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哲
- 作品数:12 被引量:177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NCCLS方案检测氟康唑对酵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被引量:16
- 1996年
- 近年来,由于新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不断出现,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评价已成为一个突出而急待解决的问题。用以评价药物敏感性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MIC 的测定方法很多,但其影响因素亦很多,因而各试验室很难取得比较一致的可重复性结果。1992年,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起草了对二性霉素 B、氟胞嘧啶(5-FC)、酮康唑、氟康唑(FCZ)的药敏试验方案,即酵母菌的液基稀释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参考方案。此方案公布后,被多个实验室采用。
- 王文莉王端礼李世荫李若瑜万哲王晓红
- 关键词:氟康唑酵母菌最小抑菌浓度
- 国产盐酸萘替芬体外抑菌试验被引量:1
- 1999年
- 萘替芬(natifine)是第一个丙烯胺类抗真菌剂,限于局部外用,具杀真菌作用,它是作用于真菌膜的角鲨烯环氧化酶以达到杀菌目的。国外按多种体外抗真菌试验示萘替芬对重要医学真菌的抑菌谱广,其中对皮肤癣菌、暗色真菌及双相真菌尤为敏感,其MIC分别为0.0...
- 王爱平万哲王端礼李若瑜
- 关键词:体外抑菌试验药理
- 1%特比萘芬溶液治疗趾间型足癣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被引量:8
- 1999年
- 特比萘芬是一种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对皮肤癣菌、一些酵母菌和霉菌具有杀菌作用。新剂型1%特比萘芬溶液每天外用2次,疗程1周治疗趾间型足癣与1%克霉唑溶液每天外用2次,疗程4周进行比较。473例患者被评估,其中特比萘芬组238例,克霉唑组235例。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分组,患者随机接受1%特比萘芬溶液,每天2次,疗程1周,然后用3周安慰剂;或接受1%克霉唑溶液,每天2次,疗程4周;两组在治疗结束后均再随访4周。临床疗效评估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真菌镜检和/或培养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4周时,特比萘芬组治疗趾间型足癣临床有效率91.2%(克霉唑组92.8%,P>0.05);第8周时,特比萘芬组92.4%(克霉唑组96.2%,P>0.05)。第4周时,特比萘芬组真菌学治愈率94.5%(克霉唑组93.2%,P>0.05),第8周时,特比萘芬组97.1%(克霉唑组97.0%,P>0.05)。两组治疗耐受性均好,特比萘芬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1%(克霉唑组0.8%,P>0.05)。由此可见1%特比萘芬溶液采用1周疗法治疗趾间型足癣的临床和真菌学疗效与1%克霉唑溶液4周疗法相似。
- 王爱平李若瑜王端礼李冬梅王晓红万哲朱学骏
- 关键词:足癣药物疗法
- 国产盐酸萘替芬体外抑菌试验
- 1999年
- 目的:观察国产萘替芬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改良沙氏液基稀释法,对临床分离的198株致病菌株进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国产蔡替芬对红色毛藓菌的MIC范围为0.01~0.16mg/L,对须癣毛癣菌为0.02~0.08mg/L,对絮状表皮癣菌为0.08mg/L,对断发毛癣菌为0.04mg/L,对犬小孢子菌为0.04mg/L。结论:国产萘替芬抗皮肤癣菌活性与国外试验结果相似。
- 王爱平万哲王端礼李若瑜
- 关键词:萘替芬皮肤癣菌最小抑菌浓度药理
- 酵母菌的 NCCLS 药敏试验方法及其应用被引量:43
- 1997年
- 应读者要求,特邀王文莉等详细介绍1992年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公布的《酵母菌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参考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试验用抗真菌药物的来源、母液的制备及其贮存方法;培养基的配制及其缓冲液的选择;具体的试验操作步骤及其质量控制;入选的试验用参照菌株等。另外,以附录形式简单介绍了作者所在真菌中心采用此方案进行的135株酵母菌的氟康唑药敏试验结果以及应用此方案的体会。总之,NCCLS方案重复性好、准确性强,虽操作步骤比较复杂,但仍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药敏试验方法,并为尽早与国际接轨,为致病酵母菌耐药性标准的确立,提供参考。
- 王文莉王端礼李若瑜王晓红万哲
- 关键词:酵母菌NCCLS药敏试验抗真菌药
- 致病性外瓶霉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研究被引量:5
- 1999年
- 目的 测定致病性外瓶霉的药物敏感性 ,对不同药物间最小抑菌浓度 (MIC)的差异以及各菌种间药物敏感性差异进行比较 ,为指导临床正确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参照M 2 7-a方案中的微量稀释法 ,受试菌株包括 13株皮炎外瓶霉 (E dermatitidis) ,17株甄氏外瓶霉 (E jeanselmei) ,13株丛梗孢外瓶霉 (E moniliae) ,10株棘状外瓶霉 (E spinifera)及 4株威尼克外瓶霉 (E werneckii) ;所研究的药物为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二性霉素B及 5 -氟胞嘧啶。结果 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和 5 -氟胞嘧啶的MIC均值分别为 0 10 μg/mL、0 0 7μg/mL、6 48μg/mL、4 16μg/mL、和7 2 6μg/mL ,后 4种药物均存在耐药及剂量依赖性敏感菌株 ;不同菌种间对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及 5 -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外瓶霉对二性霉素B高度敏感 ,大多数菌株对伊曲康唑较为敏感 ,而对氟康唑及 5 -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则稍差 ;
- 李东明李若瑜王端礼王晓红万哲马圣清
- 关键词:外瓶霉抗真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
-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真菌学研究及治疗被引量:62
- 2000年
- 目的 :研究引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vulvovaginal cnadidiasis,VVC)的真菌种类的变迁 ,评价口服伊曲康唑及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治疗 VVC的疗效。方法 :对 1998年 3月至 1999年 8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 12 3例 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并将其随意分为口服伊曲康唑组 (5 0例 )和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组 (73例 )。用药后 1周和 4周进行随诊。结果 :1白色念珠菌为引起 VVC的主要病原 ,占 82 .1%(10 1/ 12 3例 ) ,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 (4.88%)及热带念珠菌(4.88%)。2口服伊曲康唑组和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组用药后 1周的治愈率分别为 88.0 %和 82 .2 %(P>0 .0 5 ) ,用药后4周的治愈率分别为 86 .7%和 89.6 %(P>0 .0 5 )。 3白色念珠菌所致 VVC的治愈率明显高于非白色念珠菌所致 VVC的治愈率 ,分别为 88.1%和 6 8.2 %,P<0 .0 5。结论 :白色念珠菌仍为 VVC的主要病原 ,口服伊曲康唑和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治疗 VVC均有较好疗效 ,对白色念珠菌所致 VVC的治疗效果好于治疗非白色念珠菌所致 VVC。
- 刘朝晖杜近云董悦樊尚荣万哲李若瑜
- 关键词: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伊曲康唑
- 致病性外瓶霉的PCR-RFLP分类被引量:5
- 2000年
- 应用PCR方法对致病性外瓶霉进行分类鉴定。以ITS3和ITS4为引物 ,对常见的7种致病性外瓶霉的模式株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Ⅱ)进行扩增 ,4种内切酶(HinFI、MspI、BsuRI和RsaI)酶切。各种间多态性显著 ,常规方法难以鉴别的皮炎外瓶霉和甄氏外瓶霉较易区分。PCR RFLP准确可靠 ,可用于形态及其他方法难以确定的致病菌种的鉴别。
- 李东明李若瑜王端礼王晓红万哲马圣清
- 关键词:外瓶霉皮肤霉菌病PCR-RFLP
- 念珠菌性阴道炎致病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
- 目的 评价临床念珠菌性阴道炎致病菌对临床常用6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探讨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VC)与复发性外阴阴道炎(RVVC)致病菌的药敏性异同;探讨特比萘芬(TBF)对念珠菌的药敏试验方法及念珠菌的菌丝相和孢子相对...
- 张宇万哲李若瑜董悦
- 关键词: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最低抑菌浓度敏感性
- 文献传递
- 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理的探讨被引量:16
- 1997年
- 文献报道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有三,即膜通透性降低、靶酶改变及靶酶产生过多。本文对26株分离自艾滋病患者的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及通过诱变获得的白念珠菌ATCC14053五个氟康唑耐药突变菌落的耐药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唑类药物靶酶编码序列设计六对上下之间交叉重叠的引物,分六段(包括相当于调控序列所在部位)将目的基因扩增出来,采用Southern杂交、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及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等方法对所获目的片段进行了分析。结果排除了所有受试菌株因靶酶编码基因缺失而耐药的可能,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果呈阳性,且耐药株之间也存在差异。故此,推测耐药性系因为靶酶编码序列多位点突变造成,这一点尚有待进一步证实。另外。
- 王文莉李若瑜王端礼万哲王晓红李世荫朱立煌
- 关键词: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