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友才
- 作品数:96 被引量:772H指数:15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半干旱地区抗旱作物的育种方向和策略被引量:5
- 2004年
- 在半干旱地区作物生长的主要的限制因子是水分,主要包括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现有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作物育种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中等强度抗旱能力和高产潜能的品种。由于作物的生产是在特定水、温、光和热等特定条件下进行的,而且作物的生产又是个种群过程而非个体的表现;因此,抗旱品种的选育应该遵循高产性、针对性和整体性的原则。现有的抗旱育种理论有很多引起争议且不完善的地方,总的趋势就是要选育小根系、繁殖分配优化、在低水多变环境下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并且能对干旱环境迅速作出反应的品种。
- 熊友才李凤民
- 关键词:半干旱地区抗旱育种高产
- 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生长塑性与产量形成特征被引量:1
- 2017年
- 旱地小麦在进化过程中经受了自然和人工的双重选择,其中人工选择在品种驯化和改良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本文综述了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进化特征、生理可塑性、形态可塑性和种群属性演变等几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探讨了旱地小麦适应逆境胁迫的生理生态机理,并勾画了其进化路线.在旱地小麦从二倍体到六倍体的漫长进化历程中,自然选择对小麦适应外界环境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人工选择的介入,以产量为主要目标的性状选择不断得到强化,从群体上呈现适应逆境的形态特征.人工选择下旱地小麦的水分及养分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生物量分配呈现出地下部减少、地上部增加的分配特征,对密度胁迫和高温胁迫的耐受性不断增强,但单位面积光合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旱地小麦生产是复杂的群体过程,而非简单的个体反应.人工选择提高了旱地小麦的种群适合度和个体繁殖分配,强化了与环境的协同性,却弱化了其自然种群属性.本文还对旱地小麦的进化图进行了描绘,对气候变化下旱地小麦育种和栽培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 刘英霞王建永程正国Asfa Batool祝英陈应龙陈应龙王静
- 关键词:旱地小麦进化
- 区域气候变化统计降尺度研究进展
- 统计降尺度方法(the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ethods,SDM)是为合理预测区域尺度的气候变化情景而提出的新型研究方法。统计降尺度法利用多年大气环流的观测资料建立大尺度气候要素和区域气候要...
- 朱宏伟杨森赵旭喆熊友才王绍明张霞
- 关键词:全球变化
- 旱地作物根土系统调控及生态适应性研究
- 李凤民张大勇熊友才贾宇
- 1、在系统揭示人工选择压力下根冠调控与作物抗旱性关系方面,1)首次明确提出旱地作物根系生长冗余学说,并提供了系列性的实验证据。应用ESS(进化稳定对策)理论具体分析了水分亏缺条件下作物个体生长和群体产量优化之间的关系,首...
- 关键词:
- 关键词:旱地作物根系生长苜蓿草
-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增产机理研究及技术集成应用
- 李小刚崔增团李凤民刘健张志成万伦曹发魁吴翻江李耀辉肖亚东牛建彪秦军科吴永斌段鑲全刘小平王忠宁孙国鈞郭瑞英熊友才贾宇
- 深化和完善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的增产机理,明确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增产效果的空间变异。全膜双垄集雨沟播增加玉米孕穗和花期之前土壤温度;增加休闲期和苗期土壤含水量,增强玉米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将土面蒸发转化为作物蒸腾...
- 关键词:
- 关键词:玉米种植
- 松山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植被动态及变化格局被引量:13
- 2006年
- 作为全球生态保育的基石,保护区管理和设计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描述不同功能区在相应保护措施下植被的差异性变化。运用遥感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手段,利用两期Landsat5TM影像提取出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2001年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信息,对植被动态进行分析,并按变化率分为减少、无变化和增加3种类型,利用景观指数刻画出变化格局,就植被动态及其变化格局在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异性进行比较。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保护区建立后植被大体稳定并有所改善,形成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的植被覆盖梯度。(2)在绝对保护措施下,核心区植被稳定性高并得到进一步改善。植被稳定类型集中于区域中心,增加类型聚集在区域边缘,减少类型与自然植被动态特征相符呈随机分布状态。(3)受经营、开发措施影响,实验区稳定性低,变化面积大、变幅大、增加与衰退共存,植被覆盖居全保护区最低且有退化趋势。(4)缓冲区植被动态呈现出一定的随机分布格局。
- 周睿王辉葛剑平熊友才吴记贵
-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遥感动态监测
- 气候变化下旱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第十一届国际旱区发展大会综述被引量:3
- 2014年
- 干旱区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旱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与粮食安全是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2013年3月国际旱区发展委员会(IDDC)和中国科学院等十家单位在北京举办了第十一届国际旱区发展大会,会议围绕"气候变化下干旱区的粮食及能源安全"主题共做了114场报告,其中旱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是最突出的主题。本文综述了大会主要报告内容,包括气候变化对旱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旱区水土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管理、草地发展与牧草管理、植物逆境生理学、旱区植物抗性改良新技术应用和旱区社会-自然和生态耦合关系等诸多方面。最后还对会议主题进行了述评,就旱区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社会经济和居民生计等耦合关系进行了讨论。
- 赵旭喆王慧莉富广强莫非Asfa Batool王绍明熊友才
- 关键词:气候变化干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可持续性
- 旱区农业雨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持续性:2013干旱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国际会议综述被引量:12
- 2014年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凸显,旱区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生态学家的关注。本文综述了2013年10月14—18日在兰州大学举行的干旱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国际会议全部28场学术报告,围绕"旱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主题,分别从干旱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信息系统构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文章最后围绕生态系统圈层管理理论,总结了最近几年在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方面的最新进展,构建了生态保育和农业生产之间的耦合关系图,为气候变化下旱区粮食安全、农户生计改善、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王慧莉田涛王建永Asfa Batool赵旭喆莫非Nudrat Aisha Akram熊友才
- 关键词:干旱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 田间微集雨技术研究及应用被引量:79
- 2013年
- 过去30a,田间微集雨技术逐渐发展成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主要耕作技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同田间微集雨及覆盖(地膜、砂石和秸秆)栽培技术在黄土高原不断更新换代,先后经历了垄沟无覆盖技术、平地覆盖技术、垄沟半覆盖技术和垄沟全覆盖技术等发展过程,特别是沟垄地膜全覆盖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为西北旱区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本文综述了田间微集雨技术的演变历程及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机理,归纳了垄沟和覆盖模式及播种方式对作物产量形成、水分利用效率、作物生理生态、土壤质量、土壤微生物、杂草、病虫害、覆盖物残留和作物物候等的影响,并分析了该技术的高产高效和生态风险以及两者的互作关系。文章最后还对该技术的高效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进行了讨论,旨在对雨养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 莫非周宏王建永赵鸿张恒嘉吴姗陈应龙杨通邓浩亮Asfa Batool王润元Simon Nzou Nguluu李凤民熊友才
- 关键词:土壤含水率降雨雨养农业高产高效可持续性
- 全球升温下中国温度区域变化的稳定性被引量:15
- 2007年
-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20世纪后半期的气温变化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气温变化幅度有显著的纬度效应:纬度越高,方差值越大,说明气温变化的幅度也越大。在季节上,气温变化幅度差异显著,普遍是冬季大,夏季小。气温变化幅度的纬度效应在区域分布上,冬季的纬度效应出现在35°N以北,35°N以南不存在纬度效应;夏季的纬度效应表现在34°N以南,34°N以北没有明显的纬度效应。30°N~35°N之间的地带是冬夏季节差异最小的地带,从这一地带开始,不管往南还是往北,气温变化的季节差异都趋于增大。这种格局与我国升温的区域分布是一致的,说明我国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气温变化是持续升高的。最后对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别进行了机制上的探讨。
- 卢爱刚庞德谦康世昌王天明熊友才葛剑平
- 关键词:全球升温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