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田明

作品数:73 被引量:307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7篇出血
  • 23篇脑出血
  • 19篇血肿
  • 11篇病理
  • 8篇蛋白
  • 8篇细胞
  • 7篇血肿清除
  • 7篇注射
  • 6篇血管
  • 6篇清除术
  • 6篇尾状核
  • 5篇血肿清除术
  • 5篇血肿周围
  • 5篇脑病
  • 5篇脑梗
  • 4篇微创
  • 4篇微创血肿
  • 4篇脑屏障
  • 4篇高血压
  • 4篇创血

机构

  • 52篇南方医科大学...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解放军第16...
  • 3篇湛江中心人民...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医学院附...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作者

  • 73篇吕田明
  • 31篇陆兵勋
  • 23篇尹恝
  • 14篇刘晓加
  • 12篇罗一峰
  • 11篇潘速跃
  • 8篇周亮
  • 7篇黄小玉
  • 7篇李中秋
  • 7篇何国林
  • 5篇杨灿洪
  • 5篇肖端
  • 4篇郑伟
  • 4篇梁彦珊
  • 4篇朱佳佳
  • 4篇周宏珍
  • 4篇周曙
  • 4篇王群
  • 4篇姬仲
  • 3篇潘志勇

传媒

  • 1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0篇中华老年心脑...
  • 6篇中华神经医学...
  • 4篇中华临床医师...
  • 4篇第十二届全国...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广东医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临床脑电学杂...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九次全国神...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国外医学(护...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年份

  • 3篇2017
  • 6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9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8篇2007
  • 9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1
  • 2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1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0-164脑出血病理机制的新发现-'管涌现象'的病理及影像学研究
吕田明陆兵勋尹恝何国林邱光肖端
大鼠尾状核注射凝固自体动脉血脑出血模型被引量:25
2006年
目的用自体血注射法复制出容量稳定、形状规则的脑血肿仍较困难,主要原因为难以控制针道返流。作者采用立体定向注射法向大鼠尾状核内注射50μl凝固自体动脉血,改进了大鼠脑出血模型,有效控制了血液沿针道返流。方法用立体定向仪将24G静脉留置针进针至尾状核中心并固定在颅骨上,股动脉抽血后立即注入更换了针头的50μl微量注射器内,静置5min使之充分凝固。将凝固血快速注入尾状核内(注射速度20μl/min)。结果凝固血注射组所有大鼠尾状核内均可见血肿形成。血肿局限在尾状核内,形态规则,呈椭圆形,占位效应明显,血肿平均容量18.02±5.48μl。结论该模型与临床脑出血相似,成本低,操作简单,血肿容量稳定、形状规则,重复性好。
吕田明陆兵勋
关键词:脑出血尾状核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循环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无衬有内皮细胞的淋巴管,但存在结构和功能意义上的淋巴循环。Virchow-Robin间隙是中枢淋巴循环的主要结构,具有与外周淋巴管相似的功能,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Virchow-Robin间隙具有淋巴引流功能,脑间质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主要经此途径引流;Virchow-Robin间隙也是免疫监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枢淋巴循环在淋巴滞留性脑病、脱髓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蛋白质异常折叠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吕田明黄小玉史翠丽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
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后抑郁发生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对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和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掼恢复情况及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率进行前瞻性研究,以探讨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PS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55例脑出血患者分别接受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n=25)和内科保守治疗(n=30)。在入院、病程14d和90d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别计算14d和90d NIHSS评分的降低值(均与基线评分比较);在病程90d时应用改良Ranld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残疾程度;在病程14d和90d时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17项版本评定PSD状态,分析PSD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残疾程度的关系。结果无论是病程14d还是90d,立体定向组NIHSS评分降低值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P均〈0.05),病程90d时mRS评分值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0.05)。立体定向组病程90d时PSD发生率和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均〈0.05)。HAMD评分与NIHSS评分以及HAMD评分与mRS评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较快,患者残疾程度低,PSD发生率也低于保守治疗组。PSD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残疾程度密切相关。
郑伟刘晓加吕田明
关键词:脑出血抑郁立体定位技术
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内的环状出血现象及其病理机制探讨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对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内的环状出血现象及其病理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SD大鼠1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5只),墨汁灌注组(4只),假手术对照组(2只)。动物模型采用大鼠尾状核自体动脉血注射制作脑出血模型,术后6 h灌注并浸泡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墨汁灌注组大鼠灌注固定后用印度墨汁右旋糖酐溶液灌注。结果模型组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内小血管周围环状出血灶均广泛存在。出血灶位于血管周围间隙内,围绕在小血管周围呈环状分布。环状出血灶内的血液来自于原发血肿。结论环状出血在血肿周围组织内广泛存在,是原发血肿内的血液沿血管周围间隙向外围扩展所致。
吕田明陆兵勋李中秋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病理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被引量:6
2011年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化所引起的短暂性、发作性眩晕和眼球震颤。BP-PV的发病机理有嵴顶石学说和管石学说。BPPV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所累及的半规管及结石碎片的位置有关。不同类型的BPPV可以通过观察体位诱发试验中出现的眼球震颤特点来诊断。BPPV可在保守治疗时自行缓解。管石复位法能将结石碎片从半规管转移到前庭,从而快速消除症状。
李中秋吕田明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眼球震颤眩晕管石复位法
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微血管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清除前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采用配伍组设计,分为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2只大鼠,每组中各有1只大鼠取自同一窝别,体重相似。采用大鼠尾状核注射自体凝固动脉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血肿清除组大鼠术后30min注入尿激酶清除血肿。术后6h用墨汁-右旋糖酐溶液于升主动脉灌注脑组织。用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鼠紧邻血肿部位1mm2区域组织内的平均微血管直径,计算微血管密度指数。结果血肿组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明显减少,微血管断裂、僵直、变细、血流淤滞。早期血肿清除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微血管数目大致恢复正常,微血管变细、僵直及墨汁浓集现象基本消失。血肿组、血肿清除组、假手术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平均直径分别为(10.4±2.4)、(19.8±2.0)、(19.6±1.7)μm;微血管密度指数为0.025±0.007、0.264±0.044、0.214±0.020。血肿组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肿清除组与假手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组平均微血管密度指数与血肿清除组及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微循环障碍。超早期血肿清除可明显改善血肿周围组织的微循环状态。
吕田明尹恝罗一峰陆兵勋
关键词:脑出血微循环血肿清除术
多发性硬化合并多发性肌炎1例
2009年
康梅娟吕田明刘晓加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多发性硬化视觉诱发电位视神经脊髓炎视力下降下肢麻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白质损害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方法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脑白质损害的特点。方法对10例男性OSAS患者和10例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当的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行脑部T1WI、T2WI、FLAIR和DTI扫描。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前部扣带回、前部扣带、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以及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作为兴趣区(ROI),分别测量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FA)、平均扩散系数(AD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AS组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左侧后角周围白质、右侧后角周围白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外囊、右侧外囊的FA值分别为:0.444±0.025,0.776±0.028,0.154±0.021,0.152±0.017,0.372±0.022,0.351±0.029,0.501±0.029,0.242±0.031,0.338±0.029,0.360±0.022,0.167±0.027,0.177±0.023,0.441±0.034,0.449±0.036,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视放射、右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的FA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的ADC值分别为:8.589±0.264,8.197±0.253,8.218±0.194,12.151±0.454,12.113±0.524,8.954±0.177,7.333±0.220,9.186±0.46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胼胝体膝部的ADC值则无�
张向前李涛平陆兵勋潘速跃罗一峰吕田明刘晓加冯媛尹瑞雪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白质损害弥散张量成像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两性霉素B的含量
2012年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脑脊液中两性霉素B,并用于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样品的测定。方法:采用Agilent C18(5μm,4.6 mm×250 mm)色谱柱,流动相为0.005 mol.L-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甲醇(21∶79),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80 nm,室温下进样20μL。结果:由于患者脑脊液中药物的含量测定范围较大,故采用2个浓度线性范围:1.25~30μg.mL-1(r=0.9999),高、中、低3种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94.9%,日内RSD≤1.38%,日间RSD≤2.67%;0.11~5μg.mL-1(r=0.9999),高、中、低3种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93.1%,日内RSD≤1.73%,日间RSD≤4.09%。结论:本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椎管内持续给予两性霉素B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及脑脊液中该药物浓度的临床检测。
高文慧刘世霆晏媛吕田明方敏陈志良
关键词:两性霉素B生物样品分析脑脊液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