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秋艳

作品数:11 被引量:300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荒漠
  • 4篇植物
  • 4篇荒漠植物
  • 3篇幼苗
  • 3篇沙埋
  • 3篇泡泡刺
  • 2篇幼苗出土
  • 2篇沙埋深度
  • 2篇沙漠化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种群
  • 1篇研究方法
  • 1篇幼苗生长
  • 1篇植物幼苗
  • 1篇沙区
  • 1篇沙生
  • 1篇生境
  • 1篇生境条件
  • 1篇生态修复
  • 1篇水土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2篇烟台师范学院

作者

  • 11篇李秋艳
  • 8篇赵文智
  • 2篇常学向
  • 2篇常学礼
  • 2篇李启森
  • 1篇张克存
  • 1篇屈建军
  • 1篇俎瑞平
  • 1篇方海燕
  • 1篇何志斌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水利
  • 1篇全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境条件下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动态分析被引量:49
2004年
应用生态空间理论(theoryofspatialecology)和地统计技术,分析了不同生境条件下泡泡刺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动态。结果表明:受气候条件的控制,泡泡刺种群是以斑块状格局形式存在。在较小的尺度上,生境条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戈壁生境中的泡泡刺灌丛沙堆趋向于斑块小、密度大、空间自相关距离短,而沙漠生境中的结果相反。另外,沙埋和地下水位下降不仅为泡泡刺种群拓宽了生态位,而且是该种群演化的驱动力。
李秋艳何志斌赵文智李启森
关键词:生境
人工调水对额济纳胡杨荒漠河岸林繁殖的影响被引量:39
2005年
研究了围封禁牧条件下人工调控黑河水文过程对额济纳胡杨荒漠河岸林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水实施的3a中,胡杨主要靠根蘖繁殖更新,种子繁殖几乎不存在。在没有放牧干扰的条件下,不同年份之间林窗内胡杨的根蘖繁殖差异明显,胡杨幼苗个体密度平均为(213.9±112.5)株/100m2,其中1龄为(27.5±18.8)株/100m2,2龄为(113.8±67.7)株/100m2,3龄为(71.0±73.9)株/100m2。胡杨幼苗的丛密度平均为(108.3±56.0)丛/100m2,其中1龄为(19.2±13.9)丛/100m2,2龄为(59.0±37.8)丛/100m2,3龄为(29.8±22.8)丛/100m2。这种差异与当年的生态水文条件有关。划分的整体、大林窗、小林窗3种类型中,大林窗内2龄胡杨幼苗的根蘖繁殖更新受到了距样方最近和最远母树距离的影响。在生态水文条件较好的年份(2龄苗对应于2002年),在距母树较远的地方根蘖繁殖最容易发生。在其它林窗中,胡杨根蘖繁殖主要受林窗生境如环样方母树株数(Tn)、距样方最近母树距离(Nd)、距样方最远母树距离(Fd)和林窗面积(Ga)等因子的综合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的单独影响都不显著。总之,本研究的初步结论是黑河分水工程实施对胡杨的繁殖更新无疑是有利的,但前提是消除放牧等干扰因素的影响。
赵文智常学礼李秋艳
关键词:分水繁殖林窗
荒漠植物泡泡刺沙生适应性研究
适应性是指生物为顺从新的环境条件而改变其形态、生态和生理方面的特征以提高生存和再生能力的过程。适应能使植物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其生存的可能。植物的沙生适应性是指植物通过逃避、忍耐、抵抗、调整、竞争等途径对沙地环境的适应。由于...
李秋艳
关键词:泡泡刺
文献传递
干旱区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4
2005年
土壤种子库在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植物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和动态中起着重要的生态和进化作用,对保护和恢复干旱区植被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方法、数量特征、分布格局、时空动态、与地上植被关系、年龄结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论述了干旱区土壤种子库研究的若干进展,展望了干旱区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趋势。
李秋艳赵文智
关键词:干旱区土壤种子库研究方法
我国北方沙漠化生态系统修复案例被引量:14
2004年
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以风蚀为主要特征,以空气动力为主要自然营力叠加在人类活动条件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我国的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涉及的地带性生态系统包括草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典型区的研究表明:在降水量50mm的荒漠河岸林,维系植被生长的水源来自地表水和地下水,消除对河岸林的干扰后再保证一定的水资源补给,3年左右河岸林幼苗数量和生长明显改善。对于雨养生态系统来说,围封后植被盖度的恢复所需时间较短,例如科尔沁沙质草地围封3年左右植被盖度恢复接近最高。但植物种的恢复时间相对较长,例如典型草原区的河北坝上,农田弃耕后15年左右90%左右的植物种得到恢复,土壤恢复相对比较缓慢。在缺乏天然生态系统的地区建立斑块地带性植被,形成生态修复的“种子岛”,有利于缩短修复的时间;对于修复到一定阶段的生态系统必须施加轻度的干扰,以维持稳定和促进生态系统修复。
赵文智李秋艳常学向
关键词:沙漠化生态系统风蚀水土流失
风沙土中荒漠植物出苗和生长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选择了5种荒漠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o)、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设计了沙埋和幼苗生长两个控制实验,来研究它们的萌发出苗和生长定植能力。结果表明:5种植物的高出苗率、快出苗现象集中在0~3cm的沙埋深度;红砂、泡泡刺、花棒、白刺、沙拐枣的最佳沙埋深度分别为1cm、2cm、2.5cm、2cm和5cm。出苗率与沙埋深度方程的斜率显著相关于种子重量。种子重量与幼苗的绝对生长率、相对生长率正相关。相对生长率与单位叶速率和叶面积干重比显著正相关,但和叶面积比率和叶干重比率显著负相关。种子重量与根绝对伸长速率无关,但与根长比率和根长叶面积比率显著负相关。种子重量和单位叶速率是出苗和生长的较好的指示者,但仅仅种子重量和幼苗相对生长率并不能预示植物成活能力。
李秋艳赵文智
关键词:沙埋幼苗出土种子重量相对生长率荒漠植物
5种荒漠植物幼苗对模拟降水量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2
2006年
以5种荒漠植物红砂、泡泡刺、花棒、白刺和沙拐枣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生长季节内60 d的平均降水量最大为91.2 mm,平均约为50.7 mm,最小约为35.9 mm等基本情况,人工控制了4种降水量处理水平(29、58、88、117 mm)来模拟幼苗生长对生长季节内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每种植物都以自己的生长策略表现出独特的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格局。红砂幼苗的生长高度和高度生长率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但降水量变化对其生物量和生物量分配及相对含水量影响不显著;降水量显著影响了泡泡刺和白刺幼苗的生长高度、高度生长率、生物量及其分配和相对含水量,但二者在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和相对含水量方面的趋势存在差异。泡泡刺幼苗的生长高度、高度绝对生长率、生物量及其分配等都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呈抛物线趋势;白刺幼苗以萎蔫老叶、发出新芽的方式来适应干旱环境。降水量显著影响了花棒幼苗的绝对高度生长率、生物量干重、生物量分配和相对含水量,但对生长高度和相对高度生长率影响不明显;沙拐枣幼苗的相对高度生长率和生物量干重对降水量的响应不敏感,但从其幼苗的生长高度和绝对高度生长率来看,沙拐枣幼苗的存活需要较多的水分。花棒和沙拐枣在不同降水量处理下对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方式相反,但降水量偏少限制了二者的生长。红砂和白刺幼苗更适合于在适宜在降水量为29 mm的环境中生存,泡泡刺幼苗阶段适宜在降水量为58~88 mm的环境中生长,而花棒和沙拐枣在幼苗阶段的生长更偏向于降水量多于88 mm的条件。
李秋艳赵文智
关键词:幼苗生长荒漠植物
防沙工程的结皮效应研究被引量:25
2005年
对土壤物理结皮形成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降雨和流水对物理结皮形成的作用,而忽视了风力尤其是在流沙区风力及其大气降尘对结皮的形成和促进作用。通过在流沙表面不同的地貌部位设置不同规格的草方格沙障,来研究沙面结皮形成时的情况,并就障内表层沙样的粒度分布和流沙的粒度分布作了对比。同时就流沙区丰富的大气降尘对结皮形成的物质来源和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
方海燕屈建军俎瑞平张克存李秋艳
关键词:结皮防沙工程大气降尘土壤物理流沙固定沙区
我国北方沙漠化生态系统修复案例
本文以4个典型区域为例,探讨了我国北方沙漠化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和实践若干问题,主要包括生态修复的条件、目标、所需时间以及修复后的生态系统管理。在缺乏天然生态系统的地区建立斑块地带性植被,形成生态修复的“种子岛”,有利于缩短...
赵文智李秋艳常学向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荒漠绿洲边缘区泡泡刺种群对风沙干扰的响应被引量:25
2004年
研究了位于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外缘 (荒漠与绿洲过渡带 )戈壁与沙漠两种生境下泡泡刺种群对风沙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 ,因风沙干扰的响应 ,泡泡刺种群以斑块状格局形式存在 ;独立灌丛沙堆的形成途径主要有 4种 :种子发育、根蘖繁殖、较大的沙堆退化 (生境破碎化 )和邻近沙堆的兼并。水分条件是泡泡刺种群生长的重要制约因素 ,长期对有限的水分资源竞争 ,使其大小和空间分布都形成了明显的特征。绿洲与戈壁交错带 (类似戈壁生境 )样地的泡泡刺种群的沙埋深度、种群高度、种群盖度、种群大小、生物量都小于绿洲与沙漠交错带 (类似沙漠生境 )样地的泡泡刺种群的相应的种群特征变量 ,而绿洲与戈壁交错带样地的泡泡刺种群密度却大于绿洲与沙漠交错带样地的相应的种群特征变量。绿洲与戈壁交错带样地的泡泡刺种群密度为33.3株 / m2 ,而绿洲与沙漠交错带样地的泡泡刺种群密度为 2 5 .4株 / m2 。两样地泡泡刺种群的沙埋深度、种群高度、盖度、密度及大小存在着显著差异 ,只有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两样地中泡泡刺的沙埋深度对泡泡刺种群特征的影响明显 ,无论戈壁还是沙漠生境 ,沙埋深度与种群高度、种群大小、种群生物量明显正相关。适度沙埋可以促进泡泡刺种群的生长 ,但当沙埋深度超过10 0 cm时 。
李秋艳赵文智1李启森常学礼
关键词:荒漠绿洲过渡带泡泡刺沙埋深度种群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