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毅 作品数:16 被引量:118 H指数:7 供职机构: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更多>>
全身麻醉联合前锯肌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生存质量及术后疼痛的影响 2023年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联合前锯肌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生存质量、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0例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接受全身麻醉联合前锯肌神经阻滞麻醉。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6、12、24 h疼痛程度,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评价患者术后24 h的恢复情况及术后3 h、术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血清与疼痛相关的细胞因子[神经肽Y(NPY)、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水平。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12 h 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24 h QoR-40评分及术后6个月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 NPY、PGE2、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使用全身麻醉联合前锯肌神经阻滞,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远期生存质量,可能与减少与疼痛相关的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李亚琴 梁维 谭毅 赵振海 李敏 熊威威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 不同急性应激反应大鼠模型的比较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比较三种急性应激反应动物模型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建立相对适宜的急性应激反应模型。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Ⅰ)、断尾组(Ⅱ)、烧伤组(Ⅲ)和截肢组(Ⅳ),每组10只。正常组不做处理,断尾组在靠近尾端的尾干处(即S3和S4脊髓神经之间)横切,烧伤组制成30%体表面积III度烫伤模型,截肢组以左下肢截肢作为严重创伤应激。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皮质醇(corticosterone,CORT)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下丘脑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I组相比,Ⅱ、Ⅲ、Ⅳ组ACTH、CORT水平均升高(P<0.05),c-fos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Ⅲ组相比,Ⅱ、Ⅳ组ACTH、CORT水平、c-fos蛋白表达较高(P<0.05);但II组与IV组各项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低位尾干切断制作急性应激反应模型,具有操作步骤简单、致伤程度较一致、应激效果明显等特点,能够较客观地反映人类遭遇突发事故时的应激反应,是较为理想的急性应激反应的建模方式。 胡越 熊威威 谭毅 黄志华 李爱国 蒋奕红关键词:急性应激反应 断尾 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对新生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观察并对比单次注射依托咪酷和丙泊酚对新生大鼠空间认知能力、探索能力、学习记忆能力等认知功能及海马组织的影响。方法日龄17—18dSD大鼠39只,按完全随机设计平均分为对照组(C组)、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13只,分别单次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0ml/kg(c组)、依托咪酯5mg/kg(E组)和丙泊酚50mg/kg(P组)进行麻醉。麻醉完全清醒后3h,每组随机选取10只,采用旷场实验、洞板实验和Y型电迷宫实验进行空间认知能力、探索能力、学习记忆能力的测定;每组3只,应用HE染色法观察海马组织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中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旷场实验中,E、P组中央格停留时间和穿越格子数[分别为(4.40±2.01)8和(4.60±1.96)8,(37.90±11.88)个和(36.30±15.68)个]与C组[(3.70±1.06)8,(39.10±11.89)个]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洞板实验中,E、P组伸入洞的次数[分别为(12.00±3.13)次,(10.00±2.79)次]与C组[(16.30±4.62)次]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迷宫实验中,E组正确反应次数和全天总反应时间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正确反应次数[(9.80±2.39)次]与C组[(13.30±2.00)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E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全天总反应时间[(82.30±10.20)s]与C组[(67.70±12.18)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E染色中,各组海马组织未见明显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E、P组海马神经元Caspase-3表达(35.67±1.53,37.33±2.31)与C组(32.33±2.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单次腹腔注射依托咪酯可一� 倪旭青 熊威威 王华 谭毅 黄志华 姚新宇 蒋奕红关键词:依托咪酯 丙泊酚 行为学 针刺对吗啡麻醉及镇痛后并发症防治效果观察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观察针刺对吗啡麻醉及镇痛后并发症的防治效果,探讨针刺治疗机制。方法:将择期经尿道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腰麻后,Ⅰ组不再进行操作;Ⅱ组、Ⅲ组行针刺治疗,留针30min,Ⅱ组穴取合谷、曲池、内关、支沟,Ⅲ组穴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观察围麻醉期不同时点各组患者的肠鸣音、恶心、呕吐、瘙痒等变化情况。结果:吗啡腰麻后各组患者肠鸣音减少。Ⅱ组针刺后及手术开始时肠鸣音次数增加,与Ⅰ组、Ⅲ组同时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5.0%(1/20)、30.0%(6/20),均低于Ⅰ组的35.0%(7/20)、80.0%(16/20)。结论:无神经传导阻滞情况下,针刺治疗对吗啡相关并发症有治疗效果;神经传导通路阻断后,针刺治疗对吗啡引起的并发症治疗作用减弱。针刺治疗机制可能与神经通路有关。 蒋奕红 江伟 蒋雷鸣 林高翔 杨华 谭毅 熊威威关键词:针刺麻醉 椎管内麻醉 吗啡 术后并发症 医学临床技能竞赛思考 被引量:2 2016年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无论医疗仪器多先进,医生的临床技能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因此,加强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是提高医学临床教学质量的关键[1]。从2010年起,教育部医学教育临床教学研究中心开始举办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我校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取得了较好成绩。 樊芳玲 蒋奕红 熊威威 李爱国 黄志华 谭毅关键词:教学 门诊全身麻醉下胃肠镜检查术对成人不同年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观察门诊无痛胃肠镜丙泊酚麻醉后及离院时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情况,探讨年龄对门诊麻醉后认知恢复与安全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拟行无痛胃肠检查,根据不同年龄(20~79岁)分为I^VI 6组,每组30人,共180人。应用警觉镇静评分及简易智能精神测量表对丙泊酚麻醉下行无痛胃肠镜检查后的麻醉清醒时间、离院时间、认知功能恢复时间及程度进行观察与评估。结果所有年龄段患者麻醉后警觉镇静评分达5分时,记忆力及回忆力明显受抑制;在离院时,所有年龄段患者的记忆力完全恢复,但70岁以上患者的注意力与计算力仍受抑制;I^VI组患者结束麻醉后离院的时间逐渐延长。40岁以后各组患者自觉认知功能行为功能完全恢复时间大于实际离院时间。结论丙泊酚麻醉行无痛胃肠镜检查和治疗后认知功能部分受抑制;40岁以上患者应适当延长离院时间至其认知功能完全恢复。 蒋奕红 刘莉 倪旭青 熊威威 谭毅 李爱国 郑天衡 蒋德斌关键词:门诊麻醉 丙泊酚 麻醉安全 电针对断尾大鼠椎管内麻醉下应激反应调控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部位联合鞘内注射芬太尼对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作用的影响及与脊髓表达c-fos蛋白相关的机制。方法:将鞘内置管成功的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对照组(Ⅰ组,仅鞘内置管注射生理盐水50μL)、模型组(Ⅱ组,低位尾干切断+鞘内置管注射生理盐水50μL)、鞘内麻醉组(Ⅲ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芬太尼50μL,2.5μg)、鞘内麻醉+体针组(Ⅳ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50μL芬太尼,采用电针仪刺激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强度<2 m A,频率2/100 Hz,时间30 min)、鞘内麻醉+耳针组(Ⅴ组,模型成功后,鞘内注射芬太尼50μL,取双侧耳尖穴进行穴位电刺激,刺激参数及时间同Ⅳ组),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激素(CORT)水平,取脊髓L4-6段,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记法测脊髓c-fos蛋白表达,用IPP6.0凝胶成像系统进行分析。结果:Ⅱ组血清ACTH、CORT水平和脊髓c-fos表达均较Ⅰ组明显升高(P<0.01),与Ⅱ组相比,Ⅲ组、Ⅳ组、Ⅴ组血清ACTH、COR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脊髓c-fos表达在Ⅱ组与Ⅲ组间无差异(P>0.05)。Ⅲ、Ⅳ组间,血清激素水平无差异(P>0.05),Ⅴ组c-fos表达较Ⅳ组低(P<0.01)。结论 :体针和耳针电刺激复合鞘内麻醉均对降低急性疼痛大鼠的应激反应有效;鞘内麻醉下,非神经阻滞区域的耳针作用明显,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传导诱发脊髓释放c-fos蛋白有关。 刘莉 蒋奕红 熊威威 谭毅 黄志华 李爱国 杨华关键词:芬太尼 应激反应 脊髓 不同比重腰麻及硬膜外复合麻醉对下肢内固定修复术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比重腰麻及硬膜外复合麻醉对下肢内固定修复术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择期接受单侧下肢手术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取低密度小剂量腰麻及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照组采取持续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下肢改良Bromage评分情况,以及麻醉阻滞见效时间(T1)、患者痛觉恢复时间(T2)和麻醉药用量。结果观察组下肢改良Bromage评分情况、麻醉药用量[(5.8±0.7)mg vs(35.8±1.3)mg]、麻醉阻滞见效时间(T1)[(5.2±1.5)s vs(9.9±2.7)s]以及患者痛觉恢复时间(T2)[(6.6±1.8)s vs(17.1±4.4)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相比较,除麻醉后5 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情况与麻醉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后5 min和10 min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71.4±13.7)mm Hg、(73.7±17.9)mm Hg]和心率[(80.3±12.1)次/min、(81.2±11.2)次/min]情况与麻醉前[(84.4±22.5)mm Hg、(78.0±15.8)次/min]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生命体征均保持平稳。结论行下肢内固定修复术患者采用小剂量、低密度腰麻及硬膜外复合麻醉,具有麻药用量少、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全和镇痛效果理想等优点,且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较好。 谭毅 熊威威 梁萌 陈治军关键词:腰麻 血流动力学 电针复合七氟烷麻醉对断尾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的影响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穴位电针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对断尾大鼠急性应激反应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质量280~320g,分为正常组(Ⅰ组)、模型组(Ⅱ组)、七氟烷吸入组(Ⅲ组)、七氟烷吸入加体针组(Ⅳ组)和七氟烷吸入加耳针组(Ⅴ组),每组10只。Ⅰ组不作处理置于氧流量30%的混合气体玻璃箱中(流量2L/min),Ⅱ组断尾后置于氧流量30%的混合气体玻璃箱中(流量2L/min),Ⅲ、Ⅳ、Ⅴ组断尾后置于含体积分数为2%的七氟烷麻醉箱中(流量2L/min),Ⅳ组持续刺激双侧"足三里"穴30min(刺激参数3V,3Hz,2ms),共4次,每次间隔30min,Ⅴ组刺激双侧"耳尖"穴,刺激参数及时间同Ⅳ组。各组治疗方法结束后,处死各组大鼠,取断颈血采用ELISA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外周血皮质酮(CORT)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下丘脑组织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Ⅰ组相比,Ⅱ组血清ACTH、CORT水平、下丘脑c-f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Ⅱ组相比,Ⅲ、Ⅳ、Ⅴ组大鼠外周血ACTH、CORT水平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Ⅳ组的ACTH和COR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Ⅴ组的ACTH水平与Ⅲ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Ⅴ组CORT水平与Ⅳ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Ⅲ、Ⅳ、Ⅴ组c-fos表达与Ⅱ组相比均降低(P〈0.05),Ⅲ、Ⅳ、Ⅴ组3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复合电刺激"耳尖"穴治疗时,对应激的作用优于单纯的七氟烷治疗和七氟烷复合电刺激"足三里"穴。电针复合吸入全身麻醉对应激的调控机制可能与下丘脑调节室旁核c-fos蛋白分泌并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有关。 胡越 刘莉 熊威威 谭毅 黄志华 李爱国 杨华 蒋奕红关键词:应激 电针 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 七氟烷 耳针 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与丙泊酚及依托咪酯麻醉后幼儿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目前临床上缺乏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客观的诊断方法。文中通过比较丙泊酚及依托咪酯麻醉对患儿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及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其间相关性。方法收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1~3岁行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患儿的病例资料。排除既往有系统疾病、术后发生并发症等任何影响认知功能评估或不能配合完成全程测试的患儿。将最终纳入的100例资料采用单纯随机法分为丙泊酚麻醉组(丙泊酚组)和依托咪酯麻醉组(依托咪酯组)各50例。2组患儿均于术前1 d及术后3 d采用贝莉婴患儿认知量表Ⅲ按月龄进行相应年龄段的认知功能评估,并均按照Z计分法进行POCD诊断。根据患儿是否发生POCD将每组进一步分为POCD和NPOCD 2个亚组。同时丙泊酚组和依托咪酯组患儿分别于术前(T0)、出麻醉恢复室前(T1)抽取髂内静脉血5 m L,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比较2组组内及组间POCD和NPOCD患儿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1丙泊酚组和依托咪酯组术后3 d分别有10(20.0%)和9(18.0%)名患儿发生POCD,组间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0比较,2组患儿T1时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POCD患儿比较,2组POCD患儿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1时NPOCD患儿和POCD患儿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丙泊酚组与依托咪酯组患儿术毕血清S100β蛋白含量与术后3 d发生POCD相关(r=0.842,P=0.001;r=0.821,P=0.001)。结论丙泊酚或依托咪酯麻醉后可引起1~3岁患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患儿麻醉后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升高与术后早期发生POCD具有正相关性,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升高能间接反映麻醉后患儿发� 蒋奕红 谢景远 熊威威 黄志华 李爱国 谭毅 彭凌云关键词:丙泊酚 依托咪酯 S100Β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