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瑛
-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沈阳市大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甲型病毒性肝炎预警指标的探讨被引量:5
- 2005年
- 戴孟阳王萍孙百军张红孙瑛李宁郭延哲蒋东梅
- 关键词:甲型病毒性肝炎预警指标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
- 2005—2011年沈阳市大东区猩红热流行特征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掌握沈阳市大东区猩红热发病水平及流行特征,为制定猩红热防治规划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对沈阳市大东区2005—2011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5—2011年沈阳市大东区累计报告猩红热1 767例,年均发病率为37.68/10万,男女性别比为1.46∶1(P<0.01);0~4岁发病率为258.86/10万,5~9岁为706.45/10万,10~14岁106.58/10万,≥15岁为1.57/10万;学生发病占38.94%,幼托儿童占37.80%,散居儿童占20.03%;5、6月和11、12月病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7.56%、23.09%。结论 2005—2011年沈阳市大东区猩红热发病率较高,学生、幼托儿童及散居儿童是发病的重点人群,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 孙瑛唐景春
- 关键词:猩红热
- 2005~2011年沈阳市大东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掌握沈阳市大东区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发病水平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规划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准确依据。[方法]对沈阳市大东区2005~2011年流腮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5~2011年大东区流腮年均报告发病率为79.65/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11.59/10万、66.01/10万、39.70/10万、111.57/10万、122.33/10万、65.74/10、44.94/10万(P<0.01)。年均发病率(/10万),男性为97.05,女性为61.82(P<0.01);0~4岁为219.24,5~9岁为980.95,10~14岁为810.93,15~19岁为100.70,≥20岁为9.18。全部病例中,学生占68.54%,幼托儿童占13.90%,散居儿童占8.94%;4~7月、12月至次年1月发病的分别占42.57%、22.49%。2005~2009年年均发病率(/10万)超过100.00的有二台子街道(207.78)、辽沈街道(176.23)、津桥街道(126.51)、东站街道(108.60)。[结论]沈阳市大东区2005~2011年流腮发病率较高,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是发病的重点人群。
- 孙瑛唐景春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疫情
- 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预警体系及指标被引量:1
- 2005年
- 孙瑛
- 关键词: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疾病预警体系
- 高等院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模式的探讨被引量:2
- 2004年
- 连志勇孙瑛邓晓梅刘宇徐韬金海
- 关键词:传染病
- 2006~2011年沈阳市大东区水痘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掌握沈阳市大东区水痘发病强度和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控对策及评价实施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大东区2006~2011年水痘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1年大东区累计报告水痘病人5 405例,年均发病率为133.71/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99.64/10万、162.43/10万、157.17/10万、123.85/10万、128.76/10万、131.21/10万(P<0.01)。2006~2011年水痘年均发病率(/10万),男性为148.92,女性为118.16(P<0.01);0岁为305.49,1~3岁为247.54,4~9岁为1 214.21,10~14岁为956.42,≥15岁为51.09。全部病例中,4~6月、11月至次年1月发病的分别占32.12%、38.30%;学生、幼托儿童分别占60.39%、16.76%。[结论]大东区水痘发病率较高,学生和托幼儿童为高发人群。
- 孙瑛
- 关键词:水痘疫情
- 1例注射流感疫苗后发生的神经性癔症被引量:3
- 2006年
- 吴颖陈天关韩玉华孙瑛
- 关键词:流感疫苗神经性癔症
- 沈阳市大东区2003年居民病伤死因分析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 对沈阳市大东区 2 0 0 3年居民病伤死因情况作以分析 ,为掌握该区居民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化趋势 ,了解各种疾病对居民的危害程度 ,给疾病防治研究提供信息。方法 死因分类以《国际疾病ICD -10》为标准 ,采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标化 ,用生命统计管理系统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检验用u检验。结果 2 0 0 3年该区总死亡率为744 .15 /10万 ,男性死亡率 (846.11/10万 )高于女性 (64 0 .95 /10万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年龄分布近似U型分布 ,婴幼儿期形成第 1个高峰 ,5~ 14岁为最低点 ,以后又逐渐上升 ,从 5 5岁开始明显递增。 0~ 4岁组主要死因为新生儿疾病 ;5~ 3 9岁组居民主要死于损伤、中毒与循环系统疾病 ;40~ 5 9岁组主要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 ,其次是恶性肿瘤 ;60岁以上组死因第 1位是循环系统疾病 ,第 2位是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前 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疾病。 2 0 0 3年该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 72 .90岁。结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开展慢性病控制是居民寿命延长 ,生活质量提高最直接的动因。
- 孙瑛韩玉华
- 关键词:死亡率死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