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孝利

作品数:105 被引量:753H指数:17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34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4篇农业科学
  • 12篇文化科学
  • 4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8篇污染
  • 24篇土壤
  • 23篇重金
  • 23篇重金属
  • 18篇
  • 15篇灌溉
  • 14篇水稻
  • 12篇植物
  • 12篇生物炭
  • 12篇人工湿地
  • 12篇灌溉水
  • 10篇金属镉
  • 9篇淹水
  • 9篇农田灌溉
  • 9篇金属污染
  • 8篇稻米
  • 8篇重金属污染
  • 7篇稻田
  • 7篇CD
  • 6篇稻田土

机构

  • 90篇湖南农业大学
  • 17篇中国科学院亚...
  • 11篇中国科学院生...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广东工业大学
  • 6篇四川大学
  • 4篇兰州大学
  • 3篇南京水利科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胸心血...
  • 1篇江苏省水文水...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航天凯天环保...

作者

  • 104篇刘孝利
  • 72篇铁柏清
  • 48篇魏祥东
  • 42篇雷鸣
  • 21篇叶长城
  • 19篇曾昭霞
  • 18篇周细红
  • 10篇彭亮
  • 10篇彭鸥
  • 9篇陈求稳
  • 9篇邹慧玲
  • 9篇刘玉玲
  • 8篇陈喆
  • 7篇曾馥平
  • 6篇杨登
  • 6篇宋同清
  • 6篇王克林
  • 6篇张昊
  • 6篇尹晓辉
  • 6篇孙健

传媒

  • 8篇环境科学
  • 7篇农业环境科学...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4篇高等教育发展...
  • 3篇生态学报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2篇教育与教学研...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湖南生态科学...
  • 2篇第六届重金属...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处理技术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华西医学

年份

  • 4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9篇2021
  • 4篇2020
  • 13篇2019
  • 6篇2018
  • 18篇2017
  • 11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改性生物炭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生物炭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的改性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如下:1、将油茶果壳干燥、粉碎,得到油茶果壳粉末;2、将油茶果壳粉末和硅酸钠加入水中,搅拌、离心、过滤,将滤渣烘干,得到混合固体物;3、在氮气氛围下...
蔡彤刘孝利石子悦铁柏清刘玉玲罗海艳雷鸣魏祥东杜辉辉
文献传递
南方典型矿区农业小流域耕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被引量:9
2023年
为了解我国南方典型矿区所在流域的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污染状况,对所选取的小流域内耕地土壤6种重金属(Cd、As、Mn、Cu、Zn和Pb)的总量进行测定,运用空间插值方法分析典型矿区小流域尺度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地累积污染指数法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小流域内耕层(0~20 cm)土壤中Pb、Zn、Cu、As和Cd的含量均值分别高出背景值约11.9、3.8、8.2、4.7和14.2倍,样品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比例分别为24%、56%、75%、44%和48%,Zn和Mn呈现中等变异,Pb、As、Cu和Cd则发生了强变异,表明小流域内存在明显的重金属富集现象;空间分析结果显示,耕地土壤6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一致性特征,即在矿业活动区及其下游和小流域西部乡镇街道处存在富集,在流域主河道干流两侧存在部分重金属的高值点,表明研究区内最主要的污染来源是矿冶活动及污染河水灌溉;地累积污染指数法与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小流域内存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尤以Cd污染的程度最高,河流干流两侧耕地生态风险等级最高.
杨宇郭婷婷刘孝利铁柏清
关键词:小流域地累积指数生态风险评价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稻田土壤砷、镉形态的影响被引量:43
2018年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的方法模拟稻田土壤环境,研究淹水环境下添加(1%添加量)不同温度制备的玉米秸秆生物炭(CB-300、CB-400、CB-500)对砷、镉复合污染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pH值及不同形态砷、镉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会影响玉米秸秆生物炭的理化性质,热解温度由300℃升至500℃,玉米秸秆生物炭芳香性增加,亲水性和极性降低,灰分含量增加,pH值升高.淹水环境下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相比对照(CK)可提高土壤pH值0.20~1.24,升高幅度大小为CB-500>CB-400>CB-300>CK,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pH值趋于平衡状态;淹水环境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均迅速下降,且不同处理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生物炭制备温度越高下降效果越明显,培养至第96 d时氧化还原电位降到最低.CK、CB-300、CB-400、CB-500处理组弱酸可提取态镉含量由淹水前的73.55%分别降至63.46%、57.73%、54.50%、53.9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中弱酸可提取态及可氧化态镉逐渐向残渣态及可还原态镉转化.土壤pH值与弱酸可提取态镉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淹水环境下土壤可交换态砷含量升高,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施加导致土壤交换态、Ca-结合态、Al-结合态和Fe-结合态砷含量逐渐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75.68%、20.92%、13.49%、48.66%,残渣态砷含量下降;土壤pH值与交换态砷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砷、镉复合污染稻田安全生产与阻控提供数据支持.
张燕铁柏清铁柏清刘孝利张淼叶长城彭鸥
关键词:淹水
铁锰改性椰壳炭对土壤镉形态及水稻吸收积累镉的影响被引量:20
2019年
为研究椰壳炭(coconut shell biochar,简称"CSB")及铁锰改性椰壳炭(Fe-Mn modified coconut shell biochar,简称"FM-CSB")对土壤中Cd的钝化效果及对水稻吸收积累Cd的影响,采用室外水稻盆栽试验,比较了施加质量比为0. 5%的CSB与质量比为0. 05%、0. 1%、0. 2%、0. 5%的FM-CSB对南方酸性污染稻田土壤pH、Cd的形态变化及水稻各部位吸收积累Cd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加CSB与FM-CSB均能提升土壤pH,当FM-CSB施加量高于0. 1%时效果显著(P<0. 05),施加0. 5%FM-CSB处理效果最好,且优于添加0. 5%的未改性CSB处理.相比于CK处理,施加CSB与FM-CSB处理均可使土壤中w(弱酸可溶态Cd)随着水稻的生长而逐渐降低,而w(可还原态Cd)、w(可氧化态Cd)与w(残渣态Cd)则呈升高趋势,其中0. 5%FM-CSB处理对土壤中w(弱酸可溶态Cd)的降低效果最佳.随着FM-CSB添加量的增加,水稻各部位及稻米中w(Cd)均逐渐降低,施加0. 5%FM-CSB时的降Cd效果最佳,可使水稻根、茎、叶、壳与糙米中w(Cd)比CK分别下降48. 66%、54. 64%、45. 11%、31. 64%与48. 94%,并增产39. 33%,而施加量同为0. 5%时的FM-CSB处理下的降Cd效果显著高于未改性的CSB.研究显示,施加0. 5%CSB与0. 05%~0. 5%的FM-CSB均可钝化土壤中Cd并降低水稻对Cd的吸收,且施加相同量的FM-CSB对Cd的钝化效果优于CSB.可见,FM-CSB可钝化土壤中Cd、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并减少Cd在水稻各部位的积累.
罗海艳李丹阳刘寿涛宋正国刘玉玲刘孝利刘孝利
关键词:CD形态水稻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叶降解和养分释放被引量:17
2012年
凋落叶降解及养分释放研究对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取桂西北喀斯特区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进行比较,研究其凋落叶降解与降解过程中的营养元素释放规律以及降解速率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原生林凋落叶的降解速率略大于次生林。C、N、K元素在前180d释放速率较快,随后趋于稳定。次生林凋落叶总P含量在降解初始阶段呈净积累,随后净释放,而原生林的凋落叶在降解360d后仍呈现P素净积累。相关分析表明,凋落叶降解速率与凋落叶初始总N、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N比值呈负相关,与C∶N比呈正相关。综合比较发现,次生林圆叶乌桕(Sapiumrotundifolium Hemsl)凋落叶的降解速率与养分释放速率较快,是喀斯特退化土地及植被恢复过程中潜在的优势种和建群种。
曾昭霞王克林曾馥平宋同清刘孝利宋希娟
关键词:原生林次生林养分释放
一种利用牧草桂牧一号修复镉污染农田土壤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牧草桂牧一号修复镉污染农田土壤的方法,其步骤:(1)在镉污染农田休耕区的土壤上种植桂牧一号牧草,覆土后浇水,保障出芽率;(2)将种植后的牧草,分次追施氮肥,每次施肥为硫酸铵;(3)桂牧一号,从第二年开...
刘孝利铁柏清雷鸣魏祥东杜辉辉彭鸥刘寿涛蔡彤
文献传递
植物塘+人工湿地+吸附池系统净化灌溉水中镉被引量:5
2017年
为去除南方稻田土壤重金属Cd超标的主要输入源之一灌溉水中的Cd,构建了"沉砂池+植物塘+人工湿地+吸附池"组合工艺系统。结果表明,根据GB 5084-1992灌溉水质标准,该区灌溉水超标率高达82.69%,且水中可溶态Cd含量较高,平均为56.34%,潜在危害性大。经处理后水中可溶态Cd平均去除率为94.72%,全量Cd平均去除率为94.78%,贡献率主要集中在植物塘。可溶态Cd和全量Cd的去除2个植物塘的贡献率共占70.92%和70.13%。组合工艺可有效地处理去除灌溉水中Cd,且系统依据地势采用无动力自流设计运行费用低,具有较强的推广潜力,可为Cd超标灌溉水的净化与稻田安全生产提供科学参考与数据支持。
许蒙喻理叶长城周俊驰刘孝利铁柏清
关键词:人工湿地灌溉水
磷对甘蓝型油菜幼苗镉吸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究施磷条件下油菜幼苗各部位镉含量、土壤有效镉(DTPA-Cd)、土壤磷形态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以期为镉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不同镉含量(0.3、3.0、5.0 mg/kg)下,磷添加(KH2PO4,5.0、75.0、150.0 mg/kg)对苗期油菜根、茎、叶部镉含量,土壤pH,有效镉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高磷添加增加了苗期油菜的生物量和镉积累量。土壤镉含量为3.0和5.0 mg/kg时,磷添加量为150.0 mg/kg时,油菜植株生物量最高,分别为2.68和2.03 g;其镉积累量也最多,分别为164.00、165.62微克/盆。对于土壤pH、有效镉含量和磷形态含量而言,镉含量为3.0、5.0 mg/kg时,磷施加量由5.0 mg/kg增加至150.0 mg/kg时,土壤pH分别降低了0.11、0.06个单位,土壤矿物质磷(Ligand-P)含量分别降低了10.2%、10.3%,土壤生物有效磷(Bioavailable-P)含量分别增加了48.7%、35.9%,土壤有效镉(DTPA-Cd)含量降低了7.5%、15.2%。这表明磷添加量的增加降低了土壤pH,促进土壤矿物质磷的释放,增加生物有效磷的含量,降低了土壤有效镉含量。此外,土壤酶活性数据也表明,随着磷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脲酶(UE)的活性显著提高,而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显著降低。这表明磷添加有效缓解了油菜根际对磷的需求,提高了氮循环酶的活性。【结论】施磷增加了土壤活性磷含量、降低了土壤有效镉含量、提高了氮循环酶的活性从而优化油菜根际环境,促进了油菜的生长,进而增加了油菜对镉的积累。
张蓓蓓王薪琪李卓晴吴嘉仪吴家萌谢华陈媛杜辉辉刘孝利雷鸣
关键词:磷形态土壤酶
肠杆菌M5在抑制水稻吸收积累镉砷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领域,涉及保藏号为CGMCCNo.22636的肠杆菌(Enterobacter sp.)M5在抑制水稻吸收积累镉和砷中的应用。在重金属镉及类金属砷污染土壤中添加本菌株M5的菌液(有效菌数为...
铁柏清尹雪斐刘玉玲彭鸥张朴心杜辉辉周细红刘孝利魏祥东雷鸣
桂西北喀斯特森林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72
2015年
探明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重建背景下,森林植物、凋落物与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深入地认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制。该文选取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地区域3个原生林群落和3个自然恢复28年的次生林群落,研究其"植物-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内在关联。结果表明:1)圆果化香树(Platycarya longipes)、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和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以及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和黄荆(Vitex negundo)6种植物的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27.5、21.2、1.2 mg·g–1;凋落物C、N、P平均含量分别为396.2、12.7、0.9 mg·g–1,而表层土壤(0–10 cm)C、N、P平均含量分别为92.0、6.35和1.5 mg·g–1。2)原生林N再吸收率(平均值为42.7%)高于次生林(平均值为36.5%),P再吸收率(20.4%)显著低于次生林(32.3%)(p<0.05);6个森林群落N的再吸收率均大于P的再吸收率。3)不同群落凋落物的C:N值差异不显著,原生林植物的C:N值小于次生林、土壤C:N显著大于次生林;原生林土壤C:P与次生林无显著差异,植物与凋落物C:P小于次生林;原生林凋落物与土壤N:P值小于次生林,植物N:P比平均值均为17.4。4)研究区典型森林群落植物中N和P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植物C:N与N:P、C:P与N:P比值均无明显相关关系;经过对数变换后的土壤C:N与N: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凋落物的C:P与N:P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西南典型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曾昭霞王克林刘孝利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张浩杜虎
关键词:植物凋落物土壤原生林次生林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