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伟红
- 作品数:170 被引量:1,489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一测多评法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9
- 2016年
- 一测多评技术作为适宜于中药特点的多指标质量控制评价新模式和新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药的科研和生产实际中,成为中药质量评价的重要定量评价手段。据统计,目前一测多评技术在中药材及其饮片质量评价、多品种中药基源鉴定、炮制工艺及炮制品质量评价,原料药提取物、中间体及制剂的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应用广泛,显示出了方便、快捷、成本低廉、准确度高等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从论文发表数据统计看,近年来,一测多评相关研究论文逐年增长,从2006年提出至今,已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有关药材一测多评报道的研究160余篇,成方制剂近100篇,其他40余篇。该文在分析总结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一测多评法在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质量评价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展望了应用前景。
- 朱晶晶王智民高慧敏刘晓谦闫利华冯伟红陈两绵张启伟
- 关键词:一测多评中药质量评价
- 基于HCBP6靶点的8种常用中草药调节糖脂代谢作用及其潜在活性成分的探讨
- 2023年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方式的改变,现代社会人类糖脂代谢异常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上常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或应用降糖降脂药进行治疗,但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糖脂代谢紊乱的药物。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HCBP6)是一个新发现的靶点,可依据体内水平振荡调节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含量,从而调节糖脂代谢异常。相关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h2可显著上调HCBP6的表达,但关于中药对HCBP6作用的研究几乎为空白,且HCBP6三维结构信息也未被确定,作用于HCBP6的潜在活性成分的发现研究较为缓慢。因此,该研究首先选择8种常用的调节糖脂代谢异常的中药的总皂苷部位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对HCBP6表达的影响,然后采用预测获得的HCBP6三维结构与8种中草药中皂苷类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以期快速获取潜在活性单体。结果表明,8种总皂苷部位均有上调HCBP6 mRNA及蛋白表达的作用趋势。其中,绞股蓝总皂苷组上调HCBP6 mRNA的作用最好;人参总皂苷组上调HCBP6蛋白表达的效果最好。利用Robetta网站对蛋白质结构进行预测并通过SAVES对预测的结构进行评估后得到可靠的蛋白结构。同时搜集网站及文献中的皂苷类化合物与预测的蛋白进行对接,发现皂苷类成分与HCBP6蛋白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研究结果为从中药中发现调节糖脂代谢的新药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 陈倩雯刘婷郭中原张永欣刘海会冯伟红李春
- 关键词:糖脂代谢总皂苷分子对接
- 基于UPLC-ESI-MS/MS的何首乌中12种真菌毒素污染检测被引量:19
- 2016年
- 通过测定何首乌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含量,探讨其致肝毒性原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何首乌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赭曲霉毒素A,B,T-2毒素,HT-2毒素,伏马毒素B1,B2,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共12种真菌毒素的含量。样品采用改良的Qu ECh ERS方法提取,使用Welch Ul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100 mm,2.5μm)分离,甲醇-含0.1%乙酸的2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2种真菌毒素在0.1~200μg·kg^(-1)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6 3~0.999 9,加标回收率为71.19%~98.68%,相对标准偏差为1.7%~13%。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灵敏,可用于何首乌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快速测定。结果显示,41批样品中的15批检出了真菌毒素,涉及毒素类型有AFB1,AFG2,FB1,OTB,T-2,HT-2,FB2和OTA共8种,毒素在0.51~1 643.2μg·kg^(-1)。其中1批制首乌中检测到AFB1,达6.8μg·kg^(-1),超出了其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的限量标准(5μg·kg^(-1))。AFB1具有明确的肝毒性。因此,推测何首乌在产地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少量霉变样品是其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 李春苏晓冯伟红李娆娆刘晓谦李鹏跃王智民
- 关键词:何首乌肝毒性真菌毒素QUECH
- “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三黄片中4种黄芩黄酮类成分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采用"一测多评"法(QAMS)与外标法(ESM)同步测定三黄片(大黄、盐酸小檗碱及黄芩浸膏)中的4种黄芩黄酮类成分含有量并进行比较,以验证"一测多评"法在三黄片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以黄芩苷为内参物,采用XtimateTM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4 nm。结果 2种方法测得的含有量无显著性差异,RSD<5%。结论 "一测多评"法可用于三黄片中4种黄芩黄酮类成分的质量评价。
- 吉丽娜冯伟红王智民张启伟陈两绵杨菲李东影
- 关键词:外标法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
- 三黄喷雾剂体外透皮吸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考察三黄喷雾剂小鼠体外经皮渗透规律。方法:采用垂直式改良Franz扩散池装置进行试验,以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为考察指标,HPLC测定接受液中指标成分含量。结果: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透皮速率分别为42.35,49.99μg.cm-2.h-1;黄芩苷、盐酸小檗碱6 h平均累积透过率分别为19.51%,7.17%。结论:三黄喷雾剂小鼠体外透皮吸收效果理想,透皮行为符合零级方程。
- 朱鹏飞冯伟红杜茂波王洪珍李颖刘树扬吴志成刘淑芝
- 关键词:透皮吸收黄芩苷盐酸小檗碱
- 常山碱稳定性及其降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0
- 2017年
- 对常山碱的稳定性及其降解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4 h内流动相作溶剂时,常山碱含量仅降低1%,但在水、甲醇、50%甲醇及10%乙腈溶液中其含量降低为起始含量的90%。当溶液pH介于3~7时,24 h内常山碱的保留率在98%以上,但在碱性溶液中(pH 9.0)含量降低约12%。温度越高,常山碱稳定性越差,40~80℃放置10 h后,常山碱降为起始含量的60%左右,但在20℃下放置10 h,其含量仅降低约5%;40,60℃放置10 h,常山碱主要转化为异常山碱,二者的总含量较起始总含量基本不变,但是80℃下放置10 h,常山碱和异常山碱的总含量降低为起始总含量的83.33%,说明高温下常山碱结构发生了彻底改变,而不仅仅是异构化为异常山碱。光照对常山碱稳定性影响显著,强光照射108 h,常山碱质量分数较起始含量降低23%左右,但在避光和自然光条件下,其含量仅降低10%左右。无论在人工胃液(pH 1.4)还是人工肠液(pH6.8)中,放置10 h后,常山碱质量分数降低均小于5%。常山碱固体在高温(60℃)、高湿[(75±1)%]和强光(3 000 lx)照射下放置10 d后,其含量分别减少0.27%,7.6%,5.39%。常山碱在水、甲醇、50%甲醇和10%乙腈溶剂中、碱性溶液、不同光照和不同温度(20,40℃)下的降解基本符合化学动力学一级反应。因此,无论是常山碱的制备纯化还是相关制剂的生产,都应在偏酸性溶液,低温、避光条件下快速操作完成,而常山碱固体则应在干燥、避光条件下保存。
- 张继远刘晓谦杨立新冯伟红王智民李春
- 关键词:稳定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 膝骨消痛膏的质量标准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膝骨消痛膏中的主要药味三七、血竭、大黄、胡椒进行鉴别,并对膝骨消痛膏中的胡椒碱进行含量测定。方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甲醇-水(7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43nm。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对照无干扰;胡椒碱的含量线性范围为0.08~0.4μg,r=0.999988,回收率为98.70%,RSD为0.55%。结论:该方法比较专属、灵敏、可靠。
- 冯伟红李曼玲康琛
- 关键词:薄层色谱法胡椒碱高效液相色谱法
- 活血止痛纳米凝胶贴膏经皮渗透特性及药效评价
- 目的:研究微乳/醇质体对活血止痛凝胶贴膏的经皮渗透特性及对药效的影响.
方法: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试验,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过屏障,采用超高效液相(UPLC)法测定丹皮酚、丁香酚、水杨酸甲酯的...
- 姚瑶冯伟红王岚易红梁日欣何爱萍殷晓杰杜茂波刘淑芝
- 关键词:经皮给药药效评价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女贞子药材及饮片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建立女贞子药材及饮片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Kromosil C_(18)(4.6mm×250mm,5um);甲醇-水-0.05M 乙酸铵(90:10: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9nm;柱温35℃。结果测定了14个不同产地的女贞子药材及9批饮片,药材中齐墩果酸的平均含量为1.020%,熊果酸平均含量为0.331%;饮片中齐墩果酸的平均含量为1.286%,熊果酸平均含量为0.369%。齐墩果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8.64%,RSD 为0.46%;熊果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8.25%,RSD为1.05%。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女贞子药材的含量测定标准。
- 李曼玲冯伟红康琛
- 关键词:女贞子齐墩果酸熊果酸高效液相色谱
- 近10年中药外用制剂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 2002年
- 中药外用剂制是指不经口服、注射给药 ,直接用于皮肤、粘膜或腔道的中药制剂。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 ,中药外用制剂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质量标准研究也随之增多 ,其中测定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是控制其质量的重要手段。《中国药典》1 985年版收载中药外用制剂 2 9种 ,1 990版收载 3 1种 ,1 995年版则收载 3 9种 ,其中 5种制剂列有含量测定方法。 2 0 0 0版收载外用中药制剂 43种[2 ] ,其中有薄层色谱鉴别的 2 2个制剂 ,有含量测定的 9种制剂。本文总结了自 1 988年以来我国中药外用制剂质量标准研究进展情况。1 中药外用制剂的定性研究定性就是利用某种方法手段来鉴别中药成分 ,以控制成药的质量。它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本文主要介绍理化鉴别。主要方法有 :一般化学反应鉴别、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除此之外 ,应用薄层扫描法 ,液相色谱法对中药制剂进行鉴别也有报道。本文收集的定性鉴别方面的文献以薄层色谱法居多 ,它不仅快速、准确 ,而且价格便宜 ,故多被采用 (见表 1 )。另外 ,还有利用薄层扫描、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等进行定性鉴别。表 1...
- 李曼玲冯伟红刘振东
- 全文增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