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幽门螺
  • 6篇幽门螺杆菌
  • 6篇螺杆菌
  • 5篇反流
  • 5篇反流性
  • 4篇食管
  • 4篇食管炎
  • 4篇反流性食管炎
  • 2篇幽门螺杆菌感...
  • 2篇黏膜
  • 2篇胃黏膜
  • 2篇消化性溃疡
  • 2篇螺杆菌感染
  • 2篇溃疡
  • 2篇杆菌感染
  • 2篇病理
  • 1篇胆汁
  • 1篇胆汁反流
  • 1篇胆汁反流性
  • 1篇胆汁反流性胃...

机构

  • 8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8篇陈龙根
  • 6篇董来华
  • 5篇葛建荣
  • 4篇茅育蕾
  • 3篇马君红
  • 2篇胡学建
  • 2篇胡剑浩
  • 2篇张黎
  • 2篇王益平
  • 1篇王维武
  • 1篇张巧英
  • 1篇吴建胜

传媒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华消化内镜...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医师进修杂志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幽门螺杆菌和反流性食管炎关系初探被引量:3
2003年
近年来国外对幽门螺杆菌(Hp)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研究较多,但结论一直不统一.而国内有关资料较少,现收集我院7年间经胃镜检查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对Hp感染与RE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陈龙根董来华葛建荣王益平茅育蕾马君红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反流性食管炎胃镜检查
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通过对消化性溃疡 (PU)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 (Hp)前后胃窦和食管下段黏膜病理及感染情况的分析 ,探讨Hp和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关系。方法 随机复查 10 5例PU患者 ,其中 74例用三联方案 (铋剂 +阿莫西林 +甲硝唑或呋喃唑酮 )根治Hp ,3个月后取胃窦和食管下段黏膜标本作组织学和Hp检查。RE按中国烟台试行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10 5例PU治疗前合并RE(I级 ) 2例 ,胃窦黏膜Hp阳性 74例 ,经抗Hp治疗后胃窦黏膜Hp转阴者 4 5例 ,发生胃镜RE(I级 ) 5例 ,组织学RE(轻度 ) 7例 ;胃窦黏膜Hp持续阳性者 2 9例 ,发生胃镜RE(I级 ) 2例 ,组织学RE(轻度 ) 4例。食管下段黏膜两组Hp均为阴性。虽然Hp转阴组发生胃镜RE和组织学RE数略高 ,但两组R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此外 ,检测 112例各级RE患者食管下段黏膜Hp感染情况 ,Ⅰ、Ⅱ、Ⅲ级RE的阳性率分别为 0 %、15 .5 5 %和 30 .77% ,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PU根治Hp后转阴患者RE的发生率无明显升高 ,提示PU抗Hp治疗后RE的发生与胃窦黏膜是否感染Hp无明显关系。
陈龙根董来华葛建荣王益平马君红茅育蕾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食管炎反流性
反流性食管炎和消化性溃疡关系的探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通过反流性食管炎有无合并消化性溃疡病例的分析 ,探讨消化性溃疡 (PU)对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 9年间胃镜诊断的 75 6例原发性RE ,分为两组 ,一组合并消化性溃疡 (RE +PU) 6 9例 ,另一组未合并消化性溃疡 6 87例 (RE -PU) ,对两组胃窦黏膜 (75 6例 )和食管下段黏膜 (1 74例 )的组织学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RE按中国烟台试行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RE +PU组患者的平均年龄 (4 6 .33± 1 3.1 4 )岁 ,显著较RE -PU组 (4 2 .90± 1 3.6 8)岁为高 (P <0 .0 5 )。RE +PU组患者Ⅱ、Ⅲ级RE 2 5例 (2 5 / 6 9,36 .2 3% ) ,与RE-PU组 (1 2 4 / 6 87,1 8.0 5 % )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RE +PU组的胃窦黏膜Hp阳性率 (70 .5 9% )也较RE -PU组(4 3.6 2 % )为高 (P <0 .0 1 )。RE +PU组的食管下段黏膜Hp阳性率为 2 6 .92 % ,较RE -PU组 (1 0 .81 % )显著为高(P <0 .0 5 )。此外 ,1 74例Ⅰ、Ⅱ、Ⅲ级RE的食管下段黏膜Hp阳性率分别为 0、8.5 7%、39.5 3% ,三者间差异显著 (P<0 .0 1 )。结论 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年龄较大 ,胃窦黏膜Hp阳性率较高 ,食管下段黏膜病变程度较重 。
陈龙根董来华葛建荣张黎马君红茅育蕾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
还原型谷胱甘肽修复受损肝细胞功能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剂对受损肝细胞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有肝功能明显异常(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A组)28例(还原型谷胱甘肽1.2g/d,静滴,疗程1个月),对照组(B组)28例(维生素C2g/d,静滴,疗程1个月),分别观察两组治疗1个月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移酶(r-GT)等肝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降酶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酒精性、病毒性等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肝功能损害均具有良好的治疗辅助作用。
胡学建胡剑浩陈龙根
关键词:肝功能不全谷胱甘肽肝细胞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8
2006年
非手术胃发生过量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引起的胃炎,称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现以我院7年间内镜诊断的原发性BRG进行分析,以探讨原发性BRG的临床和胃黏膜病变特点。
胡学建董来华葛建荣张黎陈龙根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病理分析十二指肠液内镜诊断病变特点胃黏膜
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三联1周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Hp阳性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20mg,2次/d)、左氧氟沙星(200mg,2次/d)、阿莫西林(1000mg,2次/d),治疗7d。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20mg,2次/d)、克拉霉素(250mg,2次/d)、阿莫西林(1000mg,2次/d),治疗7d;溃疡患者继用奥美拉唑20mg,1次/d,3周。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Hp,观察症状缓解率、Hp根除率、溃疡治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缓解率、Hp根除率、溃疡治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6%、90.2%、90.2%、4.8%和88.1%、85.7%、92.9%、4.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三联1周疗法是根除Hp的理想方案,可被作为根除Hp一线治疗方案。
胡剑浩吴建胜陈龙根
关键词:螺杆菌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
Barrett食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探讨Barrett食管 (BE)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关系。方法 经胃镜及组织学检查 ,选取BE患者 3 2例作为研究组 ,单纯反流性食管炎 (RE)及正常人各 3 0例作为对照组 ,比较组间Hp感染情况及前两组Hp感染与炎症分级间的关系。结果 在食管部位 ,Hp阳性率研究组明显高于两对照组 (P <0 .0 1) ;在胃窦部 ,Hp阳性率无组间差异 (P >0 .0 5)。在BE组 ,Hp阳性率中、重度炎症均高于轻度炎症 (P <0 .0 5)。在RE组 ,Hp阳性率在轻、中、重度炎症间无差异 (P >0 .0 5)。结论 Hp感染是引起BE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可能与其炎症轻重相关 。
董来华陈龙根王维武
关键词:BARRETT食管幽门螺杆菌反流性食管炎病毒感染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黏膜的病理变迁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的转归,以及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标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67例Hp感染且有胃黏膜萎缩和(或)肠上皮化生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Hp根除和对症治疗,1年后复查,比较Hp根除与否对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治疗前后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标ki-67的表达,比较Hp根除与否对它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炎症程度减轻(34/37,91.9%,P<0.01),活动性炎症者减少(P<0.01),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减轻或逆转(21/32,65.6%vs15/26,57.7%,均P<0.05);ki-67表达降低(46.5±27.7vs15.4±18.7,P<0.01)。结论根除Hp可使胃黏膜炎症程度减轻,活动性炎症消失,萎缩、肠化等癌前病变减轻或逆转,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指标ki-67表达减少,从而有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
葛建荣董来华陈龙根张巧英茅育蕾
关键词:免疫化学胃黏膜肠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