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杨 作品数:47 被引量:89 H指数:6 供职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艺术 更多>>
中耳粘连术腔植入硅胶支撑片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索自主研发生产硅胶片植入中耳腔防止粘连性中耳炎术后粘连的用法和有效性,为实现粘连性中耳炎进行听骨链重建提供条件。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因中耳病变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治疗患者6例。术前咽鼓管功能评分量表显示5例存在咽鼓管功能不良,所有患者术中发现中耳黏膜上皮化或炎性肿胀严重,清理后鼓室黏膜全部缺损或严重损伤,植入硅胶片。术后行二期手术重建听力。分析其一般情况、术中所见黏膜情况和术前术后听力效果。结果6例患者中3例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例为中耳胆脂瘤,1例为鼓室体瘤。一期术后所有患者鼓膜愈合光滑平整,未见排异反应。中位随访时间12.5月后行二期手术,CT提示6例咽鼓管开放,2例形成含气鼓室,4例仍存在部分鼓室粘连,但含气改善,术中见所有患者硅胶覆盖中耳黏膜光滑,均未有病变复发,其中3例植入PORP重建听力,另外3例植入TORP。各频率气导经过二次手术均有提高,气骨导差第一次术后缩小5.64dB,第二次术后再次缩小4.98dB,其中500Hz和4000Hz二期术后气导听力较二期术前提高更明显。结论鼓室成形术中植入中耳硅胶片有助于增加鼓室含气量,改善中耳振动特性,为听骨链重建提供条件。 魏兴梅 冯国栋 田旭 赵杨 孙慧颖 高志强关键词:中耳粘连 听力效果 岩骨次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岩骨次全切除术的外科技术要点及其在治疗颞骨病变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8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行岩骨次全切除术的22例(23耳)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中胆脂瘤9例,其中3例为术后复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例,脑脊液耳漏1例,其他良性肿瘤6例,外耳道鳞癌术后、放疗后复发1例,颅底黄曲霉感染1例。术后行颞骨增强MRI规律随访。结果保留耳囊19耳,切除耳囊4耳;封闭外耳道9耳,不封闭外耳道14耳。以切除病变为目的19耳,其中1例同期植入振动声桥,2例同期切除病变后植入耳蜗,其中1例为听神经瘤,1例为开放性乳突根治术术后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外露取出耳蜗并再次植入;所有患者术后规律随访0.5-5年,1例患者术后5年发现胆脂瘤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5耳为清创引流同期切除病变,术后半年内均干耳,其中1例为双侧放射性中耳炎右耳清创术后4月右耳植入人工耳蜗,左耳行岩骨次全切。1例为行脑脊液漏修补,术后随访9月未见复发。结论岩骨次全切除术可用于彻底切除的颞骨内胆脂瘤、颅中窝底良性、低度恶性肿瘤的颅外部分的切除,颞骨岩部感染的清创干耳。可根据病变灵活决定是否切除耳囊及封闭术腔,对于保留耳囊的患者可同期植入人工听觉装置改善听力。 宋雯洁 高志强 魏兴梅 吴海燕 张竹花 田旭 赵杨 奥登苏日塔 于姝婷 冯国栋关键词:耳囊 通畅引流 不同颞下窝进路联合技术切除侧颅底病变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通过总结颞下窝联合进路(combined infratemporal approach,CIFA)切除颅底病变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因颅底肿物行CIFA切除病变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6~71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5例患者采用CIFA Type B+D切除病变,6例采用CIFA Type A+B切除病变。术后定期复查颞骨增强MRI判断有无肿瘤复发。结果5例采用CIFA Type B+D术式的患者中3例为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为颞骨骨巨细胞瘤,肿瘤最大横截面的中位数为42 mm×46 mm(范围37 mm×18 mm^56 mm×53 mm);6例采用CIFA Type A+B术式的患者中4例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1例为颅底神经鞘瘤,1例为岩尖胆脂瘤,肿瘤最大横截面的中位数为43 mm×36 mm(范围24 mm×22 mm^63 mm×35 mm)。11例患者中9例一期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种术式中各有1例分二期切除病变(一期切除颅外部分,二期切除侵入颅内的部分)。CIFA Type B+D组中有1例重建了鼓室和听力,术后1年听力为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前面神经功能正常的5例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均在3个月内恢复到House-Brackmann分级(H-B)Ⅰ~Ⅱ级;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Ⅱ级的4例患者,术后有2例恢复为Ⅰ级,另外2例仍为Ⅱ级;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Ⅲ级的患者由于术中切除面神经术后面神经功能为Ⅵ级,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为Ⅴ级的患者,术后恢复为Ⅲ级。2例术前已有耳蜗破坏,术中予以切除,其余9例均保留了耳蜗。术后随访14~58个月,均未见病变复发。结论CIFA技术可以安全、彻底切除广泛侵犯侧颅底的占位病变,术中及术后耳蜗、面神经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与恢复。灵活运用CIFA技术,不仅可以实现病变的良好暴露和完整切除,还可为功能重建创造条件。 魏兴梅 高志强 许志勤 杨华 张竹花 田旭 赵杨 周娅琳 冯国栋关键词:颅底肿瘤 耳外科手术 一种适用于微创外科技术研究和训练的实验台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微创外科技术研究和训练的实验台,其包括集成在同一架体上的操作台、搁置仓和载物臂,所述搁置仓内放置用于进行微创外科手术的各种实验器械,所述载物臂用于承载进行微创外科手术的光学仪器和检测仪器,所述操作台用... 冯国栋 高志强 赵杨文献传递 一种带有耳鸣检测功能的耳鸣声疗音乐播放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耳鸣检测功能的耳鸣声疗音乐播放系统,涉及耳鸣声疗音乐治疗技术领域,包括耳鸣数据采集单元、耳鸣检测单元、音乐播放库和综合匹配单元,本发明通过设置耳鸣数据采集单元、耳鸣检测单元、音乐播放库和综合匹配单元,... 高志强 冯国栋 孙慧颖 张立芹 田旭 赵杨外耳道成形术:外科技术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外耳道成形术在中耳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以2012-2016年因中耳病变行外耳道成形加完壁式中耳手术的72例(74耳)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类型、手术方式、术后干耳时间、并发症及术后听力恢复情况。结果: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8耳,中耳胆脂瘤12耳,鼓室硬化症7耳,中耳胆固醇肉芽肿5耳,粘连性中耳炎2耳。术中探查锤骨前韧带存在病变者16耳(21.6%),术后69耳(93.2%)完全上皮化,上皮化的平均时间为5.3周;72耳(97.3%)鼓膜穿孔修补成功;5耳(6.8%)发生外耳道成形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平均气骨导差缩小8dB,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外耳道成形术安全稳定,术中可较好地暴露鼓膜整体情况、充分探查鼓室内容。术后上皮化概率高,对于提高鼓膜修补成功率和改善患者听力提供了良好的操作条件。 魏兴梅 张秀菊 孙慧颖 田旭 赵杨 高志强 冯国栋关键词:外耳道成形术 鼓室成形术 上皮化 医用支撑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医用支撑装置,包括水平臂、俯仰臂、以及万向臂;俯仰臂的一端与水平臂的一端相连接,其另一端与万向臂的一端相连接;水平臂能够在其所在的水平面内自由转动;俯仰臂能够相对于水平臂做俯仰式转动;万向臂能够相对于俯仰臂转... 冯国栋 高志强 王旭东 田旭 赵杨侧颅底肿瘤手术中对颈内动脉的处理:41例病例回顾 2022年 目的总结侧颅底肿瘤切除术中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和结局,探讨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与颈内动脉之间的关系对合理制定手术方案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侧颅底肿瘤切除术(累及颈内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检查、诊断、手术经过及随访情况等。共4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女性24例(58.5%),男性17例(41.5%),平均年龄47.9岁。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将肿瘤与颈内动脉的关系分为毗邻、压迫、侵袭和源发于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分别观察术中肿瘤与颈内颈动脉的关系及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方法和结局。结果32例(78.0%,32/41)颈内动脉得到保留,9例(22.0%,9/41)颈内动脉进行了重建。27例(65.9%,27/41)在影像学上与颈内动脉呈毗邻关系的肿瘤均成功自血管表面分离;11例(26.8%,11/41)压迫颈内动脉的肿瘤中,5例成功自血管表面分离,另外6例无法自血管表面分离而行血管重建;1例(2.4%,1/41)侵袭颈内动脉的肿瘤及2例(4.9%,2/41)颈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重建。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6.1±2.9)月,除1例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1年发生脑转移,其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术前影像学提示与颈内动脉呈毗邻关系的侧颅底肿瘤,通常可与颈内动脉分离;压迫颈内动脉的肿瘤术前应做好血管重建的准备,术中首先尝试分离,分离失败则进行血管重建;侵袭颈内动脉管壁的肿瘤及源发于颈内动脉的动脉瘤,在术中可直接将肿瘤与受累段颈内动脉一同切除并进行血管重建。术前根据影像学结果明确肿瘤与颈内动脉之间关系对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孙慧颖 高志强 田旭 赵杨 张立芹 杨睿哲 冯国栋关键词:侧颅底 肿瘤 颈内动脉 耳外科手术 基于运动捕捉的面肌三维运动测量设备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运动捕捉的面肌三维运动测量设备,包括固定头架和运动捕捉装置,固定头架通过被测对象的头颅的多个骨性支点在头颅上进行固定,运动捕捉装置包括多台运动捕捉摄像机,并设置在被测对象的面部前方,用于捕捉面部上的各个... 冯国栋 高志强 赵杨 田旭文献传递 功能性电刺激恢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眨眼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比较不同波形和参数的脉冲电刺激诱发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新西兰白兔眨眼运动的效果,同时建立一个功能性电刺激系统,用以恢复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的双侧同步眨眼功能.方法 24只新西兰白兔,完全随机法分为Ⅰ、Ⅱ、Ⅲ组,每组8只.分别切断右侧面神经总干,制作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模型;采用电脉冲串分别刺激其双侧眼轮匝肌,诱发眨眼运动;Ⅰ、Ⅱ、Ⅲ组兔的刺激波形分别为方波、正弦波和三角波,每只动物分别接受三种载波频率(25、50和100 Hz)、九种波宽(1~9 ms)的脉冲刺激;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比较不同波形和刺激参数之间诱发眨眼反应所需电压阈值和总电荷量的差别.然后任意选取6只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用生理记录仪和电刺激器组成的功能性电刺激系统来记录其健侧眨眼时眼轮匝肌的肌电信号,并以此为触发信号,触发麻痹侧眼轮匝肌的电刺激,观察其眨眼动作.结果 25 Hz的电脉冲串在诱发眨眼的过程中会发生眼睑的持续颤动,不能产生平滑的眨眼运动;而50 Hz和100 Hz载波频率的脉冲串刺激可以诱发接近自然状态的眨眼反应.方波诱发完全眨眼所需的阈电压远小于其他两种波形(P<0.05).三种波形刺激诱发眨眼反应所需的总电荷量差异较小.在刺激频率相同时,三种波形诱发完全眨眼所需的总电荷量随着脉冲波宽的增加几乎呈线性增加.100 Hz的脉冲串刺激诱发眨眼所需的电压小于50 Hz(P <0.05),但是其消耗的电荷量远高于50 Hz的脉冲串(P<0.05).6只兔在健侧产生诱发性眨眼时,功能性电刺激系统均能够成功恢复麻痹侧的同步眨眼运动.结论 50 Hz的方波电脉冲最适合用于刺激兔眼轮匝肌诱发眨眼,用健侧眼轮匝肌的肌电信号作为患侧眼轮匝肌电刺激的触发信号,可以恢复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的双侧同步眨眼. 薛玉斌 冯国栋 丁秀勇 赵杨 崔婷婷 高志强关键词:面神经麻痹 电刺激 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