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向阳

作品数:30 被引量:140H指数:7
供职机构: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龙岗区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骨折
  • 6篇内固定
  • 5篇骨质
  • 5篇骨质疏松
  • 4篇腰椎
  • 4篇疏松性
  • 4篇胫骨
  • 4篇外固定
  • 4篇螺钉
  • 4篇老年
  • 4篇骨质疏松性
  • 4篇骨质疏松性骨...
  • 3篇胸腰椎
  • 3篇远端
  • 3篇中老年
  • 3篇髓内
  • 3篇髓内钉
  • 3篇锁髓内钉
  • 3篇桡骨远端
  • 3篇外固定架

机构

  • 30篇深圳市龙岗区...
  • 3篇北京大学深圳...
  • 2篇深圳市人民医...
  • 2篇深圳市坪山新...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解放军第17...
  • 1篇武警广东总队...

作者

  • 30篇唐向阳
  • 13篇侯伟东
  • 9篇周远辉
  • 8篇侯明
  • 8篇吴定宇
  • 8篇谢小青
  • 5篇陈平
  • 4篇许思亮
  • 4篇李瑾
  • 3篇高俊文
  • 3篇朱智奇
  • 2篇黄志波
  • 2篇曹恒昌
  • 2篇李峭峰
  • 1篇镇万新
  • 1篇王永剑
  • 1篇曾雪芬
  • 1篇毛志森
  • 1篇温运年
  • 1篇黄进

传媒

  • 4篇实用临床医学...
  • 3篇医学理论与实...
  • 3篇江西医学院学...
  • 2篇海南医学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CT和M...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06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对106例(135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51足,Ⅲ型62足,Ⅳ型22足,术后随访5~20个月,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 106例患者骨折均愈合,功能恢复良好,其中优58例,良38例,优良率为90.57%。4例切口愈合延迟,2例伤口发生感染,4例术后持续性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9.43%。结论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侯伟东唐向阳周远辉吴定宇黄志波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术植骨
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应用第二、三.四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背侧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皮瓣设计的轴线为各指蹼背侧中点和两掌骨基底部汇合点连线。旋转点为距指蹼缘近侧约1.5cm。皮瓣解剖平面在深筋膜与伸肌腱之间。切取皮瓣最大为4.0cm×2.5cm,最小为2.0cm×1.0cm,修复45例食、中、环指近节及中节指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43例全部成活。2例因血运障碍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4~12个月,皮瓣质地、外观满意,手部功能良好。结论第二、三、四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手术操作简便,损伤小,皮瓣质地好,厚薄适中,成活率高,应用于手指背侧皮肤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唐向阳吴定宇侯伟东粱文贤
关键词:掌背动脉外科皮瓣显微外科技术
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TGF-β1含量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探讨TGF—β1在脑外伤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对27例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36例单纯骨折患者、32例单纯脑外伤患者,分别于伤后1、3、7、14d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TGF—β1含量检测,并与20例正常人血清TGF—β1含量对照。结果骨折合并脑外伤组血清TGF—β1含量明显低于单纯骨折组及单纯脑外伤组(P〈0.05);正常人血清TGF—β1含量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纯骨折组与单纯脑外伤组血清TGF-β1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GF-β1可能在脑外伤促进骨折愈合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TGF—β1的降低可能是脑外伤促进骨折愈合机制之一。
周远辉唐向阳吴定宇
关键词:TGF-Β1骨折愈合脑外伤
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
2005年
目的 探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对22 例新鲜股骨髁上骨折病例行内固定。结果 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均愈合良好,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未出现髓内 钉松动、断裂,无膝关节僵硬,内翻畸形情况出现。结论 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是一种较好的 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谢小青陈平侯明唐向阳李峭峰高俊文
关键词:股骨髁上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三柱理论指导外固定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被引量:24
2018年
目的探讨三柱理论指导下采用外固定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7-01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手术治疗的40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其中18例采用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定钢板组),22例采用可调节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架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末次随访时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功能Garland-Werley评分。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均在3个月内愈合,均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及骨萎缩。与锁定钢板组比较,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但末次随访时掌屈、旋前、旋后活动度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末次随访时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功能Garland-Werl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柱理论指导下采用外固定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
吴同岭侯伟东唐向阳
关键词:三柱理论外固定架锁定钢板内固定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了解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与骨矿密度(BMD)的关系,为预测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提供科学的指标。方法对1020例年龄≥60岁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定量超声骨密度仪(QUS)测定跟骨的BMD值,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骨折发生例数随BMD的T值降低呈负相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百分比分别在Ⅰ区间和Ⅱ区间均与Ⅲ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当BMD的T值≤-3SD骨折发生例数呈显著增加(r=-0.973,P<0.01)。结论老年人BMD的T值为-3.0SD时,骨折发生率呈明显上升,临床上可将老年人的BMD的T值低于正常1个标准差(-3.0SD)作为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指标。
唐向阳陈平吴定宇高俊
关键词:骨折骨质疏松性骨密度老年人
定量超声测定跟骨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判断价值及其与血清骨代谢、骨转化指标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分析定量超声测定跟骨骨密度(BMD)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判断价值,并探讨BMD与患者血清骨代谢、骨转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检查治疗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不伴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定量超声下BMD值、血清骨代谢、骨转化指标值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BMD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MD为(0.23±0.04)g/cm2、25羟维生素D(25OHD)为(39.27±4.51)nmol/L、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为(56.18±7.29)ng/m L、人降钙素(HCT)为(2.41±0.32)ng/L,均相应低于对照组的(0.35±0.05)g/cm2、(57.63±6.92)nmol/L、(82.55±9.04)ng/m L、(3.17±0.42)ng/L,而碱性磷酸酶(ALP)为(56.27±6.19)IU/L、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PINP)为(42.18±5.29)μg/L、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为(4.63±0.53)U/L、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为(64.39±7.11)ng/m L,均高于对照组的(27.45±3.38)IU/L、(24.76±3.08)μg/L、(3.11±0.37)U/L、(45.28±5.29)n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BMD值与血清25OHD、N-MID、HCT值呈正相关(r=0.627、0.701、0.598),与ALP、PINP、TRAP、β-CTX呈负相关(r=-0.582、-0.672、-0.693,P<0.05)。结论定量超声测定跟骨骨密度可以客观判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严重度,其与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临床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可靠手段。
吴定宇温运年曹恒昌范国裕唐向阳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定量超声骨代谢骨转化
人工活性骨内部微细胞构建的实验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利用快速成型技术(RP)制作特定外形的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构建人工活性骨进行骨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右侧桡骨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采用RP技术SL法制作具与兔桡骨缺损外形一致的多孔β-TCP支架,并该组大白兔分为2组,A组通过多孔β-TCP支架+真空冻干吸附技术复合BMP,构建人工活性骨;B组单纯采用多孔β-TCP支架,然后在槽形支架中植入自体松质骨,术后2、4、8、12周行影像学、组织学、成骨量、生物力学和骨密度的观测。结果两组材料在植入后12周后,均出现牢固的骨连接,但A组在成骨量、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指标方面优于B组(P<0.05)。结论利用RP技术进行人工活性骨的构建是可行,多孔β-TCP复合支架有利于提高体内新骨生成,达到临床修复的目的 。
许思亮姜华侯明唐向阳
关键词:快速成型技术Β-TCP
可调性Cem-Ostetic^(TM)人工骨浆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复合物修复骨不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和可调性Cem-OsteticTM人工骨浆对管状骨骨不连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8只,在双侧前臂桡骨中上段截除1.5 cm骨段(包括骨膜),骨断端用骨蜡封闭髓腔,制成骨不连模型。取其中24只,一侧桡骨作实验侧,骨不连处填入复合PRP的人工骨浆;另一侧为对照侧,仅填入人工骨浆,另外4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在术后第2、4、8和12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检测等手段观察桡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第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的新生纤维组织和骨组织均主要集中在截骨端,实验侧新生组织略多于对照侧。第4、8周,实验侧人工骨表面及孔隙内被大量新生骨组织覆盖和填充,人工骨与宿主骨桥接紧密;对照侧的新生骨组织主要限于人工骨两端,且相对实验侧较幼稚。第12周,实验侧骨缺损完全修复,髓腔再通;对照侧断端间新骨形成骨桥,但尚未见到髓腔再通,空白对照组均未见骨痂。结论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和可调性Cem-OsteticTM人工骨浆对管状骨骨不连的修复有促进作用。
谢小青潘晓华朱智奇黄进侯明唐向阳
关键词:骨不连富血小板血浆
ER-β在老年小鼠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作用
2014年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在老年骨质疏松小鼠股骨骨折修复中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选择性ER-β受体拮抗剂(PHTPP)阻断ER-β受体的老年骨质疏松小鼠股骨骨折模型作为实验组,未使用拮抗剂的老年骨质疏松小鼠股骨骨折模型作为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放射学分析(术后0、1、2、3、4、5和6周)、骨痂血管新生的微焦点CT分析(术后1、2周)及骨痂生物力学测试(术后4、6周)观察2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在不同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ER-β阻断组的血管生成,成骨和机械性能方面都明显占优势,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断ER-β受体能明显提高早期血管形成、中期的软骨内骨化和晚期的机械力学性能等骨折修复能力。
唐向阳李瑾谢小青侯伟东周远辉
关键词:雌激素受体Β骨质疏松小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