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索爱琴

作品数:104 被引量:329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22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蛋白
  • 14篇缺血
  • 14篇细胞
  • 14篇阿尔茨海默病
  • 12篇淀粉样
  • 11篇脑梗
  • 11篇脑缺血
  • 10篇脑梗死
  • 10篇梗死
  • 9篇抑郁
  • 9篇皮质
  • 8篇淀粉样蛋白
  • 8篇海马
  • 8篇Β淀粉样
  • 7篇光化学
  • 5篇动物
  • 5篇动物模型
  • 5篇多发
  • 5篇多发性
  • 5篇多发性硬化

机构

  • 104篇河南省人民医...
  • 10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河南省肿瘤医...
  • 3篇郑州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新乡医学院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市惠爱医...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河南中医学院...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北京医院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上海市精神卫...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04篇索爱琴
  • 47篇张杰文
  • 26篇李玮
  • 23篇赵建华
  • 18篇卢芬
  • 15篇朱良付
  • 14篇韩雄
  • 11篇向莉
  • 8篇党雷
  • 8篇许予明
  • 7篇胡亚梅
  • 7篇张健
  • 6篇黄月
  • 5篇秦得营
  • 5篇王江桥
  • 4篇李旭
  • 4篇段瑜
  • 4篇葛继晖
  • 3篇成巧梅
  • 3篇王山梅

传媒

  • 5篇临床荟萃
  • 5篇第九次全国神...
  • 4篇河南实用神经...
  • 4篇中国心理卫生...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4篇郑州大学学报...
  • 4篇医药论坛杂志
  • 4篇中国实用神经...
  • 3篇河南诊断与治...
  • 3篇河南医药信息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原医刊
  • 3篇中国实用医刊
  • 3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医药导报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8篇2009
  • 8篇2008
  • 9篇2007
  • 26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7篇2003
  • 9篇2002
  • 3篇2001
  • 5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4篇1995
  • 2篇1994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人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分析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脑脊液(CSF)检测对结脑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成人结脑患者CSF常规、生化、PCR、抗酸染色、抗结核抗体检测结果。结果82.05%的患者CSF压力升高;患者细胞数升高者占94.19%,发病2周以上入院者以淋巴细胞为主者(91.5%);氯化物降低者占72.09%;糖降低者占73.25%;蛋白升高者占89.53%;抗酸染色阳性率为5.81%;PCR-结核杆菌DNA阳性率为53.33%,抗结核抗体阳性率为25.00%。结论CSF常规及生化改变异常率高,对成人结脑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临床医师早期诊断结脑时。
韩雄李森索爱琴张杰文赵建华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生化病原学
大鼠光化学局灶脑缺血影像学动态观察
2006年
目的观察大鼠光化学脑缺血影像学的动态演变过程。方法光化学诱导脑缺血,选择不同时点(1、4、24、72、168h)扩散加权成像(T2W I),并进行比较。结果T2W I成像在1h内即发现缺血灶,24h病灶最大,168h与4h时相接近。结论T2W I是确定脑缺血改变的敏感的检测方法。
张杰文索爱琴卢芬李玮朱良付
关键词:光化学脑缺血动物模型T2加权像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和结核性脑膜炎(TBM)在临床、脑脊液方面的区别,以期早期诊断、治疗,改善病人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比较10例CNM和86例TBM患者的临床特点、脑脊液改变的异同。结果两种脑膜炎均以亚急性或慢性形式起病,CNM组患者视盘水肿和呕吐症状明显多于TBM组;CNM组患者脑脊液开放压力和细胞数增加更明显,但头痛、发热、抽搐、精神症状、消瘦、盗汗、大小便障碍、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病理征阳性、脑神经损伤、肢体瘫痪、感觉障碍以及脑脊液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改变等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和脑脊液资料有助于鉴别两种脑膜炎。
韩雄李森索爱琴张杰文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
高血压者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的无创测定及临界关闭压变化率对脑血管储备能力的评价
目的:无创测定高血压者的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LLCA),并比较流速变化率和CCP变化率对脑血管储备能力评价的优劣。方法选择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例。另择健康志愿者35例为对照组。先用经颅超声多普勒仪、无创血压监测仪持...
朱良付索爱琴黄如训盛文利高庆春陈颖贤刘春岭曾进胜
关键词:血压临界关闭压脑灌注压
文献传递
β淀粉样蛋白诱导大鼠小胶质细胞脂多糖受体CD14和肿瘤坏死因子-α mRNA的表达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β淀粉样蛋白(Aβ1-42)诱导大鼠小胶质细胞脂多糖受体CD14和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小胶质细胞株复苏培养后分为2组:Aβ1-42组和抗CD14加Aβ1-42组。抗CD14加Aβ1-42组使用抗CD14抗体拮抗CD14的表达,再分别用不同浓度的Aβ1-42(0、62.5nmol/L、125nmol/L、250nmol/L)进行干预,2组均在Aβ1-42干预2h后用RT-PCR法检测CD14及TNF-αmRNA表达的量。结果:不同浓度的Aβ1-42干预小胶质细胞2h后,62.5nmol/L与0nmol/LAβ1-42组CD14mRNA的表达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Aβ1-42浓度为125nmol/L和250nmol/L时,CD14mRNA的表达逐渐增加(P<0.05)。使用CD14抗体后,抗CD14加Aβ1-42组中CD14mRNA的表达与Aβ1-42组比降低(P<0.05)。Aβ1-42组TNF-αmRNA的表达随Aβ1-42的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与Aβ1-42组相比,抗CD14加Aβ1-42组中TNF-αmRNA的表达在Aβ1-42浓度为125nmol/L开始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Aβ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可通过脂多糖受体CD14使TNF-αmRNA的表达增加,且与Aβ1-42的作用浓度呈正相关。
葛继晖索爱琴许予明李玮朱良付张杰文成巧梅苗成
关键词:Β淀粉样蛋白小胶质细胞脂多糖受体CD14肿瘤坏死因子-Α
米氮平治疗脑梗死伴发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观察米氮平对脑梗死伴发抑郁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经临床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17例,随机分为米氮平组57例和对照组60例。米氮平组除了服用米氮平外,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分别在基线、治疗1周、3周、7周和6月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结果:研究结束时,抗抑郁疗效,米氮平组57例(100%)全部达到有效,且痊愈41例(71·9%);对照组达到有效以上的共8例(13·4%),其中痊愈4例(6·7%)。神经功能康复,米氮平组显效率78·9%(45例),对照组显效率51·7%(31例)。从第3周起,米氮平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就好于基线情况(31·2±11·2/39·2±15·8),到研究结束时,更是明显好于对照组(15·7±5·4/21·8±9·7,t=4·17,P<0·01)。结论:米氮平对脑梗死后抑郁具有很好的疗效,在抑郁症状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马建军李学冯艳徐军索爱琴
关键词:脑梗死抑郁米氮平神经功能康复
米氮平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张杰文郭慧荣索爱琴李玮朱良付
关键词:米氮平帕罗西汀老年抑郁症
POEMS综合征误诊15例分析被引量:4
2003年
向莉胡亚梅索爱琴
关键词:误诊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1894年Binswanger报道8例非典型动脉硬化所致的进行性痴呆,命名为'皮质下慢性迸行性脑炎'或称'BirlSWanger痴呆'.1902Alzbeimer1962年Olsxewski对其病理改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党雷索爱琴
关键词: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老年性痴呆脑海马病理
文献传递
多发性硬化脑部MRI增强病灶特征的研究
1998年
目的:为探讨多发性硬化MRI增强病灶的形态特征、自然寿命、演变规律。方法:对12例临床诊断的多发性硬化患者每月MRI检查1次,6~28个月的长期追踪,获得291个病灶。结果:新增强病灶的大多数在2个月内消失,其半减期为24d;10mm以上的增强病灶,多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化分别由均匀强化演变为环形、点状强化及不强化四个阶段。10%(29/291)的增强病灶不能被相应的T2加权像所显示。结论:研究表明,新增强病灶出现后,随着时间推移病灶缩小最后消失,未见扩大或病灶相互融合;T1增强像在指示新病灶方面较T2加权像为优。
赵志刚张春玲张春娥文世林索爱琴索爱琴马书平史大鹏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NMR成像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