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春好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螺旋体
  • 6篇钩端螺旋体
  • 4篇螺旋体病
  • 4篇钩端螺旋体病
  • 2篇酶链反应
  • 2篇聚合酶
  • 2篇聚合酶链反应
  • 2篇基因
  • 2篇耕牛
  • 2篇合酶
  • 2篇RRNA
  • 1篇带菌
  • 1篇银染色
  • 1篇牛病
  • 1篇牛尿
  • 1篇排菌
  • 1篇片段
  • 1篇显微镜
  • 1篇限制性片段长...
  • 1篇相差显微镜

机构

  • 6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中国药品生物...
  • 2篇浙江省卫生防...

作者

  • 6篇李春好
  • 5篇时曼华
  • 4篇聂一新
  • 4篇梁中兴
  • 2篇冯晓峰
  • 2篇傅桂明
  • 2篇秦进才
  • 1篇王岳竹

传媒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畜禽传染...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5篇1997
  • 1篇199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从牛尿分离钩端螺旋体的研究
1997年
从478份现场牛尿样品中分离钩端螺旋体,结果表明,稀释法接种优于过滤后接种。第1、2、3稀释管污染率分别为41.1%、24.4%和17.4%;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2%。3.3%和0%。可见第2管结果最佳。来自江西、湖南和浙江的478份牛尿样品中分离出15株钩端螺旋体,阳性率为3.1%。其中江西上高县牛尿培养阳率最高,达6.2%。13株钩体鉴定了血清群。5Jc004,5Jc098,5Jc148,5Jc151,5Jc182和SJc199等6株为七日热血清群,5Jc017,5Jc029,5Jc033,5Jc057,5Jc087和5Jc111等6株为澳洲血清群。这两群均占鉴定菌株的46.2%。另一株4Hc033为黄疽出血群。本研究为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尤其是牛的调查研究探索了新的途径,还初步证明牛是我国某些地区七日热和澳洲群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梁中兴时曼华张承峰李春好李文斌龙健龙良云张立新李俊华余孝华张帆谢党根聂一新傅桂明
关键词:牛病钩端螺旋体病
中国钩端螺旋体 rRNA 基因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被引量:2
1997年
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对56株国内外钩体参考株和28株野生株进行rRNA基因RFLP分析时发现:84个菌株中共有66个不同的核糖核酸型(RT),除Balum和Guangdong型相同;赛尔东尼群的Hainan和Whitcombi型相同;赛罗群的Wolfi和Saxkoebing型相同、爪哇群中的Mengrun和Mengma型相同外,其它的血清型都有互不相同RT。该方法和DNA同源性研究相吻合,同一个基因型往往拥有共同的核心片段。在所检测的中国菌株中致病性钩体至少有5个基因种,腐生菌一个基因种,细丝体一个基因种。研究中发现在我国部分新的血清型菌株以及野生株中可能存在新的基因种,尤其在流感伤寒、黄疸出血、爪哇以及七日热等血清群中可能性更大。
李春好秦进才时曼华王岳竹王岳竹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核糖核酸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
钩端螺旋体结构基因及rRNA基因研究进展
1996年
钩端螺旋体结构基因及rRNA基因研究进展李春好综述时曼华审校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一种流行范围十分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自从1886年Weil医师首次报告本病以来,在钩体病的病原学、病理学、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以及菌苗的研制等方面成绩...
李春好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结构基因RRNA
江西上高钩端螺旋体病主要传染源(耕牛)和主要流行菌群(七日热群)研究被引量:5
1997年
本研究分离培养了443份病人及疑似病人血液标本,钩端螺旋体(钩体)阳性率18.5%。其中206份标本PCR产物凝胶电泳检测阳性率14.6%,Southern杂交阳性革20.9%。63头猪肾钩体培养阳性率4.8%,123只鼠肾钩体培养阳性事4.0%。255份牛尿钩体培养阳性车6.2%,PCR产物凝胶电泳阳性率14.0%,South-ern杂交阳性率15.8%。从病入分离的构体属七日热(七日热和棉兰型)、澳洲、流感伤寒、爪哇、赛罗、拜伦和明尼7个血清群8个血清型,以七日热群为主,占52.7%,其次是澳洲群,占20.0%。从牛尿分离的构体属七日热群七日热型和澳洲群澳洲型,各占50%。来自猪的构体属波摩那和澳洲群,鼠的钩体为爪哇、澳洲及拜伦3个群。结果显示,牛带菌率高,所带钩体血清群型与人间流行钩体主要群型一致。鼠和猪带苗率低,所带菌群与人间流行的主要菌群不相符。以上表明,耕牛是上高县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流行菌型是七日热群(型)。也说明耕牛是我国七日热钩体病主要传染源。这些结果的发现有利于使用对型组合钩体菌苗,控制相应传染源。
梁中兴龙健秦进才时曼华李文斌龙良云李春好聂一新冯晓峰张承峰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流行菌群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金银染色暨相差显微镜用于钩端螺旋体病早期诊断
1997年
本研究采用免疫金银染色和相差显微镜(IGSS/RCM)检测了73份早期钩体病人血涂片。阳性9份,阳性率12.3%。其中发病3日内的钩体病人血标本45份,阳性率17.8%,与血培养阳性率相当,显著高于显微镜凝集试验阳性率6.7%。结果表明,IGSS/RCM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钩体病早期诊断方法,较血培养和MAT简单、快速、灵敏。如果操作仔细,还可半定量,估计到病人感染钩端螺旋体的强度。
梁中兴时曼华冯晓峰冯晓峰龙良云李春好谢党根张承峰聂一新李文斌Wiepko J.TerpstraRudy A.HartskeerlRoese lien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免疫金银染色相差显微镜
我国耕牛钩端螺旋体带菌和排菌状况调查被引量:14
1997年
来源不同地区的牛尿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和分离培养,PCR产物凝胶电泳阳性率11%,PCR产物Southern-blot阳性率13%,分离培养阳性率3.1%。不同地区牛尿标本PCR检测结果差异明显。结果表明,我国某些地区的耕牛钩端螺旋体排菌率非常高,其中以七日热和澳洲群为主。说明耕牛是这些地区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PCR和培养分离结果的比较显示,PCR是构体病传染源调查的一种灵敏、特异、快速和简便的方法。
时曼华梁中兴WJTerpstra李春好张承峰李文斌聂一新张立新李俊华傅桂明RAHartskeerlVDKHerman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钩端螺旋体病聚合酶链反应耕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