卯”“中卯”“下卯”描述的是东宫苍龙七星由晨见改为昏见,陆续出现于南天之象;下半年的“小卯”指的是大火星从“七月流火”至八月下旬伏隐之前的短暂昏见,“始卯”“中卯”和“下卯”则是十月初以后东宫苍龙七星由昏见改为晨见陆续出现于南天之象。第三,“薄百爵”“复理”“赋事”亦皆与大火星相关。“薄百爵”是汉代祭祀大火星的舞蹈“灵星舞”第四成“驱爵”的源头;“复理”是季秋之后大火星晨见,开始复行昏见运行之理;“赋事”是一年的农事完毕后,赋予人们新的事务,而“赋事”的星象依据是大火星。
- 刘爱敏
- 孝道探源被引量:6
- 2010年
- 探寻孝道产生的本源,对我们今天弘扬孝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孝道的产生中,其中重老尚齿风俗是"孝道"产生的前奏,祖先崇拜是"孝道"的宗教体现,西周血缘宗法制是培育"孝道"的适宜土壤,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催生"孝道"的直接动因。
- 刘爱敏
- 关键词:孝道本源
- 从五行历到四时历--三十时的形成、发展和消亡被引量:3
- 2021年
- 《管子·幼官》和银雀山汉简《三十时》皆记载了一种以十二日为一时、一年为三十时的时令,这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不同,属于五行历系统,带有鲜明的齐地特色。三十时划分时节的依据是气在一年内的消息变化,其测时方法主要有以律候气、考察星象和测量日影,纪时方法是用干支纪日。在战国时期四时原则被普遍遵循的背景下,三十时呈现出由五行历向四时历转变的发展趋势。在汉初太初历颁布后,三十时因与农事节律不一致,以及与全年时长、十二个月等多方面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被二十四节气所取代。
- 刘爱敏
-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 鞌之战爆发原因与所涉地名考证
- 2023年
- 鞌之战是春秋中期发生在今山东济南境内的一次著名战役,清华简《系年》第十四章记有其事,其所记爆发原因与《左传》最为相似,而与《公羊传》《穀梁传》和《史记》差别较大。诸本的差异可证史书文本的生成经过了一个“层累”的过程。对《左传》中鞌之战所涉地名进行一一考证,可发现齐、晋双方尽管是一逃一追,但双方的行军路线,在“三周华不注”后并不一致,他们分别是沿着孝妇河和淄河进入齐都临淄的。《系年》所涉地名记有“淳于”一名,为《左传》所未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 刘爱敏徐芳
- 关键词:地名
- 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被引量:1
- 2011年
- 从西周的"学在官府"到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再到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中国学术经历了一个从一元到多元再到一元的过程,演变轨迹为:学在官府——礼崩乐坏,学术下移——儒、墨私学产生——百家争鸣——六家抗衡——儒、道并争——独尊儒术。汉初儒家之所以能兼容百家,完成统一思想的任务,实现子学向经学的过渡,一是当时社会形势的需要,二在于儒家主张的"仁义"思想,三是儒家在斗争中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 刘爱敏
- 关键词:中国学术
- 从《汉书·艺文志》看姜太公在道家思想史上的地位被引量:2
- 2018年
- 在《七略》中被分割到道家和兵家两类的《太公》书,在《汉书·艺文志》中被班固统归到道家类,且姜太公被誉为"本有道者",即本来就是有"道"之人。太公之"道"涵义广泛,经后人阐发,成为诸子百家的源头,它兼综道家的卑弱自持,儒家的德、敬、仁、义,兵家的兵权奇计以及阴阳五行家的生克转化思想。太公之"道"上源自东夷文化,下奠定了齐文化的道家基调,又与南方道家在思想精髓上前后贯通,因此在中国道家思想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举足轻重的地位。
- 刘爱敏
-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姜太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