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泓澈

作品数:15 被引量:16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石油与天然气...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盆地
  • 5篇天然气
  • 5篇凹陷
  • 4篇油气
  • 4篇成藏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源岩
  • 3篇烃源
  • 3篇烃源岩
  • 3篇西部凹陷
  • 2篇地层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油气藏
  • 2篇运聚
  • 2篇溶解度
  • 2篇天然气地球化...
  • 2篇天然气地球化...
  • 2篇气藏
  • 2篇莺歌海

机构

  • 9篇中国石油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冀东...
  • 1篇中国石油吐哈...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5篇范泓澈
  • 10篇高岗
  • 10篇黄志龙
  • 3篇冯冲
  • 3篇刚文哲
  • 2篇沈霞
  • 2篇童传新
  • 2篇李君
  • 2篇袁剑
  • 2篇朱建成
  • 1篇庞雄奇
  • 1篇聂朝强
  • 1篇刘敬明
  • 1篇杨淑亚
  • 1篇韩永林
  • 1篇张秋茶
  • 1篇桑廷义
  • 1篇苗忠英
  • 1篇陈践发
  • 1篇吴中彬

传媒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年份

  • 1篇2013
  • 8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堡凹陷古近系深层烃源岩分布特征及厚度预测被引量:14
2011年
以层序地层学为依据,利用地震资料和测井信息,建立沉积相、地震相与暗色泥岩之间的关系,对南堡凹陷不同层序地层格架内泥岩、暗色泥岩的分布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识别有机碳含量的方法,通过统计不同体系域和不同沉积相带泥岩的烃源岩达标率,对南堡凹陷深层烃源岩的分布和厚度进行了预测与评价。结果表明,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下部是烃源岩发育的主要位置。SQ2暗色泥岩和烃源岩厚度占地层总厚度的比例最大,SQ5—SQ8和SQ9次之,但累积烃源岩厚度大体相当。并不是所有的暗色泥岩都可以成为烃源岩,烃源岩的分布与有机质的富集程度有关。
范泓澈黄志龙庞雄奇马乾刚文哲刘永昌高岗胡博
关键词:古近系层序地层体系域南堡凹陷
高温高压条件下甲烷和二氧化碳溶解度试验被引量:42
2011年
根据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测得的甲烷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在碳酸氢钠型水中的溶解度数据,对两种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及地层水矿化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层水中的溶解机制不同,导致两种气体的溶解度值随温度、压力条件的变化具有不同的演变特征;综合前人低温(小于90℃)测试的溶解度数据,可将甲烷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演变关系划分为缓慢递减(0~80℃)、快速递增(80~150℃)和缓慢递增(大于150℃)3个阶段;二氧化碳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压力升高而逐渐增大,其溶解与析离能力受压力影响更为明显;实际地层中,两种气体间溶解度的差异演变影响了天然气的空间分布。
范泓澈黄志龙袁剑高岗童传新冯冲
关键词:高温高压甲烷二氧化碳溶解度
含油气盆地异常低压成因研究现状被引量:21
2008年
从不同地质因素入手,分析了含油气盆地异常低压的形成机理,认为各种机理在形成异常低压时的作用范围和程度明显不同:由地壳垂向抬升作用引起的地层抬升和上覆地层的剥蚀及其导致的地层温度降低是低压形成的重要区域因素,尤其是在垂向构造活动较为频繁的盆地;轻烃扩散对油气藏内压力的降低具有一定作用;流体密度差产生的低压与区域性地层倾斜有关,是深盆气藏压力降低的原因之一;低水位承压面主要在浅部流体压力系统起作用,对深部流体压力系统的作用微弱;渗吸、储层物性差异与地层水化学作用对实际异常低压的形成意义不大;地下流体采出出现于油气藏开采之后的阶段,不是原始地层异常低压的原因。指出在对不同含油气盆地的异常低压进行解释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岗刚文哲范泓澈桑廷义聂朝强
关键词:含油气盆地异常低压油气藏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4+5~长6油层组裂缝发育特征及对原油运聚的控制作用被引量:3
2011年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4+5和长6油层组原油分布极为复杂,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研究区主要存在3种不同类型的原油,以A类原油分布范围最广,油源对比证明该类原油主要来自下部长7油层组烃源岩。因此,在研究区典型的低幅度构造背景下,寻找沟通源岩与上覆储层的输导通道,是探寻该区油气富集规律的关键。大量的岩心、成像测井资料显示:尽管研究区的断裂较少,但高角度的半开启-开启性裂缝发育,裂缝面含油特征明显,沿裂缝面,原油具有明显的运移过程。同时,发现研究区裂缝的分布范围、走向与基底断裂诱导作用具有密切的关系。裂缝对原油运聚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裂缝的发育不仅可以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同时,也可以与其他输导体系相匹配成为原油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裂缝的分布范围与原油含油范围对应关系良好,在裂缝分布区附近的储层有利于原油的富集成藏。
范泓澈黄志龙高岗沈霞吴海瑞
关键词:油气运聚
吐哈盆地石炭系-下二叠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高岗黄志龙范泓澈杨淑亚
通过石炭系-下二叠统岩性分布、烃源岩岩性分布、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分析及其与三塘湖盆地、准噶尔盆地相应层位烃源岩的特征对比等,结合油气源分析、构造演化特征、烃源岩演化特征、储盖配置、油气运移特征等对吐哈盆地石炭系-下二叠统...
关键词:
关键词:泥质岩油气藏形成油气运移
辽河探区西部凹陷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分析
本论文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理论方法,充分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录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西部凹陷天然气的组分及同位素、赋存状态、来源,并以此为基础,划分天然气的类型和分布规律,部分地区天然气与中生界...
范泓澈
关键词: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文献传递
辽河探区西部凹陷原油溶解气逸出及其成藏意义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辽河探区西部凹陷原油溶解气油比变化特征及其与原油密度关系,分析了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分布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原油溶解气油比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随深度变浅而降低,与原油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依据原油密度与原油溶解气油比相关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及其分布特征.凹陷内部的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相对较小,但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气藏的形成;而凹陷边缘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一般较高,但保存条件差,对天然气成藏不利.
高岗黄志龙范泓澈李君
关键词:原油溶解气天然气成藏原油密度
富甲烷天然气溶解实验及水溶气析离成藏特征被引量:16
2011年
对不同温度(90~200℃)和压力(20~120 MPa)条件下的富甲烷天然气在碳酸氢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值进行了实验测定,阐述了甲烷溶解度随温度、压力及矿化度的变化特征。综合前人的实验结果,将天然气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划分为3个阶段:①缓慢递减阶段(0~80℃);②快速递增阶段(〉80~150℃);③缓慢递增阶段(〉150℃)。在温压的共同作用下,溶解度随埋藏深度的增加,也具有不同的阶段变化特征;且当地层水温度、压力足够高时,甲烷的溶解能力趋近于某一极限值。利用甲烷溶解度回归方程有助于对不同地区水溶气析离脱气界限的估算。我国主要存在包括侧向阶段脱气、断裂-底辟脱气、盖层渗滤脱气和构造抬升脱气4种与构造和渗滤作用有关的水溶气析离成藏模式。
范泓澈黄志龙袁剑高岗童传新
关键词:甲烷溶解度水溶气成藏模式
英买力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6
2008年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以及英买力地区个别井区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已经进行过研究,但对于整个英买力地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却还未作系统研究。英买力地区位于塔北隆起西部,该区天然气组分以烃类气体为主,烃类气体中甲烷含量占绝对优势,非烃气体主要为N2和CO2;天然气干燥系数整体较低,属于典型的湿气。对其天然气成因、来源进行分析表明,该区天然气大部分为来自库车坳陷的煤型气,部分为典型油型气与煤型气的混合气。该区大部分天然气烃类碳同位素特征为正序分布,部分天然气甲烷系列同位素组成存在"倒转"现象。造成这种"倒转"的主要原因有:①天然气逸散造成的同位素分馏效应;②不同类型天然气混合。此外,根据δ13C1值计算的镜质体反射率结果得出,该区天然气为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的产物。
苗忠英张秋茶陈践发范泓澈
关键词: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碳同位素油气成因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段油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利用岩芯、录井和测井等基础资料,对胡尖山地区长6段地层沉积相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油水层的分布规律及控制油水层相间分布的地质条件。胡尖山地区砂体微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河道间四种类型,勘探成果表明不同沉积微相均有油藏分布,厚层叠置砂体多为水层占据,同一时期沉积砂体的不同部位含油性不尽相同。研究区油水的这种复杂分布特征说明沉积相不是控制油水复杂分布的唯一因素。储层内部结构、钙质胶结程度、原油侧向输导能力及不同时期沉积砂体的连通性都对油水层的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中,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特征、原油侧向输导能力及储层内部结构是制约油水分布的主要原因。
范泓澈黄志龙高岗李君吴中彬刘敬明
关键词:沉积相储层结构主控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