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宁
- 作品数:25 被引量:124H指数:5
- 供职机构:解放军117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 自1988年 Lock 等首先报道心室间隔缺损(VSD)的介入治疗至今,已有10余年历史。但长期以来由于 Rashkind 双伞闭合器、Lock 蛤壳闭合器和 Sideris 钮扣式补片等多种伞状装置介入闭合 VSD 都...
- 任森根康康吴丹宁施红吴锦章杨梅韩飞舟周菲朱志军
- 文献传递
-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与一氧化氮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中性粒细胞(Neu)心肌浸润是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本实验通过在SD大鼠中建立心肌I/R模型,研究I/R过程中心肌损伤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关系,并通过左型精氨酸(L-Arg)干预,探讨一氧化氮(NO)对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及其在心肌I/R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分对照(CON)组、L-Arg处理组。每组又分缺血前、缺血40 min、再灌 1h、再灌 3h和再灌6 h 5个时间点,分别测定各组各时间点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心肌匀浆丙二醛(MDA)值,并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 (1)CPK及心肌匀浆MDA测定结果:再灌注后各时相血清CPK及肌匀浆MDA含量较缺血前明显上升,再灌注3h后达到高峰。L-Arg组中再灌注后各时相点血清CPK及肌匀浆MDA明显低于CON组(P<0.05)。(2)H-E染色结果:缺血前心肌细胞完整,边界清楚,心肌横纹清晰。CON组:再灌后1h出现Neu心肌浸润,再灌3 h Neu心肌浸润更明显,累及心肌全层,伴有局灶心肌坏死;再灌6 h后Neu浸润尤甚,大片心肌坏死,并可见小血管内Neu聚集现象。L-Arg组:再灌注后Neu心肌浸润明显减少,再灌6 h心肌坏死灶较CON组明显缩小。结论 (1)心肌I/R过程中有大量Neu心肌浸润,与心肌损伤密切。(2)L-Arg能抑制Neu心肌浸润,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 吴丹宁贾国良马颖艳李伟
-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性粒细胞一氧化氮心肌保护
-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被引量:16
- 2003年
-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0 )mm ,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 4 .5~ 1 2 (平均 6 .6 )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 .4~ 2 .6 (平均 1 .7) ,肺动脉收缩压 1 9~ 34(平均 2 5 )mmHg。 4 1例膜周部VSD中 ,1 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 1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 ,选用的ADO尺寸为 6 / 4~ 1 6 /1 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 ,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 1 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均在 1~ 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 2~ 2 1个月 ,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 ,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
- 任森根康康吴丹宁施红吴锦章杨梅韩飞舟周菲朱志军
- 关键词:介入治疗适应证并发症心脏导管插入术
- 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联合左西孟旦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UA及BNP水平及预后影响分析
- 曹俊雄朱志军吴丹宁
- 左型精氨酸及左型精氨酸甲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 1999年
- 本研究利用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用左型精氨酸及左型精氨酸甲酯的干预,探讨一氧化氮对SD大鼠血压和心率的影响。实验分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左型精氨酸干预组及左型精氨酸甲酯干预组。结果显示:左型精氨酸和左型精氨酸甲酯均减慢SD大鼠的心率;左型精氨酸具有降低血压作用,左型精氨酸甲酯具有升血压及抗低血压的作用。本文结果为临床应用一氧化氮制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 吴丹宁贾国良马颖艳马颖艳李伟
-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精氨酸精氨酸甲酯心率
- 左型精氨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 1997年
- 左型精氨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吴丹宁马颖艳贾国良李飞李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西安710032)关键词心肌再灌注损伤精氨酸大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RI)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如何防治是心血管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实验利用大鼠心肌RI模型...
- 吴丹宁马颖艳贾国良李飞李伟
- 关键词:精氨酸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细胞粘附分子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被引量:1
- 1997年
- 细胞粘附分子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吴丹宁综述贾国良审校(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心内科西安710032)关键词细胞粘附分子白细胞心肌再灌流损伤心肌梗塞(MI)心肌损害过程中,循环中的白细胞(尤以中性粒细胞,Neu)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
- 吴丹宁
- 关键词:心肌缺血细胞粘附分子再灌流损伤
- 床边经股静脉临时起搏器抗心律失常的应用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探讨床边经股静脉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在危重症急救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床边经股静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患者55例,男42例,女13例,年龄17~81岁。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20例,病毒性心肌炎9例,扩张型心肌病11例,心外科术后6例,脑外伤9例。心律失常分类:病窦综合征15例,显著窦性心动过缓1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8例,室性自主心搏2例,心肺复苏心脏电复律后5例,心脏术后顽固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药物治疗无效3例。全部患者行床边经股静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结果所有患者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5例患者心电监护可见起搏脉冲信号,其后未见心室电活动,心脏听诊无心音,血压测不出,心肺复苏失败。结论在危重症急救中床边经股静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方法便捷,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不影响其他抢救措施进行,无严重并发症,值得在各种急救场合推广应用。
- 吴丹宁朱志军蒋颖人史承勇
- 关键词:临时起搏器心律失常心肺复苏股静脉
- 新型双环状主动脉瓣支架研制及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开胸穿刺心尖经导管植入双环状主动脉瓣支架置换动物主动脉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主研制新型双环状主动脉瓣支架。选择健康实验山羊3头,侧开胸小切口显露心尖,穿刺左心室心尖建立轨道,透视下沿加硬导丝经22 F输送鞘管将双环状支架送至主动脉瓣上方,利用张开的支架外环准确定位于主动脉瓣窦底,随后扩张球囊释放支架,置换动物主动脉瓣。术后即刻观察评估实验效果。结果 3头实验羊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DSA及解剖学评价表明人工主动脉瓣膜植入位置理想,代替原瓣膜工作。结论新型双环状主动脉瓣支架经心尖途径TAVI术可行,效果理想。
- 陈翔阚通储国俊张本王飞宇张建秦永文朱志军吴丹宁
- 关键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对79例VSD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膜周部VSD单纯型50例,膨出瘤型28例,肌部VSD1例。选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2例,Sideris钮扣闭合装置16例,Amplatzer PDA封堵器45例,Amplatzer偏心型膜周部封堵器11例,Am-platzer肌部VSD封堵器1例。结果79例患者75例封堵成功(94.9%)。术后新出现心律失常31例(41.3%),其中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7例(22.7%),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4%),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8%),室性早搏3例(4%),间歇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2.7%)。1例患者术前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4天心电图表现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伴发阿—斯综合征。经紧急开胸心脏挤压,气管插管,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复苏成功,出院时患者心电图恢复至术前状态。其余25例束支传导阻滞,其中5例应用强的松30mg/日,一周后仅有2例存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存在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室性早搏,2例为一过性,1例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出院时室性早搏仍有591次/24小时。结论经导管封堵VSD,出现心律失常达41.3%,但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是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康康任森根吴丹宁韩飞舟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心导管插入术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