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姣
- 作品数:11 被引量:121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江苏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动态变化被引量:7
- 2010年
- 为揭示耕地变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利用泰州市1995、2000和2006年LandsatTM遥感影像,采用邻域分析方法对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占地率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6年泰州地区耕地面积持续加速减少;耕地占地率在0~80%区间内,其平均相对变辐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减小,而在80%~100%区间,则随占地率的增加而增大,80%左右相对变幅最小;比较发现,3个年度的耕地占地率频度分布曲线形状相似,但峰值及其对应的耕地占地率依次变小;2个时期耕地面积的变化量主要发生于40%~80%区间(约占总变化量的90%),构成耕地面积变化的主体;在空间上,研究期间占地率60%~80%区间分布区域大幅缩减,40%~60%区间在原有基础上迅速扩展,且聚落和道路分布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变化速度更快。研究表明,耕地的稳定性和面积变化的速率与耕地占地率密切相关。
- 何舸刘茂松徐驰杨雪姣黄峥曹云龙李雨潼
- 关键词:耕地变化
- 太湖流域水质状况与土地利用格局的相关性被引量:25
- 2011年
- 为探索异质景观内不同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太湖流域为对象,根据地形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及主要水系的流向,将太湖流域分为13个水文生态单元,并对各水文生态单元内主要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相对面积占比与水质等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水文生态单元水质等级2006年的变异系数与其林地面积占比呈正相关,与农田和聚落用地的面积占比呈负相关,其中与聚落用地占比在非汛期时具有显著性,体现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改善能力不同,林地对水质改善能力较强,而农田和聚落用地相对较弱;各水文生态单元水质等级与农田、聚落用地的相对面积占比呈正相关,并分别在汛期和非汛期表现出显著性;与林地面积占比呈负相关,与各单元湿地面积占比在非汛期时呈弱负相关,汛期和全年为弱正相关;4类主要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等级改善的效应在汛期为林地>湿地>聚落用地>农田,非汛期为林地>农田>湿地>聚落用地。林地对水质的正贡献最大;农田和聚落用地分别对汛期和非汛期水质负贡献最大。
- 胡建刘茂松周文徐驰杨雪姣张少威王磊
-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汛期太湖流域
- 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被引量:22
- 2012年
- 野外实习是生态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传统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相对滞后于学科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对生态学专业人材的需求。针对实习对象、内容和途径的多样化,实习与理论研究和社会应用需求的有效衔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实习工作的总结延续等方面,提出了若干生态学野外实习模式,并建议在实习时间与实习内容、知识深度与覆盖面、理论知识与应用需求,以及不同实习学科之间进行适当平衡。实践多样化实习模式有利于提高生态学教学成效,为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生态学专业人材奠定基础。
- 徐驰刘茂松杨雪姣张明娟
- 关键词: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 城镇聚落斑块的异速增长与板块效应——以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为例被引量:6
- 2009年
- 为在区域水平上揭示城市化过程中聚落的异速增长过程及其规律性,本文以苏州、无锡和常州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79、1991、2001和2005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I指数和局部空间自相关Getis-OrdGi*指数对苏锡常地区城镇聚落规模相对增长率的空间自相关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79—2005年间,研究区城镇聚落快速扩展,其整体规模增加了11.1倍,总体上经历了聚落规模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和快速增长3个阶段,且与相应时期经济规模的增长节律不同;3个时期城镇聚落斑块的相对增长率在全局上存在极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表明存在发展趋势相似的聚落相对集中分布的格局;研究区3个时期均存在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显著的若干高增长率聚落集中分布区和低增长率聚落集中分布区,形成一定范围内相邻聚落斑块间具一定联动性、相对增长率相对一致的若干板块。不同时期聚落板块的相对规模、空间范围、板块内聚落相对增长率有一定的趋势性变化。期间研究区总体上存在增长重心东移趋势。
- 杨雪姣刘茂松徐驰张明娟盛晟翟可
-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
- 干旱区沙枣-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碳的空间格局被引量:3
- 2013年
- 对宁夏干旱区的沙枣一芨芨草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地下生物量、土壤水分等因子的关系,以及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机制.结果表明:在沙枣.芨芨草群落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少,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格局较为平缓.不同区位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差异.0~30cm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60~150cm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根系生物量及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经偏回归分析,0~30cm层土壤中芨芨草根系生物量密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贡献;60~150cm层中土壤有机碳格局主要受沙枣根系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而30~60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根系生物量密度和土壤含水率的关系不显著.在沙枣-芨芨草群落内,不同层次、不同区位的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具有明显的差异.
- 池婷徐驰刘茂松张明娟杨雪姣
- 关键词:种间关系干旱区沙枣
- 太湖流域河流与湖泊间主要水质指标的空间关联特征被引量:18
- 2014年
- 基于2006--2012年太湖流域主要观测断面水质监测资料,应用冗余分析法,研究分析了流域上游入湖河流、下游出湖河流与太湖湖体间水质在5、10、20、40和80km等不同观测尺度上的关联性。研究表明,2006--2012年,太湖流域水质总体较差,但不同观测尺度内主要水质指标超标率存在较大差异,太湖湖体水质好于上游入湖河流,上游入湖河流水质总体好于下游出湖河流;上游入湖河流是太湖湖体营养盐输入的主要来源,其溶解氧、总磷和氨氮对太湖湖体相应指标超标率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均超过50%,分别达到75.9%、67.4%和57.4%;在单尺度上,太湖湖体水质主要对上游0—5km内环湖河流水质变化的响应较显著,而对其他尺度河流水质无明显响应。在下游出流区,太湖湖体主要水质指标对出湖河流相应水质指标超标率的累计尺度和单尺度方差贡献率均低于7%,河流水质受太湖湖体水质的影响总体较小,且尺度效应不明显,下游出流区河流主要水质指标的高超标率更多受陆源污染的影响。
- 钟晶晶刘茂松王玉杨雪姣姜旭娟徐驰
- 关键词:方差贡献率
- 太湖流域河流水质状况对景观背景的响应被引量:22
- 2012年
- 为探索流域水质对景观背景的响应,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在0.5—24 km共9个尺度上运用冗余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河网密度、降水量、地形等景观背景因子与河流水化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2010年太湖流域河流水质状况总体较差,但整体有逐渐改善的趋势,超标水质指标主要包括总磷(TP)、氨氮(AN)、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和溶解氧(DO),上游地区主要表现为林区和平原水网区的差异,下游地区主要表现为河段上下游间的差异。河流水质受到多种景观背景因子的综合影响,并表现出尺度依赖性和区位差异性。AN、TP、DO在流域上游与聚落用地正相关,在下游则与耕地、河网密度正相关。COD、BOD在流域上游主要与自然湿地负相关,与人工湿地正相关,在下游则与坡度负相关,与河网密度正相关。总方差贡献率在上下游表现出一致的尺度依赖特征,均在较小(0.5—1 km)和较大(16 km)两个尺度上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自然湿地和坡度,河网密度和耕地分别为上游、下游地区在较小和较大尺度上解释能力最高的景观因子。
- 周文刘茂松徐驰何舸王磊杨雪姣
- 关键词:河流水质土地利用多尺度分析
- 苏锡常地区聚落粒级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被引量:2
- 2013年
- 利用1987、1993、1999、2005和201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江苏苏锡常地区3个地级市及9个县级市行政单元的聚落用地,并将聚落斑块按<5、5~20、20~80、80~320、320~1280、1280~5120、5120~20480和≥20480hm2分为8个粒级,对各行政单元聚落粒级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87—2010年,研究区聚落总体规模增长了约5倍,但不同区域聚落规模的变化过程存在一定的节律性差异;期间各单元聚落粒级数增长了1~2级,最低粒级聚落斑块的面积占比大幅减小,最高粒级聚落的面积占比逐渐增大;在地级市单元及部分县级市单元中,出现次高粒级面积占比较小甚至缺失现象;地级市单元聚落粒级结构的均衡度持续下降,而多数县级市单元聚落粒级结构的均衡度上升。比较均衡分布型与非均衡分布型行政单元的区位条件及单元内景观资源格局特征发现,域内资源分布格局应是影响聚落粒级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趋势的重要原因。
- 陆俊宇刘茂松徐驰杨雪姣张艳张明娟
- 河流干支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的相关关系被引量:19
- 2014年
- 为探索不同等级河流水质状况及其对土地利用构成响应的差异,以江苏北部的灌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6—2007年两个年度灌河及其支流的水质监测数据和研究区的Landsat TM影像,在河流两侧长度0.0—10.0 km、宽度0.0—0.5 km的范围内,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研究区干、支流主要水质指标及其与相应土地利用构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6—2007年间,研究区干流水质总体上显著好于支流,支流的总氮(TN)、总磷(TP)等营养盐指标显著高于干流,而干流的有机污染指标显著高于支流;比较不同观测尺度上土地利用构成对河流水质变化的方差贡献率发现,缓冲区宽度一定时,支流在所有观测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构成与水质变化皆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干流仅在缓冲区长度0.0—4.0 km的观测尺度上其土地利用构成与水质变化的相关关系显著;缓冲区长度一定时,干、支流河道两侧0.0—0.3 km间土地利用状况对水质变化的解释能力较大。同时发现,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多与较大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构成相关,而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等多与较小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构成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有必要区分不同河流等级,选择适宜的观测尺度,分别研究不同水质指标与土地利用构成间的相关关系。
- 洪超刘茂松徐驰杨雪姣池婷田颖
- 关键词:水质面源污染
- 南京城市边缘增长速率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被引量:4
- 2013年
- 为深入理解城市增长的驱动机制,本研究利用1998、2003和2008年3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应用空间分析技术和广义线性模型从多个尺度对南京城市边缘区内聚落规模的变化及增速分异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聚落占地率持续增长,不同时期、不同区位的聚落分布及增长率存在显著差异。南京城市的边缘增长受到多种因子的共同作用,影响因素的构成依赖于研究的时空尺度。1998—2003年期间主要影响因子为水体占地率、公交站点数量、与国道、省道、县道的最近距离、林业用地占地率等;2003—2008年期间包括与国道、省道、县道的最近距离、公共绿地占地率、公交站点数量等。交通可达性以及人居环境质量对城市边缘增长速率的影响普遍存在于2~4km不同研究尺度上,但不同尺度上具有显著作用的具体因子具有明显差别。总体上,交通可达性表现出最高的相对重要性。城市基础设施规模、公共绿地占地率等因子的负效应反映了城市增长空间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先期只发生在较小尺度上,后期在较大尺度上也有所体现。
- 石云峰刘茂松徐驰杨雪姣张明娟张艳池婷
- 关键词:城市化广义线性模型多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