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伟
- 作品数:34 被引量:27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老年多发非小细胞肺癌的鉴别诊断与外科治疗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肺内多发非小细胞肺癌(MFLC)的诊断策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5岁的老年MF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前期研究得出的鉴别诊断策略,对这类病人进行多原发肺癌或肺癌肺内转移的诊断。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以无病生存期作为研究终点,采用Log-rank检验作生存期比较。结果 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共52例老年MFLC患者(每位患者2个肿块,共52对肿瘤)纳入研究,占同期MFLC患者的20.4%。52例患者中,接受单肺叶切除11例,肺叶+楔形切除19例,双肺叶切除11例,肺段+楔形切除2例,楔形+楔形切除9例。无手术并发症或手术死亡病例。术后病理发现50对腺癌,2对腺癌-鳞癌组合。最终诊断为多原发肺癌32例,肺癌肺内转移20例,两类病人的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2.7%和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老年MFLC患者逐年增加,应加强术前检查和鉴别诊断。对于最终诊断为多原发肺癌或者肺内转移的病人,治疗上应该区别对待,后者可能不能从手术治疗中获益。
- 张裔良孙艺华李鹤成相加庆张亚伟陈海泉
- 关键词:老年人外科治疗
- 食管癌术后辅助化疗的荟萃分析和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配对研究被引量:11
- 2008年
- 背景与目的:目前关于食管癌的辅助化疗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荟萃分析,并结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资料,明确食管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价值。方法:荟萃分析使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软件。配对研究包括1998—2004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其中90名患者接受辅助化疗,180名患者未接受化疗。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9个标志物分析预后和预测化疗价值。结果:共有6项研究,1037例患者纳入本荟萃分析,接受辅助化疗与未化疗组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而在淋巴结有转移的亚组患者中,辅助化疗显示了提高生存率的趋势。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中,未化疗组和化疗组的Ⅰ期患者(P=0.59&P=0.59)、Ⅱ期患者(P=0.2778&P=0.2778)及Ⅲ期患者(P=0.695&P=0.8667)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化疗对肿瘤转移至喉返神经和(或)腹腔淋巴结的患者(Ⅳa亚组)最有效。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优于未接受化疗的患者(P=0.038,0.01)。Bcl-2表达提示预后不良,其在化疗组中的表达较无化疗组更有预测意义。结论:辅助化疗能明显提高Ⅳa期(远处淋巴结转移)患者治疗效果。Bcl-2是分析预后及指导辅助治疗的潜在分子标志物。尽管我们是目前文献报道最大样本的食管癌化疗研究,但结论还需要前瞻性的临床试验验证。
- 张杰陈海泉张亚伟周晓燕沈盛萍胡鸿缪龙升李鹤成马龙飞相加庆
- 关键词:食管癌辅助化疗分子标志物
- 局限期食管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意义初探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局限期原发食管小细胞癌(PESC)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对指导放疗临床靶体积勾画意义。方法回顾2006--2012年在本院手术切除的21例局限期PES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平均清扫淋巴结27.9个,15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其中弥散性分布8例、聚集性分布7例。淋巴结转移率为71.4%、转移度为17.2%。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晚、食管原发灶较长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04、0.044),T分期晚、脉管侵犯是淋巴结转移分布弥散性的危险因素(P=0.007、0.005)。结论PESC转移率和转移度均高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弥散性分布占38%,依据T分期和脉管侵犯甄别淋巴结转移分布状况探讨PESC淋巴引流区域预防性照射价值值得研究。
- 吴刚傅小龙葛慧娟沈磊相加庆张亚伟赵伟新蔡旭伟余雯
- 关键词:食管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靶体积放射疗法
- 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的处理被引量:1
- 2006年
- 背景与目的:改善食管癌患者预后的最有效方法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可能存在早期癌变,处理方法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对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处理。方法:对我院1999-2006年间10例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术式、手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分析,结合文献报道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的处理方法,以探讨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病例的合适的处理措施。结果:10例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经食管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原位癌2例(20%),浸润性癌8例(80%),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零,手术后30d内死亡率为零,围手术期颈部吻合口漏1例,经处理后2周漏口愈合。1例术后因非肿瘤疾患死亡,其余患者均长期无瘤生存(术后存活时间3~66个月)。结论:根据我们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报道,认为大部分食管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已经存在原位癌或浸润性癌,且相当部分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会转变成浸润性癌。外科切除食管目前是胸外科较成型术式,手术风险小,术后患者预后好,是食管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合适的治疗方法。
- 相加庆李鹤成张亚伟胡鸿马龙飞缪陇昇
- 关键词:食管癌内镜活检食管切除术
- 保留乳房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01年
- 目的 :研究规范病例的选择、手术的范围及术后辅助治疗的方式 ,使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取得良好的局部控制水平、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方法 :1995年 10月— 2 0 0 0年 2月 ,对 78例早期乳腺癌病例实施了保乳治疗。手术指征 :肿瘤最大直径≤ 3cm ,周围型肿块 ,年龄≤ 6 5岁 ,病人有保留乳房的意愿 ,乳房足够大 ,以保证术后有良好的外形。手术方式为肿块广泛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 ;肿块位于乳腺外上象限者 ,原发灶与腋窝行整块切除。术后常规行辅助放疗及化疗。结果 :手术标本各个切缘的组织病理切片检查未发现肿瘤累及。 13例为导管内癌 ,9例特殊型浸润性癌 ,5 6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8例患者腋淋巴结发现癌转移 ,中位淋巴结转移个数为 3个 (1— 8)。中位随访时间 2 2个月。尚无局部及区域复发的病例。有 1例远处转移 ,转移部位是胸膜 ,手术至转移间期 30个月。对40名保乳治疗满一年的病例行乳房外形的随访 ,两侧乳头水平高度相差 >3cm有 7例 (17.5 % ) ,两侧乳房下皱褶水平高度相差 >3cm有 3例 (7.5 % ) ,两侧乳头与胸骨中线距离相差 >1.5cm有 2例 (5 % )。结论 :规范的广泛切除、腋淋巴结清扫及术后辅助放疗是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关键措施 ,可使局部复发率降低 ;同时保乳治疗后大多数病例能够保持良好的乳房?
- 吴炅邵志敏张家新张亚伟庄传经张锡珍陆劲松韩企夏沈镇宙
- 关键词: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术式手术范围
-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开放性肺段切除术的临床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对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开放式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他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6月接受胸腔镜解剖性肺段或多肺段联合切除术的10例患者以及接受开放式肺段切除术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最大径、清扫淋巴结组数、清扫淋巴结个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相较于开放性肺段切除术,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4.4±1.1vs6.6±1.0d,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最大径、清扫淋巴结组数和清扫淋巴结个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杨溯马晓张亚伟相加庆陈海泉李鹤成
- 关键词:胸腔镜手术孤立性肺结节
-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个体化诊疗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陈海泉孙艺华李媛季红斌相加庆张亚伟胡鸿张裔良张扬潘云建
-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研究表明,CT筛査可以降低肺癌死亡率。如何确定肺癌的高危人群?对筛查出的早期肺癌是否沿用传统的术前检査方法和传统的肺叶或全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早期肺癌患者具有怎样的分子分型?这...
- 关键词:
- 关键词:肺癌外科治疗
- 胸段食管癌100例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性被引量:28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性。方法 :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6月 ,采用右后胸、颈、腹三切口施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 10 0例。结果 :医院内无手术死亡。全组病人淋巴结转移率5 4% ,颈、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31%、34 %、2 6 % ,颈淋巴结转移率与原发肿瘤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在颈淋巴结转移中 ,双侧颈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明显高于锁骨上区淋巴结。结论 :①胸段食管癌易发生纵隔、颈部、腹腔淋巴结转移 ;②胸段食管癌浸润早期即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 ;
- 相加庆张亚伟嵇庆海夏长华胡鸿缪珑笙马龙飞韩企夏
- 关键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外科手术
- 单中心500例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被引量:1
- 2012年
- 2009年4月至2012年1月,我们为500例患者实施了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检查,现总结报道如下。
- 陈苏峰胡鸿张杰周建华张亚伟相加庆陈颖陈海泉
- 关键词: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支气管内
- 新型多环黏膜切除器在食管内镜下手术的初步应用被引量:3
- 2013年
- 背景与目的:食管内镜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型多环黏膜切除器DT-6在食管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使用DT-6多环黏膜切除器完成了100例食管内镜下切除术。选取已有6个月以上随访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手术参数、围手术和术后随访情况作总结和分析,并比较食管切除术和内镜治疗在治疗食管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的围手术参数。结果:2011年6月-2012年1月,共有32例患者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内镜下切除术,术中均使用新型DT一6。32ff0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9.0岁(25~83岁)。共进行了34次内镜下切除术,包括31例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3例内镜黏膜下病变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平均每次手术切取标本数为(3.4±1.0)块,标本平均直径为(11.8±2.7)mm,术中出血量为(5.45±1.47)mL。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3个月,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或食管狭窄。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行食管内镜下切除术相比食管切除术在手术用时、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新型多环黏膜切除器行食管内镜下切除术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内镜手术与食管切除术对早期食管癌(h之前)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远期治疗效果是否等同,还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随访。
- 张裔良张杰陈海泉相加庆张亚伟陈苏峰李鹤成孙艺华胡鸿繆珑升马龙飞James Luketich