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素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矫治
  • 3篇牙根
  • 3篇牙根吸收
  • 3篇正畸
  • 3篇根吸收
  • 2篇牙病
  • 2篇牙列
  • 2篇牙列拥挤
  • 2篇矫治器
  • 2篇矫治设计
  • 2篇安氏
  • 2篇拔牙
  • 2篇拔牙病例
  • 2篇BOLTON...
  • 2篇病例
  • 1篇导板
  • 1篇第二恒磨牙
  • 1篇第二磨牙
  • 1篇牙合
  • 1篇拥挤

机构

  • 10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泸州医学院
  • 1篇郑州大学
  • 1篇自贡市中医院

作者

  • 10篇黄素华
  • 6篇杨四维
  • 5篇袁小平
  • 2篇黄跃
  • 2篇徐晓梅
  • 2篇罗玲
  • 2篇马晨博
  • 1篇肖遥
  • 1篇卫晓霞
  • 1篇张玉惠
  • 1篇许桢睿
  • 1篇王妤
  • 1篇周俊蛟
  • 1篇雷波

传媒

  • 5篇泸州医学院学...
  • 2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
  • 1篇临床口腔医学...
  • 1篇实用口腔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方丝弓矫治器配合使用平面导板对牙根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方丝弓矫治器配合使用平面导板正畸治疗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方丝弓矫治器配合平面导板正畸治疗的6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戴平面导板前、停戴平面导板时、停戴平面导板6个月时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对下颌中切牙及侧切牙进行根吸收等级测量分析。结果戴平面导板前、停戴平面导板时、停戴平面导板6个月时牙根吸收等级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在平面导板戴入前后的牙根吸收等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面导板会造成下前牙牙根的吸收,但根吸收程度轻微。
袁小平杨四维黄素华
关键词:平面导板牙根吸收全口曲面断层片正畸
上颌尖牙及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建立上颌尖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分析上颌尖牙的生物力学性质提供数字模型。方法:螺旋CT扫描原始模型,运用Mimics软件对DICOM数据进行三维影像重建,将处理后的数据导入到PRO/E wildfire 2.0,建立尖牙牙体、牙周膜、牙槽骨以及矫治器的实体模型。采用MSC.Patran进行网格划分、参数设定,获得上颌尖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左侧上颌尖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成的模型具有良好的形态,模型包括牙体、牙周膜、牙槽骨、托槽、弓丝、标尺。该模型采用四面体单元划分,共有节点36528个,组成219690个单元。结论:建立上颌尖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可以满足对上颌尖牙进行各种力学分析的需要。
黄跃卫晓霞袁小平黄素华徐晓梅杨四维
关键词:上颌尖牙CT扫描
采用匣形曲正轴对牙根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3年
目的:分析匣形曲(box loop)正轴的临床效果,并比较"0.014"与"0.016"澳丝弯制的匣形曲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有无差异。方法:选取20例斜轴牙病例,分为两组,每组10例,分别运用"0.014"和"0.016"澳丝弯制的匣形曲对其矫正,拍摄斜轴牙矫正前后根尖片,以改良根吸收分级法分析评估斜轴牙治疗前后牙根形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匣形曲可以有效正轴,"0.014"组平均3个月,"0.016"组平均2.5个月;②两组病例各有1例发生轻度根吸收,发生率均为10%,两组牙根吸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牙根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匣形曲可以安全有效的矫正斜轴牙。
雷波周俊蛟黄素华
关键词:牙根吸收根尖片
关闭曲法和滑动法对牙根吸收影响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比较关闭曲法和滑动法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利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I类错畸形拔牙病例90例,其中关闭曲法45例,滑动法45例,治疗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根尖片,用根吸收分级评估法记录其矫治前后全口牙根吸收的情况,统计分析。结果:在正畸治疗后关闭曲法和滑动法的牙根吸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2种方法在治疗后的牙根吸收发生率都增大(P<0.05)。牙根吸收主要发生在上下颌切牙,下颌牙较上颌牙多见(P>0.05)。结论:关闭曲法和滑动法在安氏I类错矫治拔牙病例中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无差别。
肖遥黄素华
关键词:牙根吸收滑动法
36例下切牙先天缺失正畸治疗的临床体会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下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设计。方法以伴有下切牙先天缺失的36例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下切牙缺失的部位、数目、错类型、矫治方法进行分析,并对缺失1颗下中切牙、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和下颌1颗非缺牙侧第一前磨牙的病例及缺失2颗下中切牙、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的病例的Bolton指数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36例患者正畸治疗后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两组拔牙病例之间的Bolton指数全牙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前牙比和前牙不调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先天缺1颗下中切牙上下颌均需拔牙者,在下颌非缺牙侧选择拔1颗前磨牙比拔1颗中切牙对Bolton指数影响要小。
黄素华杨四维马晨博王妤
关键词:下切牙先天缺失矫治设计BOLTON指数
安氏I类拔牙病例关闭间隙时切牙移动方式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拔牙病例关闭间隙时切牙的移动方式。方法: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病例20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采用方丝弓细丝弓技术矫治,牙性支抗(弱支抗)。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切牙位置及硬、软组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上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2.55mm;牙根平均后移0.20mm,下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1.78mm、牙根平均后移0.28mm。结论:牙性支抗控制下,安氏I类错牙合拔牙病例关闭间隙时切牙移动是有控制的倾斜移动。
袁小平杨四维黄素华罗玲
关键词:牙列拥挤
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设计及特点。方法:选择已矫治完成伴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畸形患者23例,根据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数目、错类型、矫治方法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对其中两组拔牙设计模式进行重点探讨。第一组:7例,缺1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和上颌非缺牙侧拔除1颗第一双尖牙;第二组:6例,缺2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或两颗第二双尖牙。将两组患者的模型进行Bolton指数测量分析,计算时将上颌侧切牙缺失侧的第一双尖牙纳入前牙量范畴,全牙比按减去先天缺牙和拔牙后的牙量计算,将两组模式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两组全牙比为﹙87.68±1.0~87.41±1.01﹚%,前牙比为﹙76.6±2.24~75.24±0.87﹚%,前牙不调量在0.7±0.66~1.3±0.56mm之间。两组Bolton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先天缺1颗上颌侧切牙若上下颌均需拔牙者,拔除上颌非缺牙侧的第一双尖牙或侧切牙对Bolton指数影响均不大;上颌侧切牙变异时选择拔除变异的上颌侧切牙保留同侧的第一双尖牙,避免Bolton指数不调的影响。
黄素华张玉惠许桢睿马晨博
关键词:矫治设计BOLTON指数
安氏Ⅰ类拥挤拔牙病例软组织侧貌变化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 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前后牙颌面软组织的变化 ,了解矫治对软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患者 19例 ,采用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 ,用标准方丝弓技术矫治。在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对 11个软组织标志点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H角平均减少 2 .4°(P <0 .0 5 ) ;软组织面角平均增大 3.2 8°(P <0 .0 5 ) ;颏唇沟深度平均增加 1.0 8mm(P <0 .0 5 )。结论 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
袁小平黄素华杨四维
关键词:软组织侧貌牙列拥挤
减数下颌第二恒磨牙矫治8例骨性Ⅲ类错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减数下颌第二恒磨牙矫治骨性Ⅲ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选择8例骨性Ⅲ类错患者,年龄12~15岁,ANB角平均-2.63°,拔除下颌第二恒磨牙,采用镍钛螺旋推簧+Ⅲ类牵引远中移动下牙弓,拍摄X线头影测量片,对治疗前后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SNA平均增加(2.25±2.43)°,ANB增加(1.75±0.96)°;L1-MP平均减少(4.25±2.66)°,L1-NB角减少(5.12±3.79)°,L1-NB距减少(2±1.31)mm;以上项目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01~0.05)。结论:减数下颌第二恒磨牙可成功矫治某些特定的骨性Ⅲ类错。
黄素华余成香
2355例错畸形Angle分类统计分析恰雅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分析口腔正畸患者错牙合畸形类型及年龄构成。方法:对1994年至2005年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矫治的2355例口腔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Angle分类法统计错牙合畸形类型及年龄构成。结果:错牙合类型为AngleⅠ类39.11%、AngleⅡ类41.66%、AnglⅢ类18.39%、开牙合0.84%;年龄构成为10岁 ̄15岁76.94%、16岁 ̄20岁13.84%、21岁~25岁5.77%、26岁~30岁1.95%、30岁以上1.50%;男女构成比1∶1.80;1994年至1999年收治病例占27.43%、2000年至2005年收治病例占72.57%。结论:要求正畸治疗患者的错牙合类型以AngleⅠ类、AngleⅡ类最多,年龄构成以10岁 ̄15岁为主,正畸患者有明显上升趋势。
袁小平杨四维黄素华罗玲黄跃徐晓梅
关键词:口腔正畸错[牙合]畸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