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龙江

作品数:67 被引量:740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天文地球
  • 11篇历史地理
  • 10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环境演变
  • 12篇全新世
  • 10篇遗址
  • 9篇地球化
  • 9篇地球化学
  • 9篇粒度
  • 7篇土壤
  • 7篇剖面
  • 7篇环境意义
  • 6篇黄土
  • 6篇沉积环境
  • 5篇稀土
  • 5篇稀土元素
  • 5篇下蜀黄土
  • 5篇沉积物
  • 4篇地球化学特征
  • 4篇土壤剖面
  • 4篇盆地
  • 4篇气候
  • 4篇粒度特征

机构

  • 41篇南京信息工程...
  • 30篇北京大学
  • 23篇南京大学
  • 17篇陕西师范大学
  • 1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1篇湖南省文物考...
  • 1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浙江省文物考...
  • 3篇西安工程大学
  • 3篇临沂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衡阳师范学院
  • 2篇湖北省文物考...
  • 1篇淮海工学院
  • 1篇济南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咸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65篇毛龙江
  • 25篇莫多闻
  • 17篇贾耀锋
  • 10篇黄春长
  • 9篇史辰羲
  • 8篇庞奖励
  • 8篇郭伟民
  • 7篇周昆叔
  • 7篇张振克
  • 6篇朱大奎
  • 6篇魏灵
  • 5篇张永战
  • 5篇郭媛媛
  • 5篇李明霖
  • 4篇杨競红
  • 4篇王颖
  • 4篇李书恒
  • 3篇谭志海
  • 3篇许叶华
  • 3篇周群英

传媒

  • 9篇第四纪研究
  • 8篇土壤通报
  • 7篇地理科学
  • 3篇地理学报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地理研究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沙漠
  • 2篇沉积学报
  • 2篇环境化学
  • 2篇地学前缘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文物保护与考...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气象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0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2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南岛三亚湾海滩研究被引量:34
2006年
海南岛三亚湾及其周边海滩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类是岩礁海岸海滩,发育于基岩和珊瑚礁岛波影区或珊瑚礁平台后侧,多为背叠式砂砾滩,滩窄、坡陡,具有数道陡坎,在岛礁背风侧常发育不同阶段的连岛坝,如白排人工岛西南端海滩、鹿回头湾大洲后侧及对岸的海滩、鹿回头湾和小东海海滩;另一类是沙坝海岸海滩,发育于向外海敞开的大沙坝的向海侧,海湾内砂质沉积物丰富,形成滩脊式或背叠式砂质滩,滩面宽坦,物质较细,如三亚湾和大东海海滩。因湾口朝向与湾内岛礁分布发育情况不同,湾内受常浪和台风强浪作用的强度与频率不同,加之现代泥沙补给情况的差异,这一类海滩的形态结构亦不尽相同。如三亚湾西侧近岬角处,波能辐聚,动力强,侵蚀作用突出,滩面呈近直线形倾斜,并形成两道陡坎;三亚湾中部,受岛礁保护,滩面宽阔,波浪消能空间充足,物质丰富,发育滩脊型海滩,滩面呈上凸形,基本稳定;三亚湾东侧,虽有岛礁掩蔽,但由于人为修建的绿地草坪带和水泥碎砖石小径等,建设高度过低,束狭了激浪带的自由作用宽度,减小了波浪消能范围,破坏了海滩的整体结构,同时阻断了沙坝向海滩的供沙,使滩面坡度加大,物质粗化,局部与小径相接处形成侵蚀陡坎、椰树等倾斜,呈侵蚀状态。
毛龙江张永战魏灵朱大奎
关键词:砂质海滩动力地貌
长江下游地区下蜀黄土堆积与成壤环境演变——以南京江北地区一典型剖面为例被引量:8
2006年
通过对南京江北地区一个典型剖面(TZC剖面)进行野外调查、室内磁化率、粒度等替代性指标分析和光释光断代研究,探讨了该地区第一层古土壤形成时的粉尘堆积与成壤环境演变特点。结果表明:第一层古土壤(400~50cm)形成于全新世最适宜期(8500~3100aBP),是在末次冰期下蜀黄土堆积成壤基础上的再发育,与下伏黄土之间存在发生学联系。根据沉积年代和沉积厚度对沉积速率估算,该地区末次冰期沉积速率约为11.17cm/ka,而且可以推测古土壤顶部经历过强烈的水土侵蚀作用,侵蚀的厚度为98.67cm,侵蚀下来的黄土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形成次生黄土,这表明了次生黄土同为风尘成因,只是经过后期雨水的侵蚀、搬运和再堆积而已。全新世晚期3100年以来,季风转变,沙尘暴加剧,土壤退化,在南京江北地区堆积成厚约50cm左右的现代黄土层或表土层。
毛龙江贾耀锋邹欣庆
关键词:环境演变沙尘暴全新世
史前关中盆地土壤剖面的黑碳与炭屑记录被引量:10
2016年
参照OSL测年和考古与历史学断代,利用黄土—土壤剖面沉积物中炭屑和黑碳(焦炭和烟炱)记录,结合磁化率、有机碳等古环境指标,揭示过去12000年火灾历史演变过程。炭屑和黑碳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早期区域野火活动频繁发生,中期火灾很少,晚期本地火灾频率呈现增长态势。黑碳(烟炱和焦炭)和炭屑分析呈现不平行变化趋势,可能是生物质燃烧的物质排放方式和传输过程的区域差异引起。距今3500~2800年间,黑碳和炭屑颗粒浓度峰值与全新世短尺度恶化气候事件具有明显同步性;同期,先周人部落大规模土地开垦发展旱作农业活动加剧。黄土高原千年尺度火灾变化与季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表明:全新世以来,野火频率变化取决于区域气候有效湿度和人类土地利用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谭志海龙艳侠范汇晨刘钊毛龙江
关键词:野火黑碳全新世
关中盆地西部黄土剖面年代序列及其记录的成壤环境演变被引量:6
2010年
应用光释光技术确定匠杨村黄土沉积序列年代框架。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其他指标测量结果,得到该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成壤环境演变:16.66~13.16kaB.P.期间气候干旱,风尘输入量较大,成壤作用微弱;13.16~8.31kaB.P.期间气候转暖转湿,风尘输入量最小,但因植被没完全恢复致使成壤强度仍很弱;8.31~3.24kaB.P.期间气候湿润,风尘输入量较小,是重要的成壤期,其间6.19~5.77ka和末期3.78~3.24ka旱化趋势导致风尘输入量增加和成壤强度减弱;3.24ka以来,在气候旱化趋势下风尘输入量增加,成壤作用再次减弱。
贾耀锋黄春长庞奖励毛龙江
关键词:关中盆地黄土光释光测年
泾河中游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研究被引量:27
2005年
根据长武ETC全新世土壤剖面的测定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过程,阐明了先周时代土壤特征及人类耕作对成壤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早期气候温和干燥,沙尘暴明显减弱,风尘堆积速率降低,具有轻微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对应于全新世最适宜期,该地气候温暖湿润,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大于风尘堆积作用,为典型的黑垆土成壤期。从3 100 a B.P.开始,季风气候格局发生转变,气候干旱化,沙尘暴加剧,风尘堆积速率大于生物风化成壤速率,土壤资源自然退化,形成弱成壤层和黄土层,两层均属于全新世黄土L0。先周时期耕作层对应古土壤层的顶部,土壤具有典型的团粒结构。3 100 a B.P.时的季风转变导致的气候干旱化与土壤退化促使了游牧民族南迁和“古公迁岐”事件的发生。
毛龙江黄春长庞奖励
关键词:环境演变耕作层全新世
渭北旱塬黄土记录的晚冰期以来短尺度气候变化被引量:4
2002年
通过对长武下孟村黄土剖面的野外考察和磁化率、粒度、吸湿水含量分析 ,探讨了该地区晚冰期以来气候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该剖面较好地记录了新仙女木期 (YD)和博令 阿勒罗德事件 (BL +AL)短尺度较小幅度气候变化事件 .对应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 ( 850 0— 31 0 0a .BP) ,该地为黑垆土成壤期 .从 31 0 0a .BP开始 ,季风气候格局快速转变 ,气候干旱化 ,土壤和土地资源退化 .所以 31 0
毛龙江黄春长周群英陈宝群
关键词:渭北旱塬黄土剖面晚冰期
渭河阶地全新世土壤粒度成分高分辨率研究被引量:13
2002年
通过对渭河阶地全新世土壤的野外考察和粒度成分的高分辨率分析研究 ,揭示了该区域褐色土的成壤作用过程与季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渭河第二级阶地褐色土形成在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 (85 0 0~ 310 0aB .P .) ,从 85 0 0aB .P .开始该土壤开始发育 ,老官台文化兴起。从 310 0aB .P .开始的气候干旱化和沙尘暴堆积形成了黄土L。层。
丁敏黄春长周群英毛龙江
关键词:高分辨率气候变化
澧阳平原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通过对澧阳平原野外调查,多剖面地层对比分析及岩板垱(YBD)剖面样品的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和年代测定,揭示该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环境演变,并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0~6ka B.P.间,澧阳平原由冲沟发育的黄土台地向河湖发育的平原丘岗地貌过渡;气候环境经历了弱暖湿-气候变差-凉湿-波动回暖-暖湿的变化;更新世末至全新世早期稻作农业的出现与该区的环境条件和文化基础密切相关;环境演变也推动了古人类活动范围和聚落特征的变化。
郭媛媛莫多闻毛龙江郭伟民
关键词:环境演变稻作农业
浙江上山遗址剖面记录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被引量:10
2008年
通过对上山文化遗址的野外勘察、野外采样和室内粒度、磁化率、释光年代(OSL)和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上山地区地貌演变过程,分析了上山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背景。研究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早期,上山地区为河流相砾石层堆积,中更新世晚期173kaBP左右,由于气候和海面变化及其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河流的二级阶地。而后阶地上接受风尘堆积,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的网纹红土。晚更新世,粉尘堆积加速,堆积了厚约1m的下蜀黄土。全新世(11.5kaBP-)开始,气候转暖,粉尘堆积速率降低,上山台地上保存有命名为"上山文化"的新石器遗址,其年代为11400 ̄8600aBP,遗址中发掘出大量陶器和石器工具,并发现有栽培水稻遗存,这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新石器遗址,是探索该地区农业起源和新石器文化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上山台地西侧低地经历了河流相—湖沼相—河流相—湖沼相的地貌过程,并且AMS14C年代表明,西侧水源消亡于距今1000多年,而台地东侧仍有河流流过,表明上山遗址所处地貌位置为靠近河湖水源的河流阶地之上覆有风成黄土的低平台地。
毛龙江莫多闻蒋乐平贾耀锋李明霖周昆叔史辰羲
关键词:环境演变网纹红土中更新世
环洞庭湖地区网纹红土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6
2008年
对环洞庭湖地区网纹红土中稀土元素(REE)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剖面稀土元素的总量(ΣREE)表现为白色网纹明显高于红色基质,白色网纹ΣREE平均值为224.7μg·g-1,红色基质平均值为198.5μg·g-1,总平均值为211.6μg·g-1,明显高于镇江下蜀黄土(207.7μg·g-1)和黄土高原黄土(159.2μg·g-1),表明网纹红土经过了强风化成壤作用.而且,网纹红土与黄土高原黄土和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相似性,表明网纹红土在成因上与黄土高原黄土和镇江下蜀黄土具有一致性,同为风成成因,网纹红土可能是黄土高原黄土在中国东南部或南部的延伸.
毛龙江莫多闻杨兢红史辰羲
关键词: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洞庭湖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