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芳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东京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应制诗
  • 2篇乐府
  • 1篇新乐府运动
  • 1篇新题乐府
  • 1篇尧舜
  • 1篇艺术
  • 1篇应试
  • 1篇应制
  • 1篇元春
  • 1篇致君尧舜
  • 1篇上霜
  • 1篇审美
  • 1篇省亲
  • 1篇盛世
  • 1篇盛唐
  • 1篇诗歌
  • 1篇诗歌审美
  • 1篇诗歌艺术
  • 1篇诗人
  • 1篇探春

机构

  • 7篇东京大学

作者

  • 7篇邓芳

传媒

  • 2篇曹雪芹研究
  • 1篇红楼梦学刊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乐府学
  • 1篇唐代文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6
  • 2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也说“红香绿玉”被引量:1
2023年
“红香绿玉”是宝玉为怡红院拟的匾额。怡红院中的海棠和芭蕉、“红”和“绿”是众女儿汇聚的集体象征。而在整部《红楼梦》中,海棠是入梦之物,芭蕉是梦醒之物,怡红院以“蕉棠两植”成为梦境的出口和入口,以及真和幻之间的通道,同时还是理想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界。且宝玉为众芳之贯,怡红院为大观园各处之首,承担着汇聚、通道与分界的功用,而怡红院内的海棠与芭蕉,就是实现这些功用的象征与媒介。至于元春改题,特意在“红”和“绿”前加上表达心情的“怡”和“快”,笔者认为这是元春这位“理想世界的创造者”对宝玉及红楼女儿们的心愿,也是作者对这有情人间的深情和慈悲。
邓芳
关键词:海棠芭蕉
从应制和应试谈元春省亲诗
2023年
元春省亲一回中元春和众姊妹及宝玉都作了诗,参与写诗者八人,共写诗十一首。其中元、迎、探、惜四人作七绝,宝钗和李纨作七律,黛玉作五律,宝玉作了由元春命题并限定诗体的五律四首。宝钗以七律应制是她守礼守分的表现,水平上刻意藏拙也符合她的老练世故。想大展奇才的黛玉学习王维五律的以山水诗之法应制,看似胡乱应景,实则是才高者的举重若轻。宝玉被元春寄予科举厚望,因而被要求作四首应试五律,其中宝玉自作的三首均符合应试诗规范,刻画殆尽,却不是好诗;只有黛玉代作的一首因跳出了应试诗的限制,遂成佳篇。这些诗作的内容和诗体选择不仅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有力地塑造了人物,也反映出应制诗和应试诗的诗学背景。
邓芳
关键词:应制诗
对《静夜思》中日版本之差异的再讨论
2016年
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人都会背诵的诗,但是它在日本流传的版本却和我们熟知的不同,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关于版本差异形成的原因,中日两国的学者已经做过不少考证;而对两种版本的优劣,中国的唐诗研究者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总体而言,国内的唐诗研究者多数认为中国通用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版本更好,但日本学者乃至许多普通日本读者往往认为他们的版本在诗歌艺术上更胜一筹.这又涉及中日两国诗歌审美习惯的差异,也引发了笔者的一点思考.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邓芳
关键词:《静夜思》诗歌审美诗歌艺术
论《红楼梦》第十八回探春和李纨诗的归属被引量:1
2022年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时,李纨与众姊妹及宝玉都奉元春之命作了诗,其中李纨作了一首七律,探春作了一首七绝。程乙本调换了这两首诗的归属,将七绝归于李纨,七律归于探春。程乙本的调换似有道理,但笔者认为,在元春省亲的写诗活动中,李纨勉为其难作七律,而探春故意写了一首七绝的坏诗,正是人物性格的真实反映。七律作为明清时代“应制诗”的标准诗体,由克己复礼的李纨来写是符合其身份和认知的;而被称为“乖人”的探春,在元春面前作出一首绝不会超出元春的“随众塞责”的“坏诗”,也符合她乖觉精明的性格。这看似不合理的两首诗,实则恰是十分符合小说情理的细节。
邓芳
关键词:李纨探春文采风流应制诗
盛世中的穷者之音——论《箧中集》诗人的复古与涩调被引量:6
2010年
《箧中集》诗人是盛唐到中唐诗歌转折中的一个过渡群体。他们复古色彩明显,多做五言古诗,对汉魏诗的主题、艺术手法和思维方式等多有继承。但《箧中集》诗人缺少魏晋诗宏阔自由的精神力量,过多执著于现实忧虑,诗歌也因而呈现出"俗"和"涩"的新变倾向。特别是他们善于用尖刻参苦的语言把自己的穷苦说到极端处,以及有意识地用语感上的涩调表达内心的苦涩,成为中唐奇险一派诗风之先声。
邓芳
关键词:复古五言古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试论盛唐后期到中唐前期的文儒思想及其文学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从盛唐后期开始,由于政治背景和学术风气发生变化,文儒的政治地位下降。他们思考社会人生、构建理想政治的方式也随之改变。"致君尧舜上"的共同抱负使得这一时期以"匡君"为目的的政治文学盛行,比如为批评讽谏君主而作的乐府诗,以及由元结明确提出的恢复"采诗"的乐府理论等,都强化了乐府的政治职能,中唐新乐府运动正滥觞于此。而"再使风俗淳"则要求发挥文学的教化作用,以文学为手段来恢复礼乐和道德。为了复兴礼乐,许多文人创作了"补诗经"、"补乐歌"的复古组诗。安史之乱后社会道德问题凸现,"先道德后文学"的观念逐渐形成,诗歌的伦理道德色彩加强,"穷者精神"被强调出来,文学理论上"风雅"传统的重心也逐渐由"雅"转移到"风"。
邓芳
关键词:文儒乐府礼乐
元结乐府的“比兴体制”及其对新乐府的意义——从《舂陵行》及相关政论文谈起被引量:1
2010年
从盛唐到中唐过渡时期的诗人元结(719—772)的乐府诗创作,及其在新乐府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越来越被学界重视。不过,笔者认为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比如,为什么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题乐府名作的杜甫,却独对元结的《舂陵行》
邓芳
关键词:新乐府运动新题乐府采诗美刺讽喻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