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鼻咽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密度
  • 2篇微血管
  • 2篇微血管密度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管
  • 2篇淋巴管密度
  • 2篇鼻咽癌
  • 1篇电测听
  • 1篇咽肿瘤
  • 1篇预后
  • 1篇中耳
  • 1篇中耳炎
  • 1篇声阻抗
  • 1篇肿瘤
  • 1篇耳炎
  • 1篇放射性
  • 1篇放射性中耳炎
  • 1篇放射治疗后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作者

  • 3篇王胜资
  • 3篇阎小军
  • 2篇邹丽芬
  • 2篇王纾宜
  • 1篇郭明
  • 1篇蒋家琪
  • 1篇王雷
  • 1篇李骥

传媒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鼻咽癌淋巴管和微血管同期检测与预后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微血管和淋巴管密度在鼻咽癌中的分布特点,探讨其对鼻咽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的意义。方法:对106例鼻咽癌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微血管和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CD34和D2-40同期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肿瘤周边及中心区域微血管和淋巴管分布状况,跟踪随访36~45个月,分析其与鼻咽癌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06例鼻咽癌患者组织标本中,微血管和淋巴管染色均呈阳性表达,瘤周微血管和淋巴管密度均大于瘤内。单因素分析显示瘤内微血管密度、瘤内和瘤周淋巴管密度与鼻咽癌复发转移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以及瘤周微血管密度与之不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瘤内微血管密度和瘤周淋巴管密度是鼻咽癌复发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瘤内微血管密度高表达与鼻咽癌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微血管和淋巴管密度高表达是评估鼻咽癌预后不良的指标。瘤内和瘤周微血管、淋巴管在肿瘤复发转移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瘤内微血管和癌周淋巴管应成为鼻咽癌治疗的靶点。
李骥王胜资王纾宜邹丽芬阎小军
关键词:鼻咽肿瘤微血管密度淋巴管密度预后
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与微血管表达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08年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以淋巴道转移多见,极小的原发灶伴巨大颈淋巴结转移在临床并不少见。本研究拟分析鼻咽癌早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临床靶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40例初治鼻咽癌的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及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瘤周及瘤内肿瘤组织中淋巴管(D2-40)状况及微血管(CD34)状况的关系,同时分析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40例标本淋巴管和微血管染色均阳性。瘤周的微血管和淋巴管腔及数量均大于瘤内(P<0.001)。在颈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管密度(lymph vessel density,LVD)、淋巴管面积(lymph vessel area,LVA)、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微血管面积(micro-vessel ar-ea,MVA)均明显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瘤内瘤周LVD:P=0.049,和P=0.012;LVA:P=0.04和P=0.005;MVD:P=0.004和P=0.012,MVA:P=0.038和P=0.0056)。D2-40的表达与N分期密切相关,而与年龄、T分期及临床分期无关。CD34的表达与年龄、T分期及临床分期相关。CD34的表达与D2-40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管是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期因素。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和微血管的表达倾向呈一致性。阻断淋巴管增生的靶向治疗是否具有同抑制肿瘤内血管增生一样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王胜资阎小军王纾宜邹丽芬王雷
关键词:鼻咽癌淋巴管密度微血管密度
鼻咽癌3-D计划放射治疗后放射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9
2006年
背景与目的:中耳咽鼓管损害高峰发生在放疗后半年,并且在很多病例可持续终身,至今为止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寻求放射治疗中中耳鼓室及咽鼓管更好的保护仍是放射治疗医师面临的责任,在精确放疗技术应用逐渐普遍的今天,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的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到目前为止,有关中耳放射损伤的研究报道极少。我们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鼓室腔及骨性段咽鼓管剂量分布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评价在鼻咽癌3-D计划放射治疗中中耳功能保护的可能性,同时了解放疗后时问、化疗、T分期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方法:40例80耳有完整听力学检查材料的鼻咽癌3-D计划放射治疗的患者进入此项研究。所有病例放疗前后均经耳部检查,电测听及声阻抗测听,放疗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电测听以500,1000,2000,4000Hz听阈平均值计算气骨导差,声阻抗根据鼓窒图分为A、B、C3型,A型为正常鼓室图,B型为中耳鼓室积液,C型为咽鼓管功能不良。结果:79耳符合声阻抗分析条件。放疗后62%耳与放疗前保持不变,13%耳得到改善,25%耳恶化。鼓室腔及骨性段咽鼓管剂量分布在恶化耳与其他各组耳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80耳电测听分析结果,放疗后无变化耳58%,改善耳12%,恶化耳30%。分析剂量因素对声阻抗结果的影响,恶化组的鼓室腔及骨性段咽鼓管平均受照剂量为(5379.81±706,01)cGy,不变组的平均受照剂量为(4735,72±812.30)cGy,改善组的平均剂量为(4652.86±809.78)cGy;分析剂量因素对电测听结果的影响,恶化组的中耳及骨性咽鼓管平均受量为(5229.38±778.11)cGy,不变组的半均受量为(4719.64±744.82)cGy,改普组的平均剂量为(4702.38±922,21)cGy。统计分析发现3组的剂量差异有
王胜资阎小军郭明蒋家琪
关键词:鼻咽癌放射性中耳炎电测听声阻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