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章岭

作品数:6 被引量:96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康复
  • 2篇偏瘫
  • 2篇卒中
  • 2篇脑性
  • 2篇脑性瘫
  • 2篇脑性瘫痪
  • 2篇脑卒中
  • 2篇康复机器人
  • 2篇康复训练
  • 2篇机器人
  • 1篇等速肌力
  • 1篇等速肌力训练
  • 1篇动功
  • 1篇虚拟现实
  • 1篇虚拟现实技术
  • 1篇日常生活活动
  • 1篇日常生活活动...
  • 1篇日常生活能力
  • 1篇上肢
  • 1篇上肢运动

机构

  • 6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6篇范章岭
  • 4篇尹正录
  • 4篇孟兆祥
  • 3篇金星
  • 2篇王继兵
  • 2篇陈波
  • 2篇张熙斌
  • 1篇薛永骥
  • 1篇柯明慧
  • 1篇凡国华
  • 1篇许光旭
  • 1篇任素伟
  • 1篇王林兰
  • 1篇王秀蓉
  • 1篇王奎

传媒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下肢康复机器人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法对1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训练8周后评价康复效果。结果患者的步态功能、平衡功能、AD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好转(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促进患者步行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凡国华尹正录范章岭王林兰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下肢康复机器人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对脑外伤恢复期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观察脑外伤恢复期患者接受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康复训练前后平衡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的变化,并与传统平衡训练进行比较。方法选取苏北人民医院康复科住院脑外伤恢复期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临床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VR技术的平衡训练,包括拼图、踩鼹鼠和花园采摘三个项目,共30min,每周6次;对照组给予同等时间的传统平衡训练。于训练前(治疗前)和训练8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平衡测试仪对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和姿势控制能力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①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BBS评分分别为(46.57±1.82)和(42.79±2.23)分,均较组内治疗前[(38.34±2.54)和(39.22±2.86)分]有显著改善(P〈0,01),且实验组治疗后的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②姿势控制能力方面,实验组治疗后的压力中心(COP)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摆动幅度标准差分别为(2.59±0.86)和(2.35±0.88),COP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平均速度分别为(5.02±1.03)和(3.44±0.62)mm/s,COP运动长度为(176.73±55.38)mm,COP运动面积为(109.31±65.77)mm2,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较组内治疗前改善并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VR技术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外伤恢复期患者的平衡功能及姿势控制能力,且效果优于传统平衡训练。
金星许光旭孟兆祥陈谦陈波范章岭王秀蓉
关键词:脑外伤虚拟现实康复训练
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52
2017年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12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患侧肘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Biodex System-4等速测试训练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明显提高(t>7.083,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369,P<0.05)。两组在60°/s、120°/s角速度时,肘屈肌、伸肌峰力矩、总功和平均功率均提高(t>2.149,P<0.05),观察组120°/s角速度时伸肌峰力矩,60°/s、120°/s角速度时伸肌总功和平均功率优于对照组(t>2.027,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尹正录朱小云范章岭张熙斌王奎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上肢等速肌力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探讨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32例患儿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均进行8周康复训练。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中D区和E区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儿各项指标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对照组与机器人组患儿的GMFMD区评分分别为59.33±20.69,77.24±17.35;E区评分分别为:41.58±9.81,49.81±21.06,两组评分较治疗前都明显提高(P<0.01),且机器人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显著提高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金星孟兆祥尹正录张熙斌王继兵范章岭陈波柯明慧
关键词:康复机器人脑性瘫痪
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肌力训练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离心肌力训练(EST)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骨科及康复科治疗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离心肌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8周及12周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握力测试及病患网球肘评价(PRTEE)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握力、PRTEE评分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VAS、握力、PRTEE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VAS、握力值、PRTEE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2周时,其疼痛VAS评分较治疗4周及治疗后8周时有轻度上升,而观察组VAS评分则相对稳定;对照组PRTEE评分治疗后12周与治疗后8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肌力训练可显著缓解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疼痛,增加握力并改善肘关节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建建孟兆祥尹正录范章岭金星桑学涵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肱骨外上髁炎VAS评分握力
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步态功能的影响
2014年
目的:研究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步态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1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法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Motomed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治疗后)分别采用改良 Ashworth 痉挛分级评定患者肌张力,使用步态分析评定患者步态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步态功能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步态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常规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Motomed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步态功能。
孟兆祥王继兵薛永骥任素伟范章岭
关键词:痉挛型脑性瘫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