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新
- 作品数:31 被引量:45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 福建省的碳排放趋势与对策被引量:3
- 2011年
- 采用朱永彬、王铮最优增长率模型,研究了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福建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福建省森林碳汇量,为福建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下降速率为0.044.福建省人均碳排放呈倒"U"曲线增长,高峰出现在2047年.福建省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总量也呈倒"U"曲线增长,能源消费高峰和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48年,达到高峰时间比同等条件下的全国高峰略晚,反映出福建省技术进步缓慢,能源结构不够清洁.情景模拟显示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技术进步速率、调整产业结构,福建省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碳排放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综合使用3种方法时减排效果最优.
- 黄蕊刘昌新熊文王铮
- 关键词:能源消费量碳排放人均碳排放森林碳汇
- 寻求合理的全球碳减排方案——气候变化经济学集成评估:建模、开发与系统应用被引量:4
- 2012年
- 全球碳减排方案是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气候保护方案各有不同,为寻求合理的减排方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计算全球经济气候变化情况,因而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和计算工作。基于相同的理论模型再构建减排方案,则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复计算。本文在气候保护理论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具有方案评价普适功能的气候保护政策评价系统,从而很好地避免了冗余计算这一问题,另外,该系统具有较强的平台可扩展性和适应性,在深化研究中可以基于本系统扩展其他功能模块,避免了重复性的系统开发工作。
- 王铮吴静张帅朱潜挺刘昌新
- 关键词:气候保护决策支持
- 气候变化伦理的若干问题探讨被引量:8
- 2014年
- 气候变化已经在科学上被追溯到伦理层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与使命,从现实经济层面结合伦理学研究则是应对气候变化应有的态度.首先针对国际上对气候伦理的探讨,以中国的环境伦理观引出了气候伦理的原则,强调核心的原则是国家之间"和为贵",操作的原则是"分明使群",即要在明确责任的条件下有序组织各国的气候保护行为.其次还在"分明使群"原则下讨论了气候伦理评估标准—公平、公正与价值,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了公正与价值的伦理内涵,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气候谈判公正问题.最后指出在气候伦理问题上,国际社会的一个伦理原则应该是:所有可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都能够使参与国家最终在经济与社会获得进步,以及实现帕累托改进,并能缩小国家间的差距,而不是置原来贫困的社会个体以相对更贫困的境地.
- 王铮刘筱刘昌新田园黄蕊
- 关键词:公正
- 基于STIRPAT模型的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被引量:149
- 2016年
- 定量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降低区域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人口、富裕度(以人均GDP表示)、技术进步(以能源强度表示)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岭回归拟合后发现,人口数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城市化水平每变化1%,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将分别发生3.467%、(0.242+0.024 ln A)%、0.313%和0.151%的变化。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设置8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分析了江苏省未来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当人口、经济保持低速增长,并保持高技术增长率时,有利于控制江苏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2020年江苏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预测值为202.81 MtC。
- 黄蕊王铮丁冠群龚洋冉刘昌新
- 关键词:碳排放STIRPAT模型影响因素岭回归
-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及其减排潜力分析被引量:36
- 2013年
- 本文首先比较了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在部门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进而利用Markov模型对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未来能源强度的走势以及产业结构演变对降低能源强度的贡献。比较发现,我国各部门能源强度显著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且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和第三产业过低的产业结构均造成我国碳排放居高的现状。与美欧日相比,我国降低能源强度的减排潜力分别为24%、60%和53%;产业结构演变的减排潜力分别为40%、32%和28%。未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将持续下降近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小幅下调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5.3个百分点。但是各产业比重变动幅度到后期变慢,趋于稳定,产业结构演变对能源强度贡献越来越小。2020年和2030年我国能源强度将比2007年分别降低52.2%和68.9%,相应产业结构演变的贡献度从15.44%下降到7.86%。
- 朱永彬刘昌新王铮史雅娟
- 关键词:能源强度减排潜力MARKOV模型
- 最优增长路径下的中国碳排放估计被引量:47
- 2010年
- 从能源消费、水泥生产和森林碳汇3个方面对中国未来的碳排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估计。其中,能源消费碳排放是在能源—经济框架下利用经济动力学模型对最优经济增长路径下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得到的,同时考虑了能源结构的演化及不同能源品种在碳排放系数上存在的差异;水泥生产碳排放则是在对水泥产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认为水泥产量与城市化进程存在一定的联系,而城市化进程遵循"S曲线"发展规律;森林碳汇是通过引入CO2FIX模型,分别对原有森林与新增可造林的固碳能力进行估算,最终合成了中国未来的净碳排放曲线。结果发现,能源消费碳排放在2031年达到高峰,为2637MtC,对应的人均GDP低于OECD国家的实证经验;人均排放高峰出现在2030年,为1.73tC/人,远低于美国欧盟和日本2006年水平;水泥生产碳排放增长放缓,2050年控制在254MtC左右,占工业总排放的12%;森林碳汇至2050年可累计吸收6806.2MtC,年吸收量逐渐下降;净排放也于2033年达到峰值,为2748MtC。
- 王铮朱永彬刘昌新马晓哲
- 关键词:能源消费水泥生产森林碳汇净排放
- 技术创新推动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进化被引量:64
- 2013年
- 技术创新是产业进化的根本动力。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然而,与此相关的数量研究却很少。文章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研究产业进化的动力和过程。在Lorentz,Savona和Lorentz,Savona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具有微观基础及内生创新机制的产业进化模型,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进化进行了情景模拟。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导致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企业物质资本成本的节约共同作用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进化。其中,物质资本节约型创新对产业进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 龚轶顾高翔刘昌新王铮
- 对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双向耦合问题的探讨被引量:4
- 2019年
- 概述了地球系统模式和综合评估模型在研究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优势和劣势,明确了将二者进行双向耦合的必要性,客观分析了综合评估模型耦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系统总结了国际和国内解决耦合难点的主要方法和最新进展,最后分析和讨论了双向耦合模式的不确定性来源和解决方法,为我国进行地球系统模式与综合评估模型双向耦合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 杨世莉董文杰丑洁明刘昌新
- 关键词:气候变化
- 纪念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领域前沿报告会发言摘登
- 2015年
- 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和发表体系中,并不是所有科研论文的成果都能够被其他研究者所重复。这在诸如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等研究中并不少见。源于客观条件、技术水平等因素导致科研论文成果不可验证,可以通过改进条件、方法、操作等来解决。此外,不可验证的科研成果中有一定比例是基于统计学上的误差、对数据的误读,但是还有相当数量的不可验证是源于主观原因,比如存在篡改数据、伪造数据等科研不端行为,围绕研究目标挑选数据、选择性发表,或者过度解读数据,或者故意不给出相关的完整信息,等等,从而导致他人甚至自己无法重复实验和结果。基于主观原因而导致的科研论文成果不可验证,显然会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科学事业的声誉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和影响。近几年已经曝光不少存在这样一些行为的案例,比如日本小保方晴子论文造假事件。
- 黄小茹缪航秦佩恒刘海波刘会武邹乐乐杨多贵朱永彬刘昌新冯海红
- 关键词:科研论文成果报告会科研不端行为
- 区域分部门贸易的隐含碳排放——以北京为例被引量:13
- 2015年
- 碳排放增多带来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政府共同面对的问题,碳减排责任的划分是各国争论的焦点,而国际贸易造成的"碳泄露"问题更是不可忽视。中国的碳减排责任最终要落实到省市区域尺度上,区域间贸易引起的"碳泄露"同样值得考虑。使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法,分别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度对北京各部门碳排放进行分析,并估算各部门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北京是一个碳排放净流入区域。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度,北京的碳排放总量分别是142.79 Mt和116.80 Mt。输出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为28.15 Mt,包括区域间调出和国际出口。输出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最大的部门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输入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为54.15 Mt,包括区域间调入和国际进口。输入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最大的部门是建筑业。
- 黄蕊钟章奇孙翊刘昌新刘丽
- 关键词:隐含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