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颖

作品数:28 被引量:128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18篇马铃薯
  • 12篇晚疫病
  • 9篇基因
  • 5篇马铃薯晚疫病
  • 5篇黄瓜
  • 4篇苦味
  • 4篇二倍体
  • 4篇番茄
  • 4篇倍体
  • 4篇SSR
  • 3篇育种
  • 3篇基因组
  • 3篇基因组学
  • 3篇二倍体马铃薯
  • 3篇RB
  • 2篇性状
  • 2篇性状相关
  • 2篇烟草
  • 2篇疫病菌
  • 2篇试管苗

机构

  • 27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瓦赫宁根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凉山州西昌农...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27篇李颖
  • 19篇黄三文
  • 8篇屈冬玉
  • 5篇金黎平
  • 5篇张忠华
  • 4篇尚轶
  • 3篇谢开云
  • 3篇袁华玲
  • 2篇陈武
  • 2篇王深浩
  • 2篇李广存
  • 2篇王晔
  • 2篇徐建飞
  • 2篇杨玉婷
  • 2篇齐建建
  • 2篇杜永臣
  • 2篇贾芝琪
  • 2篇崔艳红
  • 2篇杨宇红
  • 2篇王加加

传媒

  • 9篇园艺学报
  • 2篇中国马铃薯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中国蔬菜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作物研究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6
  • 5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通气条件下硫代硫酸银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以二倍体马铃薯试管苗为试材,研究不同通气条件下乙烯生理拮抗剂硫代硫酸银(STS)对试管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的结果表明:通气条件下培养的试管苗茎高降低,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培养基中附加STS的效果更为明显,无论在通气还是不通气条件下,培养基中加STS的试管苗茎高降低,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均达极显著水平.通气和培养基中加STS的试管苗中丙二醛(MDA)含量下降。通气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要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培养基中加STS的试管苗中SOD活性提高,POD和CAT活性下降。
袁华玲金黎平黄三文谢开云李颖屈冬玉
关键词:马铃薯硫代硫酸银试管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
参与黄瓜葫芦素C合成的基因簇及其应用
本发明首次在黄瓜基因组中发现参与葫芦素C合成的基因簇,共由8个基因组成,其中5个基因均位于6号染色体35kb的范围内。利用酵母体系解析了葫芦素C合成的第1至第4步反应,并在烟草体系中共表达了这8个基因,可实现葫芦素C的合...
黄三文尚轶张忠华马永硕张慧敏李颖
与黄瓜M基因连锁的三个共显性标记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黄瓜近等基因系纯雌株WI1983G(基因型为FFMM)与两性花株WI1983H(基因型为FFMM)为亲本,以WI1983H为回交亲本构建了BC1代分离群体,采用SSR及SCAR分子标记技术,获得了3个与M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SSR23487、SCAR123和SSR19914,它们与M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8、0.94和3.20cM,两侧标记SSR23487和SCAR123将M基因定位在1.22cM的遗传区间内。这3个分子标记的获得不仅可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而且为最终M基因的克隆打下了基础。
时秋香刘世强李征曹辰兴李颖黄三文
关键词:黄瓜分子标记SSR
利用VIGS技术研究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R3a和RB的信号传导被引量:14
2009年
利用VIGS技术,在烟草中沉默已知的抗病信号传导关键基因SIPK、NDR1、SGT1、HSP90、NPR1、Rar1、EDS1、WRKY1,再瞬时表达马铃薯抗病基因和其相应的无毒基因RB-Avrblb1和R3a-AvR3a,根据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是否被阻断来研究RB和R3a介导的抗病信号传导。结果发现SGT1和HSP90基因沉默阻断了HR反应的发生,表明SGT1和HSP90是参与RB和R3a抗病信号传导途径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该技术体系的建立,为发现新晚疫病抗病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技术平台。
崔艳红贾芝琪李颖黄三文
关键词:晚疫病烟草
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子StPI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克隆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子基因StPI的全长cDNA。【方法】以马铃薯高抗青枯病二倍体基因型ED13为材料,采用RACE方法进行StPI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进行该基因的诱导表达分析。【结果】获得了StPI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116个氨基酸,与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子I前体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9%和74%)。该基因同时受青枯病菌的诱导和茉莉酸的调节,在6~12h内即达到最高表达水平,但二者又有明显不同。相对而言,StPI基因受青枯病菌的诱导较弱,而受茉莉酸(JA)的诱导较为强烈,在JA处理3h表达量即明显升高,6~12h迅速升至最高。【结论】本研究从马铃薯抗青枯病基因型ED13中获得了StPI基因的全长cDNA。该基因可能参与了马铃薯的抗青枯病反应,且病菌处理对该基因的诱导可能与JA刺激具有相似或相同的信号途径。
李广存金黎平谢开云李颖屈冬玉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RACE全长CDNA基因表达
马铃薯晚疫病传播的数学建模与仿真模拟被引量:1
2011年
运用数学建模和仿真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品种马铃薯混种方式对晚疫病的防治效果.首先,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在植物上繁殖和在空间中传播的特点建立偏微分方程的传染病模型.模型的数值结果反映了晚疫病形成与传染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与田间一些观测现象相吻合.然后通过灵敏度分析,探讨了叶片大小、孢子囊感染效率和病斑半径最大增长速率等诸多参数对疫情发展的影响.最后,构造了具有不同参数值的四类马铃薯品种的各种混种方式,通过计算仿真模拟,比较了晚疫病在的不同混种方式下的传染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随机混种方式具有较好的抗病效果.
杨牧野李颖于倩黄海洋张辉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数值仿真模拟
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材料的获得及活性氧清除酶系与抗病过程关系分析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获得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材料,初步分析活性氧清除酶系与抗病过程的关系。【方法】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以茎段为外植体,将抗晚疫病基因R1、R3a和RB分别转化马铃薯感病栽培品种Desiree,并通过特异PCR扩增目的基因、无菌苗快速抗病鉴定和离体叶片接种鉴定、RT-PCR分析来筛选阳性转化株系。并测定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接种晚疫病原菌生理小种89148-9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结果】结果证明,3个抗晚疫病基因都已经整合进入马铃薯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所获得的转基因株系接种小种89148-9后其抗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部分表现为高抗或抗病,有明显的HR反应;转基因株系在接种小种89148-9后3种酶的活性都升高,且活性高峰比野生型早。【结论】获得了一批高抗或抗晚疫病的马铃薯转基因材料;活性氧清除酶系可能参与了R基因介导的抗病过程。
辛翠花李颖刘庆昌屈冬玉黄三文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
拟南芥抗病基因FLS2和LysM的亚克隆及其在番茄中的表达
2009年
从拟南芥JAtYTAC基因组文库中完整地亚克隆了FLS2和LysM两个抗病基因,亚克隆的DNA片段中分别包含各自的启动子、内含子和终止子。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分别将这两个基因转化番茄品种‘Moneymaker’,转基因植株经PCR初步筛选后再分别提取总RNA进行RT-PCR,以验证其是否在‘Moneymaker’中表达。试验结果表明,FLS2和LysM均能成功地在‘Moneymaker’中表达,说明番茄的转录系统不仅能识别这两个抗病基因的启动子并起始转录,还能正确识别并剪切这两个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据此推测,拟南芥和番茄这两个远缘物种的转录机制存在相对保守的成份,这为探索在这两个物种间R基因的功能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保守性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陈武杨玉婷李颖黄三文黎定军
关键词:拟南芥番茄亚克隆
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表型和遗传变异的分析被引量:10
2016年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了对四川省近年马铃薯晚疫病菌进行系统多样性分析,本研究从表现型和基因型两个方面鉴定了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群体多态性。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发现A1交配型菌株只有2份,A2型有29份,自育型12份;甲霜灵敏感菌株3株,中抗菌株22株,高抗菌株18株;共测定出11个生理小种,其中全毒力小种发生频率最高,占供试菌株的25.58%。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43份材料共发现了10种SSR基因型,5个SSR标记在该种群上共产生了16个SSR位点,每个标记平均有3.2个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46,SSR4是多态性最丰富的标记。本试验中A2菌株和自育型的基因型SSR相同,其中全毒力小种是当地的优势致病菌,该研究为今后四川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赵青郑峥李颖杨宇红李惠霞谢丙炎
关键词:致病疫霉交配型生理小种SSR
二倍体杂种优势马铃薯育种的展望被引量:19
2013年
马铃薯育种进程缓慢主要是由马铃薯四倍体遗传特性决定的。高度杂合的四倍体马铃薯中隐性基因表现频率低,使得很多有害的等位基因被隐藏在四倍体中,而有利等位基因很难重组到一个四倍体品种中,这是造成马铃薯杂交育种周期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马铃薯无性繁殖有利于保持原品种的优良性,生育期短;但储运成本高、容易退化。实生籽利用的优点是储运简便、基本不传播病虫害,且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与四倍体实生种相比,二倍体F1育种可以通过不断自交将有害基因剔除掉,从而获得优良自交系用于F1实生籽生产。随着马铃薯研究的不断发展和马铃薯全基因组测序的基本完成,近几年二倍体F1实生籽育种成为了国际马铃薯研究的热点。然而,要实现二倍体实生籽生产,自交不亲和及其自交衰退是培育自交系的绊脚石。我们正在克隆自交不亲和抑制基因Sli,并且通过杂交将该基因整合到优良栽培品种中,为下一步培育出优良二倍体自交系奠定基础。同时我们也正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挖掘马铃薯自交衰退相关基因区域,希望能进一步了解自交衰退的遗传机理,探索一条快速克服自交衰退的分子育种路径。这些工作将有助于建立马铃薯二倍体F1育种体系,带动马铃薯产业进入新的"绿色革命"。
李颖李广存李灿辉屈冬玉黄三文
关键词:马铃薯F1杂种自交不亲和自交衰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