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陈涛

陈涛

作品数:73 被引量:338H指数:10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1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9篇色谱
  • 18篇相色谱
  • 14篇液相色谱
  • 14篇指纹
  • 14篇指纹图
  • 14篇指纹图谱
  • 14篇色谱法
  • 14篇高效液相
  • 14篇高效液相色谱
  • 13篇丹芪
  • 13篇丹芪偏瘫胶囊
  • 13篇胶囊
  • 11篇药材
  • 11篇液相色谱法
  • 11篇高效液相色谱...
  • 9篇中药
  • 7篇丹参
  • 7篇液相
  • 6篇重金
  • 6篇重金属

机构

  • 73篇天津中医药大...
  • 5篇天津大学
  • 4篇南开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天津市中心妇...
  • 1篇国家食品药品...
  • 1篇天津市医药科...
  • 1篇天津市石天药...

作者

  • 73篇陈涛
  • 51篇李进
  • 17篇王洋
  • 15篇宋洁瑾
  • 14篇李凤丽
  • 14篇孟萌
  • 11篇崔维利
  • 9篇李正
  • 7篇王进博
  • 5篇马志平
  • 4篇张艳军
  • 4篇阎雪梅
  • 4篇吕明远
  • 4篇高文远
  • 4篇贾薇
  • 4篇佟杰
  • 4篇贾美娜
  • 3篇刘建海
  • 3篇王中华
  • 3篇刘建萍

传媒

  • 10篇天津中医药
  • 8篇天津中医药大...
  • 6篇时珍国医国药
  • 6篇中国药房
  • 5篇天津药学
  • 4篇辽宁中医杂志
  • 3篇中草药
  • 3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内蒙古中医药
  • 2篇山西中医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医杂志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中成药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药师
  • 1篇中药材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0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9篇2009
  • 4篇2008
  • 8篇2007
  • 1篇2006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芪中黄酮类成分指纹图谱方法的建立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优选黄芪药材中黄酮类成分梯度洗脱方法和其提取方法,为其指纹图谱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相色谱技术,二极管阵列检测器,C18柱,通过对乙腈-水梯度洗脱的调节,确立梯度条件,在此基础上又对不同提取方法进行考察,确立了提取方法。结果:确定了90%乙腈-10%乙腈梯度洗脱条件及黄芪甲醇索氏5h的提取方法。结论:该方法可操作性强,适用于黄芪中黄酮类成分指纹图谱的研究。
王洋陈涛李进宋洁瑾
关键词:指纹图谱梯度洗脱
壳聚糖在丹芪偏瘫胶囊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壳聚糖吸附澄清是否可以取代醇沉用于丹芪偏瘫胶囊的纯化工艺。方法:采用HPLC-ELSD法对分别采用醇沉与壳聚糖吸附澄清工艺的丹芪偏瘫胶囊中黄芪甲苷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壳聚糖澄清法与醇沉法均能使药液澄清,但是后者更能保留黄芪甲苷这一有效成分。结论:单以黄芪甲苷含量作为指标,壳聚糖澄清法不能取代醇沉法用于丹芪偏瘫胶囊的纯化。
贾美娜陈涛李进
关键词:壳聚糖黄芪甲苷HPLC-ELSD
配伍对化瘀通脉方中丹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化瘀通脉方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特征及其不同配伍对组方中有效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和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Irregular-H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1%冰醋酸(40∶60),柱温30℃,波长280 nm,测定灌胃化瘀通脉方及其不同配伍组方后的大鼠血浆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Kinetica 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样品中丹参素、丹酚酸B、原儿茶醛和阿魏酸四种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该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及回收率等均符合要求,线性关系良好。[结论]配伍对化瘀通脉方中丹参素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和代谢均具有积极的影响。
王萍王洋李进陈涛郑蓓蓓
关键词:丹参配伍药动学
吸附澄清技术在中药澄清工艺中的应用进展
本文从①吸附澄清技术的作用原理:②吸附澄清技术的特点;③介绍了甲壳素类澄清剂,ZTC1+1系列澄清剂,101果汁澄清剂等常用吸附澄清剂的应用;④吸附澄清技术的前景和展望等四个方面对吸附澄清技术在中药澄清工艺中的应用进行了...
李进陈涛
关键词:甲壳素
文献传递
丹芪偏瘫胶囊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丹芪偏瘫胶囊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丹芪偏瘫胶囊给药组(43.2 mg/mL)。制备四动脉结扎大鼠缺血模型,造模后2周开始给药,给药周期为1个月。采用Morris水迷宫及疲劳仪考察各组对前脑缺血模型大鼠平衡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丹芪偏瘫胶囊给药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减少(P<0.05),在平台停留显著增高(P<0.01),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1),从转棒上掉落下来的次数明显减少(P<0.01),在转棒上的最长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结论]丹芪偏瘫胶囊对四动脉结扎所致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刘建萍王进博王洋陈涛
关键词:丹芪偏瘫胶囊慢性脑缺血
李进药学经验述要
2017年
李进主任药师从事中药科研工作30余年,主持开展医院制剂剂型改革研究,率先研制成功中药输液剂,填补了天津市中药输液剂的空白。他指出:中药成药提取要尽可能保留多数有效成分,并将指纹图谱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的二次开发与质量标准控制;善于开发医院制剂使之成为上市新药的孵化器,并建立中药复方制剂整体质量检测标准。旨在达到药品质量稳定、可控的目的。
宋洁瑾王洋陈涛
关键词:中药制剂
丹芪偏瘫胶囊中羚羊角用人工牛黄替代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研究丹芪偏瘫胶囊(DPC)及其羚羊角替代方(DPCAS)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人工牛黄替代羚羊角的可能性,该文采用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将1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DPC(0.246 g·kg-1·d-1)组,丹芪偏瘫胶囊去羚羊角(DPCRA,0.246 g·kg-1·d-1)组,丹芪偏瘫胶囊去羚羊角人工牛黄翻倍(DPCBD,0.246 g·kg-1·d-1)组。于第5天给药后1 h制备MCAO模型。术后24 h,眼内眦取血,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内皮素(ET)含量。术后72 h取脑组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大脑梗死面积、测定脑指数。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脑组织bcl-2,caspase-3,IL-1β,P-选择素,E-选择素,ICAM-1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血半暗区ICAM-1,IL-1β,TNF-α,IL-6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PCBD和DPC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均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指数和脑指数(P<0.05),均可明显增强大鼠血清SOD活性(P<0.05);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鼠血清ET水平;均可降低脑组织caspase-3的表达(P<0.05),升高bcl-2的表达(P<0.05);均可降低脑组织IL-1β,P-选择素,E-选择素,ICAM-1 mRNA的表达(P<0.05),均能减少缺血半暗区ICAM-1,IL-1β,TNF-α,IL-6阳性细胞的表达(P<0.05)。DPCRA组对各指标的影响明显不如DPCBD和DPC组。表明DPCBD与DPC疗效相当,提示丹芪偏瘫胶囊中羚羊角可用人工牛黄进行替代。
王进博陈涛李正张艳军崔维利李进
关键词:丹芪偏瘫胶囊MCAO脑梗死炎症反应
暑热宁合剂中绿原酸HPLC测定条件的优化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优化暑热宁合剂中绿原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条件。[方法]色谱柱:Xterra188 Waters RPC18;检测器:Waters2998;工作站:Waters Empower;流动相:乙腈-0.4%磷酸(10∶90);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27 nm。[结果]该条件下可使暑热宁合剂中主要成分绿原酸达到较好的分离。[结论]高效液相色谱(HPLC)实现该样品的简便、准确、快速、经济实用的分析。
胡晓琴李进陈涛孟萌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金银花绿原酸
针刺对伴调节不足的青少年低度近视疗效的回顾性研究
2025年
探讨针刺对伴有调节不足的青少年低度近视的临床疗效。研究途径:通过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在2018年7月至9月期间接收的60名(共计120眼)伴有调节功能不佳的近视青少年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针刺治疗组和对照观察组,每组各包含30名患者(60眼)。实验组采取针灸疗法结合健康宣教及科学配镜措施,而对照组仅采纳健康宣教与科学配镜。通过对比两组在治疗前后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及调节能力的差异,评估疗效。结果 经过三个月的追踪观察,接受针刺治疗的小组在近视发展抑制率和调节能力提升方面均显著超越对比组,且其眼轴延长的幅度明显低于对比组,各项对比数据均展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值小于0.05)。结论 针刺可以明显改善调节不足,延缓眼轴增长速度,从而达到防控近视的目的,适于在临床推广使用,以提升近视防控效果。
高文陈涛何美芹焦毅
关键词:近视针刺眼轴长度
丹芪偏瘫胶囊中羚羊角用人工牛黄替代的体外研究
2015年
为研究丹芪偏瘫胶囊(DPC)及DPC去羚羊角人工牛黄翻倍(DPCBD)对神经再生和血管再生的作用,初步探讨人工牛黄替代羚羊角的可能性,进行了体外培养细胞实验。本实验分为空白血清对照组、模型组、DPC组(0.306 g·kg-1·d-1,以下相同)、丹芪偏瘫胶囊去羚羊角(DPCRA)组、DPCBD组。体外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以及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并将3种细胞共培养,模拟神经血管单元,用微管相关蛋白Ⅲ(β-tubulinⅢ)抗体标记神经元,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astrocytes。酶标仪法检测BMEC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BMEC管样结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与BMEC黏附的白细胞个数,免疫荧光法检测β-tubulinⅢ和GFAP阳性细胞比例以及RT-PCR法检测NGF,BDNF,VEGF和VEGFr-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DPC和DPCBD均可减少LDH漏出;均可促进BMEC管样结构形成;均可抑制白细胞与BMEC黏附;均可增加β-tubulinⅢ阳性细胞分化比例(P<0.01),降低GFAP阳性细胞比例(P<0.01);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共培养细胞NGF,BDNF,VEGF和VEGFr-2 mRNA的表达,其中对NGF和VEGF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2组疗效相当。DPCRA组对各指标的影响明显不如DPCBD和DPC组。DPCBD与DPC对神经再生和血管再生的作用疗效相当,提示丹芪偏瘫胶囊中羚羊角可用人工牛黄进行替代。
王进博李正陈涛张艳军崔维利李进
关键词:丹芪偏瘫胶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再生血管再生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