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玉
- 作品数:5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业聚集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PHB仿生吸附剂对水中低浓度菲的吸附研究
- 聚羟基丁酸酯(PHB)是微生物在不平衡生长条件下储存于细胞内的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许多原核微生物中 [1]。由于PHB具有良好的可生物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PHB 常用作药物基质被植入...
- 杨清玉韦朝海易欣怡于旭彪
- 关键词:聚羟基丁酸酯可生物降解性
- 多环芳烃在聚羟基丁酸酯仿生吸附剂上的吸附规律及其构效关系
- 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基于生物体组织可对水体中低浓度有机污染物的高倍富集现象,以微生物细胞内广泛合成的聚羟基丁酸酯(PHB)作为仿生吸附剂,对...
- 杨清玉
- 关键词:聚羟基丁酸酯多环芳烃QSAR
- 废水处理生物出水中COD构成的解析——以焦化废水为例被引量:30
- 2012年
- 以焦化废水为例,采用连续过滤及化学分析的方法考察了悬浮组分、胶体组分及溶解组分对生物出水残余COD的贡献,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和GC/MS图谱定性解析各形态组分的有机构成特征,构建了一种废水生物出水COD构成解析的评价方法.实验结果显示,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出水中悬浮态和胶体态组分对残余COD的贡献分别占COD总量的25.9%—46.3%和18.7%—44.4%,建议优先考虑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去除约35.0%—45.0%的COD,使处理出水基本能够达标排放;溶解组分的COD占COD总量的24.6%—40.7%,其中4.3%—15.8%的COD由硫化物、硫氰化物等还原性物质贡献,其余部分主要由链状烃类、酯类及醇类等溶解有机组分贡献,建议采用氧化或吸附工艺进行处理,以满足更高的出水水质要求.
- 曹臣韦朝海杨清玉吴超飞吴海珍胡芸任源卢彬
- 关键词:COD组分
- 聚羟基丁酸酯(PHB)对水中微量多环芳烃的仿生吸附被引量:5
- 2012年
- 基于生物体组织可对水体中低浓度有机污染物的高倍富集现象,以一种微生物细胞内广泛合成的聚羟基丁酸酯(PHB)为吸附剂,对水溶液中微量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仿生吸附研究.实验选取萘、菲和芘为模型污染物,考察了温度、时间、溶液pH和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分别以经典的吸附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热力学模型对吸附过程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HB对微量的萘(<1500μg.L-1)、菲(<1000μg.L-1)和芘(<130μg.L-1)具有较高的吸附速率,分别在60、120、80 min即可基本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3种多环芳烃的等温吸附曲线用Henry、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线性关系良好,反映出PHB仿生吸附剂与PAHs之间存在着"吸溶"作用而非通常的位点吸附;考察分配系数Kd与Kow、温度的关系,发现Kd与Kow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低温有利于吸附,PHB对菲和芘的吸附为自发过程,而对萘的吸附为非自发过程.上述仿生吸附原理的阐明对微污染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杨清玉易欣怡于旭彪关清卿任源胡芸冯春华韦朝海
- 关键词:聚羟基丁酸酯多环芳烃
- 诺氟沙星水溶液的湿式氧化分解及其产物的生成途径被引量:3
- 2011年
- 以诺氟沙星(NOR)水溶液作为抗生素废水的代表,在湿式氧化的环境中考察其分解规律与产物生成途径,为含抗生素废水的湿式氧化处理提供方法基础。在温度为473~513 K,压力为3 MPa,NOR初始浓度约为500 mg/L,H2O2投加量为0和32 200 mg左右以及停留时间为10~60 s的条件下进行湿式氧化实验,以诺氟沙星去除率(NORR)和TOC去除率(TOCR)作为指标评价处理效果,以降解产物LC/MS分析结果作为依据推断了其分子结构及生成途径。结果表明:湿式氧化法能高效氧化分解水中NOR,H2O2存在时,过程表现为氧化反应,在较低反应温度和较短停留时间条件下便可实现分别高达99.9%和62.0%以上的NORR和TOCR,而没有加入H2O2的热裂解反应其NORR值和TOCR值仅分别为35.9%和4.1%;增加温度和延长停留时间有利于提高TOCR的值;在氧化过程中主要产生了9种分解产物,分子式分别为C16H18FN3O5、C16H18FN3O3、C8H10FN3O及C8H10FN3等,推测为由羟基自由基参与氧化分解NOR分子主体结构中的哌嗪环和萘啶环所致。
- 施华顺韦朝海杨清玉胡芸关清卿刘浔
- 关键词:环境工程诺氟沙星湿式氧化分解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